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网络文学的兴盛与传统文学的沉寂相比,网络文学成为文学时代发展的显性大势。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消费性的时代特征,网络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网络文学的阅读和网络文学存在的依据都是以消费者的感官享乐为目的。网络文学的创造与传统文学不同,它是作者与读者两个主体之间平等交流与对话的结果,这一间性主体有意认同大众的身份,坚守大众立场,使网络文学呈现出复调狂欢的色彩。交互性是网络文学直接的表现形式,消费性是网络文学的本质,它体现了文学的社会性与时代性的特征,是网络文学交互性特征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把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带进了文坛 ,不仅打破了纸介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格局 ,也昭示着文学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自身形态与特质的变化。正如一切新生的事物一样 ,网络文学的稚嫩、粗疏和不成熟 ,使它的价值自足性和历史合理性都处于悬置状态 ;同时又由于其作品数量和读者群的迅速膨胀 ,以及辐射面和影响力的日渐扩大 ,使我们无法小觑网络文学的存在。这组笔谈文章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是对“读屏乌托邦”现状的警示和剖析 ,认为网络文学仅有媒体嬗变尚不能建构其历史确证和文学信任 ,还必须在化解表征悖论的过程中开辟更有价值的审美生存 ;黄鸣奋的《网络文学之我见》阐释的是栖身网页的网络文学贵在鲜活、追求互动的网络根基特质 ;陈定家的《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学理反思 ;钟友循的《网络写作的生机与困境》以辩证的眼光考察了文学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生机与困境问题 ;而聂庆璞的《网络文学 :未来文学的主流形态》则基于时代媒体变迁和网络的后现代文化特点 ,明确提出网络文学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这些现状描述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引导人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未来文学的主流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把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带进了文坛 ,不仅打破了纸介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格局 ,也昭示着文学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自身形态与特质的变化。正如一切新生的事物一样 ,网络文学的稚嫩、粗疏和不成熟 ,使它的价值自足性和历史合理性都处于悬置状态 ;同时又由于其作品数量和读者群的迅速膨胀 ,以及辐射面和影响力的日渐扩大 ,使我们无法小觑网络文学的存在。这组笔谈文章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是对“读屏乌托邦”现状的警示和剖析 ,认为网络文学仅有媒体嬗变尚不能建构其历史确证和文学信任 ,还必须在化解表征悖论的过程中开辟更有价值的审美生存 ;黄鸣奋的《网络文学之我见》阐释的是栖身网页的网络文学贵在鲜活、追求互动的网络根基特质 ;陈定家的《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学理反思 ;钟友循的《网络写作的生机与困境》以辩证的眼光考察了文学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生机与困境问题 ;而聂庆璞的《网络文学 :未来文学的主流形态》则基于时代媒体变迁和网络的后现代文化特点 ,明确提出网络文学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这些现状描述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引导人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的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把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带进了文坛 ,不仅打破了纸介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格局 ,也昭示着文学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自身形态与特质的变化。正如一切新生的事物一样 ,网络文学的稚嫩、粗疏和不成熟 ,使它的价值自足性和历史合理性都处于悬置状态 ;同时又由于其作品数量和读者群的迅速膨胀 ,以及辐射面和影响力的日渐扩大 ,使我们无法小觑网络文学的存在。