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客体     
什么是客体呢?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客体就是“外部世界”,就是“自然界”,客体属于本体论的范畴。这种观点表面上抬高了客体的地位,实质上无异于取消了对于客体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客体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弄清客体的基本含义、类型与特点,对于进一步拓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客体的基本含义客体是与主体相对的范畴,客体和主体的矛盾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认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揭示主体如何正确地反映客体,如何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之一。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2.
论创作客体     
如果有人问:文学创作的客体,即文学创作的对象是什么?许多人可能会这样回答:客观现实。猛一看,这个回答似乎是正确的,“唯物主义”的,天经地义的;而且几十年来我们也一直这样看待。然而事实上这个回答是非常笼统的,是很不确切的。“客观现实”,这几乎就是人类社会、外在自然、小至无内、大至无外的一切事物,难道它们都是文学创作的对象?天体运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现实的一部分,但就它本身来说,是文学创作的对象吗?爱兹病毒的活动情况也属于客观现实的范畴,文学要写它吗?相反,人的情绪、情感、感觉、  相似文献   

3.
论精神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是和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既相互联系和依赖,又相互离异和制约的两极。我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规定客体的。客体就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外界对象。  相似文献   

4.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人们在探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时,通常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去界定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然而,对“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人们却很少作系统而具体的论证。本文试就“客体的主体化”的含义,尤其是具体内容,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所谓客体的主体化,是指作为同实践主体相对应的.并发生着现实相互作用的实践客体,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实践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性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客体性的东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学术界学人的心目中,能动性仿佛仅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认识论辞典》)其实,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能动性是指事物内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引起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能力。当我们讲事物的“自我运动和发展”,“世界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和发展”时,就是承认一切客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大陆法系将诉讼时效的客体规定为请求权 ,而英美法系则将其规定为诉权。中国民法继受的是大陆法系传统 ,因而其诉讼时效的客体应当是请求权 ;而请求权又包括债权请求权、物上请求权、人格上请求权等 ,同时 ,诉讼时效的客体又并非为一切请求权 ,因而有必要对作为诉讼时效客体的请求权进行逐项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物权法》第2条对于物的内涵和如何划分动产与不动产没有明确。现代物权法应该涵盖一切能为特定主体所直接支配的财产利益。同时由于现代生活对物的所有利用已经不限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故可以摒弃有体物和无体物的法律划分,完善动产与不动产的划分,将登记标准作为划分不动产与动产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论债的客体     
债的客体是债权法律关系中债权和债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由于债权债务都是围绕着并指向特定行为,因而债的客体应界定为债务人的特定行为,并且这种特定行为具有主体和内容的特定性、实施的必要性、结果的利益性及行为方式的作为性。同时债务人为特定行为时必然要涉及到一定事物,但这只是债的履行标的,是债权债务对象的对象.因此,债的客体与债的履行标的虽有联系,但又相区别,不可将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9.
客体问题,一直是我国哲学界普遍关注的基本课题。然而,就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而言,在总体上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笔者认为,这一框架所固有的不可忽视的缺陷,迄今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路,它直接导致了对客体观理解上的种种偏颇,因此理应加以纠正。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主体—客体”两极框架视界中的客体观的若干缺陷,进而说明客体观研究框架转换的必要性以及中介客体范畴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 群) 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价值论的研究中,人们关于“价值”的定义和论述为什么众说纷纭而又莫衷一是?为什么并无根本利害冲突的人们对同一客体、特别是社会客体,也往往会作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价值客体都具有二重性,人们却并没有发现它。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同的价值事实:一种是客体的功能和属性满足作为主体的人和社会的一般需要的实际状况;另一种则是客体  相似文献   

12.
论客体发展的逻辑于海江客体发展的逻辑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自然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二)认识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三)社会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这三种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一)自然本体中的客体。这是客体的产生阶段,也是客体发展逻辑的...  相似文献   

13.
张兆昌 《学术界》2004,(4):199-202
财产所有权是物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期以来 ,财产所有权的客体是物 ,且仅限于有体物的单一客体说在中外法学界明显地占统治地位。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提出了“条件物 +条件物化物”的理论公式 ,论述财产所有权第二客体权利的客观存在 ,从而对占居中外法学界数百年的财产所有权客体单一说提出质疑 ,这对完善民法学理论 ,指导民事审判实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体和客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因素。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展现了丰富的、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讨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本类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多种关  相似文献   

15.
律关系客体应承载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并体现主体的角色特性。我国通说认为,民诉法律关系客体指案件事实、实体权利请求(实体法律关系)。但案件事实、实体权利请求根本无法承担客体的功能。从程序思维出发,正是诉讼行为承载了主体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并体现了主体的程序角色特性。因此,民诉法律关系客体应是主体的诉讼行为。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独特性,产生出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的具有新价值、新效用的思想与方法的活动。创新活动是一种有高度目的性、效用性的功能系统,创新系统由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和创新中介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它是创新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创新系统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创新客体是创新活动中居于被动地位的一方,是创新主体所指向的对象,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知识、技术与管理对已有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行重组与再现所产生的具有新价值与新效用的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真实本质的揭示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内容。由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实践观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它为解决贯穿人类认识史中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造成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这一根本性矛盾的总根源。在人出现以前,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己劳动的结果。由于人所需耍的物品并不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而是人劳  相似文献   

18.
田鹏辉  安巍 《北方论丛》2003,(1):120-122
客体错误是刑法错误中最复杂的问题,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认识而不能为行为人所直接感知,必须通过理论上的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概括而极少从刑法条上看到它的规定。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其范围、种类及其罪责认定等问题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自然是客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8页)。但这并不是说,任何自然都是现实的客体。所谓客体,它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是与主体相对而言的。在人类尚未出现以前,自然界虽然存在,但只是作为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而不是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客体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以后,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认识和变革自然,于是才形成所谓主体与客体的范畴。因此,自然界是否能成为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否能进入人的认  相似文献   

20.
刑事裁判权客体问题的提出及对其范围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刑事裁判权客体范围很广,涉及从侦查到执行各个阶段。我国刑事裁判权客体范围较窄,还存在裁判权的越权现象,引发很多问题,需要调整。刑事裁判权客体的本质指向是利益问题,刑事裁判权客体范围的差异在本质上体现为法院利益处分权大小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