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晋唐宋元时期正史对虎患和虎害多有记载.面对虎患,人们采取了即时性捕杀措施;对一些虎患较为严重的地方,官方采取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捕杀.正史对虎患问题的解读主要是伦理性的,体现出对传统社会伦理中仁政、忠孝、道德教化等的重视和推崇,但从史料中也可看出唐宋以后虎患更为严重的趋势,这与虎类生存环境受到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2.
四川是清代中国变革最深刻、最复杂的省份之一。战争、疾病、虎患、疫病等种种天灾人祸使"天府之国"原有"土著"消亡殆尽,经济、政治、文化几近摧毁。清初以来,延续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重新构建了四川人口结构和新四川的地方性文化。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变革的双重作用下,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神祇崇祀的人格化、务实性、世俗化、商业化倾向明显,神祇来源以本土神灵为主,兼容并蓄,信仰体系的本土性与开放性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山西曾是华北虎的重要栖息地.通过对史料的重新梳理,考证出明清时期山西共计79个州县有老虎分布,发生虎患州县共计33个.虎患发生的原因应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老虎自身的习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仅根据虎灾分布状况,难以描绘出老虎清晰的消退轨迹.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的历年数据,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农民收入增长的规律:改革来,四川农民收入总量上呈现逐年增长、增幅减缓的特征;四川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下降。宏观经济分析表明,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有外部因素如制度障碍、农业投入不足、农资价格上涨等,内部因素如生产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脆弱和农民素质不高等方面。因此,要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突破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5.
四川口音普通话的语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口音普通话的语音特征王文虎本文以四川方言中的成都话为代表,试图通过成都话语音系统和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描述四川方言语音的特点,分析四川方言语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和差异,从总体上揭示四川口音普通话的语音特征。一、声母成都话有19个辅音声母,普...  相似文献   

6.
环境改善,问题忧存--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更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地处西部的农业和人口大省的四川,情况更是如此。据统计,2004年,四川有140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其中70%进入了城市就业,全年寄带回现金382 亿元。另据抽样调查显示,1997—2004 年7年时间里,四川农民人均收入增加899.8元,年均增加128.5元,其中有72.5元是工资性收入,占56.4%。可以说,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四川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7.
四川发展家庭农场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国内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四川发展家庭农场具有借鉴价值。四川发展家庭农场应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与农民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家庭均田承包与家庭农场规模承包之间的关系,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善子是辛亥革命时四川首义的革命党人之一。辛亥革命成功后曾任川军旅长之职。善子不仅是一位革命将领,还与他的胞弟大千,同为20世纪活跃于中国画坛的著名画家。特别是善子所绘之虎,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堪称一绝。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多次创作以虎为题材的作品,用来鼓舞抗日将士的士气,足见其强烈的爱国之心。善子喜画虎,亦喜养虎,被世人誉为“虎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善子兄弟客居苏州网师园殿春时,曾托人从云南购得一只虎崽,放养于网师园中。由于从小驯养,百般呵护,这虎崽自然失去了“百兽之王”的诸多野性,平添的却…  相似文献   

9.
西部目前仍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对西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危害。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探讨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种对策,包括加强江河治理、修建水土保持工程等。重点阐发了森林、草原植被对保水固土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针对当前退耕还林工作中重视经济林而轻生态林的现状,指出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使经济林和生态林二者兼顾,才能更好地达到水土保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苛政猛于虎"的高频使用以及习语类推的作用,仿拟构式"XP猛于虎"得以生成,并重新分析为"XP︱猛于虎"。"猛于虎"语义泛化成性质形容词,压制了"XP"的语义特征,"XP"必须是具有量性特征的名词或动词。"XP"转喻与之相关的整体和部分,具有转喻性,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仿拟构式"XP猛于虎"的构式义是:主观评判"XP"的某属性具有极性程度义。"XP猛于虎"通过主观评价"XP"的属性特征,实现了语言的语篇元功能。源型构式的高频使用、意象图式在语言的投射以及语言模因的移植作用下,仿拟构式"XP猛于虎"形成。  相似文献   

