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拙作《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发表后(见《中州学刊》1983年第3期),周慧超同志写了同我商榷的文章《也谈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见《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认为我所揭示的那些特征,只“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而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在讨论实质性问题之前,我认为周文这样提出问题,在逻辑上就有毛病。 什么叫“特征”?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最显著的标志,是构成该事物本质属  相似文献   

2.
《悖论本质之吾见》之吾见──复吕国忱同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悖论本质之吾见》之吾见──复吕国忱同志马佩,李振江(河南大学政治系)读了吕国忱同志《悖论本质之吾见——兼与马佩、李振江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吕文”,载《中州学刊》1993年第2期)之后,觉得其中对问题的论述以及对拙作《论悖论的本质》(载《中州学...  相似文献   

3.
杨年同志《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见《中州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一文,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积极的求异性,(二)敏锐的洞察力,(三)创造性的想象,(四)独特的知识结构,(五)活跃的灵感,(六)新颖的表述。我觉得这种说法欠妥,颇值得商榷。 我认为,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述,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而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正象人的眼睛、鼻子、耳朵等只是构成一个健康人的几个方面一样,而不能把它们说成是人的特征。这里,我想就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等问题陈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希教正。  相似文献   

4.
李润田同志《关于综合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一文(见《中州学刊》1983年第3期),对农业区划的内容和方法,综合农业区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农业区划要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等方面,都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使从事区划工作的同志,能够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学到不少东西。然而,在区划的目的和任务,综合区划和部门区划的关系以及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们又有些不同认识。本文仅就农业区划的目的和任务问题,提出以下粗浅见解以就教于李润田同志。  相似文献   

5.
由老子学派编定的《老子》一书,大致反映了春秋末至战国初这一阶段的中国人民的辩证思维成果,表现了古代辩证思维所特有的质朴性,新颖性和深刻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不仅有助于正确把握《老子》哲学的实质,也将有助于划清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界限,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拙文《〈老子〉中“正言若反”的朴素辩证思维原则》(载《中州学刊》1981年第3期),就是本着这个宗旨而写的。罗炽同志《〈老子〉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一文(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对我的文章提出不同意见,本人十分欢迎。但感觉罗炽同志对《老子》哲学的不少分析和看法还不能令人满意,特提出与罗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稷下人物考辨》(见《齐鲁学刊》1983年第2期)一文(以下简称《考辨》),在稷下人物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其精神是可贵的。但我认为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现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以就教于《考辨》的作者和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再论人道主义的悖论性质─—从市场的实质看人道主义的局限胡义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本人撰写的《人道主义的‘悖论’性质》一文在《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发表后,引起学界的重视,也有的同志提出不同看法。为此,对这个问题再作进一步阐发。本文试图应用控制论,...  相似文献   

8.
1978年底,我写了《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问题》一文(刊《江汉论坛》1979年第2期),对当时我所看到的国内外有关论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包括张怀瑾同志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关于艺术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是“过时”了吗?》(《文艺报》1959年第4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1期)。本文拟专就张怀瑾同志发表在1981年第4期《学术月刊》上的《再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兼答何国瑞、刘世钰诸同志》一文(以下引张的话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与张怀瑾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中州学刊》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上发表了李门同志《平都天下古名山》一文(以下简称李文,下边凡引用该文,不再加注),向读者介绍了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轶诗”。但仔细读过之后,觉得有不少失实之处,特此提出商兑。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几年来我国逻辑学界对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问题提出的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观点,我们曾经发表过《不应模仿形式逻辑的模式建立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一文(见《中州学刊》1984年第2期)。该文对几本辩证逻辑论著中把“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和“辩证的思维形式”确认为辩证逻辑思维形式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的思维模式并未超出知性分析的思维水平,在本质上仍属于形式逻辑的模式。马佩同志对我们的异议提出了质疑。为了重申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并引起逻辑学界广泛深入讨论,本文对《评〈不应模仿形式逻辑的模式建立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一文(以下简称《马文》)作出辩析。  相似文献   

11.
章韶华同志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问题初探》(以下简称章文,载《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中提出了一个“揭示了对立统一联系的根本性质”的辩证法规律——决定反决定规律,并且认为它不仅“是社会实践和哲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结论”,不仅是“包容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思想”,而且“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不同原理间的内在统一性”。章文声称,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最高问题,只有用决定反决定规律来解释,“才是深刻的、全面的、科学的,即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 陈志良同志在评论章文时则认为,这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其“逻辑实质”就是把“辩证法建构在唯物主义大厦中” (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三期),并指出,如果谁想否定决定反决定,就得“首先否定哲学的基本问题,或  相似文献   

12.
坚毅同志在《“一分为二”需要“一分为三”补充》(见《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再论矛盾“一分为三”》(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二期),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划分看“一分为三”命题》(见《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三期)中提出“一个矛盾是由三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的”论题,叙述了矛盾是“一分为三”、“鼎立统一”的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拟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坚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我与徐德宽同志在《楚都丹阳地望新探》(见《江汉论坛》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曾列举四条论据以证西周后期至春秋初期的楚国政治中心丹阳当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丹水与淅水会流处附近。今年初,刘和惠同志在《楚丹阳考辨》(见《江汉论坛》1986年第1期,以简称“刘文”)中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就我所知,也不仅是刘同志一位的见解,而是有一些代表性的。因此,拟就此问题继续作一些补充性的论证与考辨,以就教于刘和惠等同志。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上半年,《中州学刊》所发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这是《中州学刊》改月刊来也是近几年来取得的一个好成绩。被转载的文章是:《社会变迁背景中的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在封面上重点推出。《我国配偶法定继承的零顺序改革》(2013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路径研究》(2013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另外,《中州学刊》上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摘报》等报刊的文章转载、摘要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是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一直令人注目。程秀波的《道德与幸福》一文提出了一些颇有特色的观点,令人思索(见《新华文摘》,1992年第3期,原刊(《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以下称该文为《程文》)。《程文》认为个人道德生活不应当包含对幸福的追求,道德对于社会是手段,对于个人是目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存在着强化个人算计的可能,等等。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作文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6.
再论国有资本人格化──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体会林炎志《中州学刊》1997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国有资本人格化──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体会》。这里,就此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国有资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称资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称资本。党的十五大确定“国有资本”概...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本文对我刊1998年第1期刊发的张理智先生的文章《论西方经济学制度分析之谬误》提出质疑,认为张先生在此文中的分析存在着思想背景和论证方面的缺陷。作为学术论争,我刊欢迎这方面的商榷文章,特予以刊载。张理智先生在《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发表了...  相似文献   

18.
王锐生同志最近发表的《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几点看法》(载1983年4月11日《文汇报》,以下简称《看法》)和《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历史尺度问题上的原则区别》(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五期,以下简称《尺度》),明确否认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存在,认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9.
研究形象思维问题,如果不研究它的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律,就不能算是把问题搞深搞透了。恰好在这个方面,朱丰顺同志的文章《形象思维逻辑论》(见本刊1981年第5期),把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现将我的一些不同看法也谈出来,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20.
马清健和吕英寰同志的《论绝对和相对》一文(以下简称《马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9期),从绝对和相对的分析中,论证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谨提出商量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