这组笔谈文章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是对“读屏乌托邦”现状的警示和剖析 ,认为网络文学仅有媒体嬗变尚不能建构其历史确证和文学信任 ,还必须在化解表征悖论的过程中开辟更有价值的审美生存 ;黄鸣奋的《网络文学之我见》阐释的是栖身网页的网络文学贵在鲜活、追求互动的网络根基特质 ;陈定家的《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学理反思 ;钟友循的《网络写作的生机与困境》以辩证的眼光考察了文学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生机与困境问题 ;而聂庆璞的《网络文学 :未来文学的主流形态》则基于时代媒体变迁和网络的后现代文化特点 ,明确提出网络文学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这些现状描述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引导人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之我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互联网的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把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带进了文坛 ,不仅打破了纸介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格局 ,也昭示着文学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自身形态与特质的变化。正如一切新生的事物一样 ,网络文学的稚嫩、粗疏和不成熟 ,使它的价值自足性和历史合理性都处于悬置状态 ;同时又由于其作品数量和读者群的迅速膨胀 ,以及辐射面和影响力的日渐扩大 ,使我们无法小觑网络文学的存在。这组笔谈文章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是对“读屏乌托邦”现状的警示和剖析 ,认为网络文学仅有媒体嬗变尚不能建构其历史确证和文学信任 ,还必须在化解表征悖论的过程中开辟更有价值的审美生存 ;黄鸣奋的《网络文学之我见》阐释的是栖身网页的网络文学贵在鲜活、追求互动的网络根基特质 ;陈定家的《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学理反思 ;钟友循的《网络写作的生机与困境》以辩证的眼光考察了文学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生机与困境问题 ;而聂庆璞的《网络文学 :未来文学的主流形态》则基于时代媒体变迁和网络的后现代文化特点 ,明确提出网络文学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这些现状描述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引导人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把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带进了文坛 ,不仅打破了纸介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格局 ,也昭示着文学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自身形态与特质的变化。正如一切新生的事物一样 ,网络文学的稚嫩、粗疏和不成熟 ,使它的价值自足性和历史合理性都处于悬置状态 ;同时又由于其作品数量和读者群的迅速膨胀 ,以及辐射面和影响力的日渐扩大 ,使我们无法小觑网络文学的存在。这组笔谈文章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是对“读屏乌托邦”现状的警示和剖析 ,认为网络文学仅有媒体嬗变尚不能建构其历史确证和文学信任 ,还必须在化解表征悖论的过程中开辟更有价值的审美生存 ;黄鸣奋的《网络文学之我见》阐释的是栖身网页的网络文学贵在鲜活、追求互动的网络根基特质 ;陈定家的《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学理反思 ;钟友循的《网络写作的生机与困境》以辩证的眼光考察了文学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生机与困境问题 ;而聂庆璞的《网络文学 :未来文学的主流形态》则基于时代媒体变迁和网络的后现代文化特点 ,明确提出网络文学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这些现状描述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引导人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1):94-100
文学经典是代表文学标高的典范,文学的发展必须走经典化的道路,无论是纸质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概莫能外,网络文学经典化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文学经典观念、网络文学经典范式、网络文学经典化途径等问题,认为传统经典观念与当代新经典观念相辅相成、互补与融合,二者可以兼收并蓄;只有既体现网络媒体自由开放风格,又具有较大思想深度、文化蕴涵和较高艺术水准、审美品位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成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途径涉及网络文学的主体建构、精品诉求和生态优化等。  相似文献   