11.
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间,古典型霍乱在中国广泛流行,福建也是此次霍乱流行的一个重灾区。通过考察清朝福建的海外贸易,并分析嘉道年间福建霍乱流行的时间和区域,霍乱病极有可能是直接由东南亚国家经过海上贸易传入造成的,而不是通过广东传入福建。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词史上,蜀中本是薄弱地带。漫漫二百年,仅清初先著、清中叶李调元稍有名而已。清末民初,蜀中词人群体异军突起,大放光彩。本文以朱德宝、赵熙、冯江、李穆宣、林思进、周岸登等为例进行个案剖析,意在凸显各词家特点的同时,展现这一时期巴蜀词坛的整体风貌。其中特别指出赵熙面对忧患时世,其所谓"不知而作"、"自鸣其秋"首先是不能已于言,其次在艺术宗法上也必然不束缚于某家某派,而是自求情性之适,从而蔚然为西川词宗。林思进感时伤乱,词集中的田园题材不仅多,且佳作琳琅,足为辛稼轩、陈迦陵、陆震、郑燮以来的"田园农事词史"生色。而周岸登氏虽不免晦涩好奇之病,其才也有难副心志处,然而笃力为词,敢拈大题目,风格也力求变化不拘囿,百年蜀中,其位置当居香宋词人之次席。他们构成了清末民初巴蜀词坛的主要创作阵容。  相似文献   

13.
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在辛亥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王朝的残酷压迫 ,是造成中国社会悲剧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与反抗的根本因素。清末湖南的阶级关系由于留学生增加等因素而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的灾荒与民变实在是一对常见的孪生儿 ,湖南的情况可视为典型。会党和农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毫不畏惧 ,使这一时期的民变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革命党人提出的斗争纲领与农民利益相符 ,这是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发生关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安土重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重要习性。晚清以降,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而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因素的作用和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社会封闭的大门,无数中国农民离开土地和家园,涌向陌生的城市;同时,农村人口的流动带来了向农村习俗的挑战,推动了农村习俗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利川清代墓碑上的"福"造型,应是一种设计图形,融会了巴蜀、荆楚及汉等民族的传统墓葬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清代土家族在"死者为大"的时风下,不规避帝王的特权神威,以龙凤自诩追求自我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目录学作为一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问,向被称为读书治学的门径之学。清代戏曲研究之能在20世纪取得重大成就,与一大批为发掘、整理"新材料"的学者们的辛勤劳作密切相关。尽管20世纪并未见一部独立的清代戏曲目录学的专著,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学界为清代戏曲目录学的建构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清代清水江流域土地买卖的主要原因是村民需要银、钱使用,次则缺米食用以及合卖、转卖等;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田产、山地、土、园地和房屋地基五类土地交易价格差异较大;二是道光二十年前多以银为货币,之后基本上以钱作为货币;三是部分保留了宋代以来"先尽亲房、再尽地邻"的传统,但有较大突破,土地交易的自由度加大,反映了清代宗法关系日益走向松驰;四是土地买卖趋向集中。木杉村的土地买卖凸显了清代土地买卖日益商品化的特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的农会出现于清末,一直到北洋政府时期它都是一个研究农学、讲求农务的新式职业团体.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一起致力于农民运动,共同组织农民协会.国共分裂后,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也在农民政策上发生了大的转向.在完全推倒过去农民协会的基础上,在新的农民政策下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农会系统,其农会工作的目标与路向被确立为通过组织农民对农民进行控制,并在政府及党部的指导下发挥一定现代社会组织的作用,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这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农民协会当成是一种革命政权组织的发展模式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丁治棠曾经求学于成都锦江书院,先后任四川尊经书院分教,合州瑞山、合宗两书院山长。丁治棠虽然在经学方面较有建树,但他仍然热衷于科举功名,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会试的全过程,所记科举实施情况与清代统治者规定的科举制度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的实施环节甚至完全背离了科举严密的制度。这使得晚清科举陷入到既无法达到统治者的预期值,亦无法吸引读书人积极应试的困境之中。而清末统治者既无力,也无心重整科举,因此其走向停废似乎就是必然的结局了。  相似文献   

20.
清初词论家们努力恢复词的雅正传统,因此他们着重强调词曲之辨。在强调辨体的同时,清代词论家们愈益强调推尊词体,由浙西派朱彝尊到常州派张惠言周济再到晚清诸词论家,他们的词学观经历着较明显的由辨体向尊体的理论批评转向过程。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清代词学的成熟,它同时也是清代词创作繁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