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我们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工资差异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以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其服务业集聚程度高0.2%左右,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而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中,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平均高0.181%,且这种影响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不明显。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层面的其他特征对服务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鉴于单一指标在测度产业集聚程度不足,本文以中国工业为研究对象,以内地31个省区为研究样本,以不同侧面反映产业集聚度的标准差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计算结果为影响产业集聚程度的五个因素,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工业27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然后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我国工业行业整体集聚程度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趋势等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择地区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指标测算了中国20个二位数制造业门类近10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并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讯设备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门类进行了行业细化分析。结果发现,2002-2010年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区位基尼系数从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部分工业产品在东部沿海省市表现出很强的地区集中性,一些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的行业集聚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地区基尼系数的变化得益于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相似文献   

4.
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2004─2007年中国各地区农产品国际贸易空间自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相似发展水平地区显著性集聚,并且集聚程度不断递增.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资源、市场、产业优势,人均农产品国际贸易额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异扩大.因此,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应突出地区特色,发挥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的区域导向作用及通过落实农业功能区划,实现农业生产的集聚和差异化,提高各地区农产品国际贸易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运用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工业集聚的地区差异,分析表明中国工业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集聚度明显偏低,呈现制造业"空心化"特征.造成中国工业东部集聚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化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倾斜的结果.为促进地区工业协调发展,必须有效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适当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内的集中化生产程度的重要指标。用作物产量与县(小区)之间的关系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更大区域中各产业集中度。通过对1991~2000年山西省小麦等16种粮食、经济作物的产业集中度及其变化的研究,小麦、大豆等8种作物集中度增加,布局趋于集中,玉米、高粱等8种农作物集中度减小,布局更加分散。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需要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培育16种作物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的分析,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等3个指标对2014年福建省九地市制造业20个行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发现福建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现象显著,但存在优势产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且整体集聚水平较低,以及区域之间产业同构化严重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同时,进一步选取2005-2011年福建省20个制造业行业数据对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因素对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同。基于此,提出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提升的相关建议:(1)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2)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集聚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提高主导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效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引入城镇化这一重要调节变量,实证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前提下,中国旅游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城镇化从总体上抑制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减效应;(2)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则显著推动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2007-2016年的旅游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显著强于1997-2006年;(3)城镇化对旅游产业集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同样呈现出不同的时空格局。  相似文献   

9.
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和扩散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加以改造,用以解释我国目前的产业集聚格局,并预测我国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演变趋势.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部分运输成本低且主要使用普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运输成本高或密集使用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力的制造业将仍然布局于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不断完善自身条件,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嵌入全球价值链.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7年大样本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探讨了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但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地方化经济而非城市化经济,仅高效率的企业受益于城市化经济。集聚经济还存在产业和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多数产业的企业受益于集聚经济,中部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弱于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业密度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产业尚不具备集聚效应。国家应根据集聚效应的区域和产业差异特征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主要考察了地区差别与居民收入总体差别的关系和地区差别对总体收入差别的贡献。利用本文提出的地区集中指数和地区贡献率指标,估计中国地区差距对总体居民收入差距贡献为28.9%,这种贡献主要来源于高收入人群在高收入地区的人口集中。所以,缩小地区差距政策的重点应是促进低收入地区高收入人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集聚通常对地方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却相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区域内。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会使地方环境问题目趋严重;在区域外。经济集聚引致了大规模的跨区域资源配置,这种跨区域的经济要素流动由于缺乏应有的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合,会将经济集聚的环境负效应扩散到资源流出地区,造成全局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现有的环境政策并不能减弱经济集聚的向心力与环境负效应,反而刺激了经济集聚,增加了集聚区域的经济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结果,经济集聚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并向区域外扩散,呈现出一种全局性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接收大城市转移的产业后易于形成产业集聚。分析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基于西安小城镇发展中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产业集聚视角提出西安小城镇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小城镇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消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究雾霾污染的区域差异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Tapio模型,研究了中国2015—2020年雾霾浓度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研究发现,各大经济区PM2.5浓度均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季节性变化呈现出“冬高夏低”的特点;PM2.5浓度总体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扩大趋势明显,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缩小趋势明显,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间差距扩大趋势明显;大多数地区雾霾浓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都表现为强脱钩状态,但脱钩状态不具有持续性,脱钩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2001—2007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指数HHI表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由于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已比较高,进一步集聚的趋势已变得缓慢起来;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区,由于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力度逐渐加强,使得这些地区呈现较为明显的产业集聚增强态势。而从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看,中国地区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当然,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入、邮电基础设施的增加、非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也都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正面的影响,表明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所反映的增长机制仍然决定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相似文献   

16.
专业化与地理集中的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利用专业化与地理集中指数可以衡量其地方的专业化和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天津、河北地区2间专业化指数逐年上升,而北京、天津两地的专业化指数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制造业在1993-2004年间,20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地理集中指数呈现大幅度上升,5个行业的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需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和地区分工及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2006-2015年星级酒店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区位熵、市场集中度指数和市场结构变动指数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31个省市区星级酒店市场结构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四星、五星等高星级酒店的区位熵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而一星、二星等低星级酒店的区位熵分布则与此完全相反.2.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酒店集中程度均较高,且区域分异特征并不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二星及三星酒店.3.整体上,近十年来我国星级酒店市场结构的变化较为不明显,但其变化的地域特征较为明显.4.各星级酒店在全国各省市区所占比重的变动方向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的地区性集中不仅对其本身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经济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波及效应。根据江苏各地区近五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区位基尼系数等指标,对江苏制造业地区集中程度的静态和动态的实证分析,表明江苏制造业地区集中程度明显,且总体集中趋势五年来在苏南得到加强、苏中次之、苏北最弱,其中资源和技术含量等因素成为制造业地区集中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各地区应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制造业,确保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餐饮业地理集聚上的分散化有利于餐饮经济的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地区餐饮业的集聚状态又主要受地区消费水平、地区市场容量以及地区旅游业发展状态的影响;因此,地区餐饮业可以采取产业创新、市场深化以及旅游带动发展战略,以促进餐饮业地理集聚上的分散化,最终推动餐饮经济的整体增长。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特性与区域货运需求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区域产业特性与货运需求的内在联系出发,探寻区域产业特性与区域货物运输需求变动间的规律,并以此建立数学模型,利用SPSS软件进行实证数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货运需求可以用第二产业规模、结构、集中度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反映,货运需求与第二产业规模、集中度成正比例关系变动,货运需求与第二产业结构比重成反比例关系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