8.
贺绍俊 《东岳论丛》2011,32(2):5-11
网络文学是新世纪文学中最具新意的文学因素。网络文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在审美形态上、语言思维上形成了一套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系统,从本质上说体现为后现代性。网络文学采取功能提纯的方式重新分配文学的功能承担,从而具有小说的娱乐化、诗歌的率性化、散文的载道化的特点。网络文学在新世纪对传统文学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文学审美在网络时代发生嬗变,并实现其价值重构.网络文学拓展了人类的审美视野,让文学审美走向平民化.网络文学对内心的直接、率直、毫无矫情的表达,体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让文学真正成为一种愉快而自由的美的欣赏与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从热门的玄幻想象转变为现实观照,是网络文学的一次审美转向。这个转向具有三个现象表征:一是从追求个人主义到建构集体经验,二是从审美单向度到审美多元化,三是从片面历史观到辩证历史观。这个转向的发生与作家审美意识的转变、读者审美经验的丰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从网络文学对人的影响层面来看,还是从网络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层面来看,抑或是从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层面来看,这一次审美转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网络文学中的现实观照类作品不仅能使人认识真实的自我,更能记录并影响一个时代。对于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现实题材作品也可承担起继承文学的民族传统形式的责任,推动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与经典化。  相似文献   

11.
杨向荣 《云梦学刊》2012,33(4):159-160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以下简称《转型》),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最新建树,也是作者十多年来在网络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结晶. 一、深厚的忧患意识 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心中,忧患意识是一以贯之的传统.欧阳友权可谓是一位颇具忧患意识的学者:他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之时就投身其中,并实现了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的有效结合;当众多理论家对网络文学投以鄙夷和不屑的目光的时候,他能长期坚守;在网络文学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现状面前,他又能一边坚持不懈地为网络文学正名,一边报之以深切的理论关怀.在欧阳友权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与坚守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对当下文学研究现实关怀的忧患意识,也是一种对当下文学精神现实维度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阳光与阴影的街上——网络文学现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网络文学 ,可以看到网络意识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认同。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 ,这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展望 ,而更多的是感性而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本文试图从网络文学的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入手 ,思考网络给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当马克思把艺术称作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时,他心目中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文学。因为在艺术诸门类中,文学正是以它那强大的认知功能而见长的。它是一种认识的艺术。尽管近年来有些同志对此颇不以为然,甚至故意抹杀文学的认识功能,把文学说成是一种纯粹审美的物化形态,但仍然无法否认这一事实:从文学史上看,许多有价值的作品正是以其对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和深刻认识而著称于世的;许多有作为的文学家也以探索社会  相似文献   

14.
当文学仅仅是作为人们自由精神意志的表现而存在时,它可以全然无视外部世界的种种要求而充分展示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样的文学往往以艺术价值见长;而当文学创作除了表现作家的心智情感之外,还必需顾及世俗世界的纷繁多样的审美趣味时,文学的精神和艺术价值就势必受到削弱而更显示出商业价值。尽管在工商社会里文学的艺术价值总是在商业价值的咄咄进逼之下显得窘迫与萎顿,也尽管文学的艺术性和商品性是一对通常情况下难以调和统一的矛盾,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文学会随着工商社会的高度发展而最终沦为地地道道的商品。事实上,…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对文学的审美阅读也是人类高级精神生活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传媒手段——网络,随即网络文学也成为了人们文化视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审美阅读而言,网络文学表现出了漠视、不关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个浮躁的时代。但这并不是网络的问题,是人自身的弊病。所以,为了恢复网络环境中文学的审美阅读,我们应该正视网络文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地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志雄 《中州学刊》2014,(5):157-162
网络媒体带来了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形成了新的文学生产商业机制。商业化机制对网络文学写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网络写作者在跨过"谋生的焦虑"之后,需要在商业化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趋向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脉络的延续,是我们时代文化转型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为文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蕴含着新的活力。我们不应简单地批评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而应反思网络文学商业化的水平,正视网络文学在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警惕商业化对网络文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价值哲学就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而言,它与自然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等等一样,是哲学的一门应用学科或部门哲学,但就其是哲学而言,它又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研究价值,而是探讨日常的、具体的价值——如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法律价值、文化价值等——由之发源的基础和一切价值判断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因此,价值哲学的首要课题是价值的本体论问题,也只有确立了价值的本体论,才把价值从一般的价值学水平上升到价值哲学的高度。一、价值本体论承诺的必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价值哲学区别于一般的价值学的地方,就在于它不研…  相似文献   

18.
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观念,它的演进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同步的。以音声为表征的政治雅俗观是与政教合一、学在王官的礼乐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凸显的是宗法伦理和等级秩序,其文学形态是诗、书、礼、乐等反映礼乐教化的贵族文学。以学术为表征的文化雅俗观是与政教分离、学在四夷的道德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张扬的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其文学形态是反映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论、说、记、传、辞、赋等精英文学。以文本为表征的艺术雅俗观是与成长为独立门类的艺术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强调的是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其文学形态是注重形式和风格、强调审美和娱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美感文学。从局部而言,中国文学史上确实存在着某些文体由俗而雅最后走向衰落的现象;从整体而言,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不呈现由俗到雅再到衰落的趋向,而是不断地由雅趋俗,即从贵族走向精英,从精英走向大众,文学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准此,我们对中国文学史应该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描述,对当下中国文学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4,(2)
《文心雕龙》研究面临的全新的思想任务之一,乃刘勰的诗学思想如何启示当代中国诗学的新创造。从刘勰的情感本体论出发,联系当代文学本体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索刘勰情感本体论的合理思想内核,无疑有助于文学本体论的思想重建。刘勰的"情感本体论"规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动力,确证了文学的思想方式,包容了文学的多元本体意蕴。在刘勰诗学中,情感本体与语言本体和形象本体,属于文学本体论的不同侧面;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本体特性或功能特质的内在规定,它不是对生存本体论的超越,而是服务于生存本体论自身。  相似文献   

20.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