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社区的边缘化及其重建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翔 《社科纵横》2004,(4):69-70
本文在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回顾中 ,提出将基层政府职能的“退位”与社区职能的“到位” ,基层政府职能的“缺位”与社区职能的“补位”有机地结合这一建设思路应用于新时期农村社区的再建设 ,以期缩小城乡现代化发展鸿沟。  相似文献   

2.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是一种以内生发展为核心的社区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世纪之交,西方国家面临的挑战使“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成为现实选择。传统“需求”导向的社区发展模式存在着社区依赖性、合作不可持续性以及居民能力下降等问题;而“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则强调以社区资产为出发点,激活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社区内所有资源与关键力量、发挥社区组织和机构的主导作用。“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城乡社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应以全面社区资产建设为实践路径,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内生型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社会的“微生态系统”,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与空间,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与探索,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和创建一批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作为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县,江西省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发源地之一,都昌县以“健全自治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乡土文化”的社区建设模式为载体,积极探索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而作为中部地区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根据本区实际特色,构建适应中部地区发展的“议行分设,中介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张小东 《社科纵横》2005,20(2):42-42
将现代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社会学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理论结合起来,从区位理论角度剖析社区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行为模式”中的理论支撑。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的再生机制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相关问题,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行为模式”的再生机制所发挥出的功能性的再生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5.
蒋斌  侯成 《社会工作》2009,(14):32-35
灾后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村民社区参与关系灾后重建的质量与效果,但现实的参与状况并不理想:灾后农村社区建设中村民参与存在参与内容少、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公参与”同“私参与”边界模糊,村民参与形式与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审视,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农村灾后重建以及我国以社区理念为指导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6.
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教育,具有“全面”、“全程”、“全员”的显著特点,而社区学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让社区学校与高校合作相互合作,才能够推动社区教育的快速、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以顺德为例,首先分析了顺德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概况,其次,研究了高校与社区学校的关系,并且探讨了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的必然性,最后,对社区学校与地方高校合作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福平  黎熙元 《社会》2008,28(5):41-57
在西方社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 “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和“社区解放论”三种不同观点。而这三种观点的核心实际上是讨论了社区的地域与社会网络的关系问题,更进一步说,是讨论地域性的亲密关系如何发生变迁的。本文试图从当代社区的实际形态出发,通过对三种观点的补充和发展,对于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阐释,从而提出一个实现其二者如何在社区空间内实现系统性互动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一种分析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中国城市基层社区中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以及这种微观基础与“社区共治”及社区“治理结构”之间的微妙联系,同时也提醒读者在深刻揭示这种微妙联系时必须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行动空间的权力关系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形式”。然而,这一模式运行所蕴含的公平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关系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平安和稳定。因此,  相似文献   

10.
刘善敏  刘铎 《社会》2001,(10):19-21
目前 ,各地社区建设多为“示范”取向 ,即选择那些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聚居区作为“示范点” ,以发挥其“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这种做法在社区建设的启动阶段 ,不失为一种运作路经。然而 ,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今天 ,与“示范”取向相比 ,持一种“问题”取向切入社区建设 ,似乎是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我们正是带着这个目的 ,选择了淮南市这样一个煤矿城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由单一的资源性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型的“双重转变”下的社区建设和发展所遇到的各种现实社会问题为重点 ,经过对淮南市谢家集区…  相似文献   

11.
温克尔曼的“诗画一致”论从诗画艺术的理想宗旨、本质、内容、形式、表现等多个角度阐发诗与画的同构性。温克尔曼从理论上建立起诗画艺术的联系,形成系统的“诗画一致”论,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的提供了学理渊源。温克尔曼的“诗画一致”论也是诗画关系的一种理论形态和思路,为当下读图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提供着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2.
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艳 《社会》2007,27(4):175-175
本文试图对“关系”的文化特质加以探讨。作者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关系”的文化论题、结构论题和工具论题,并阐明了重拾文化论题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有必要突破以往过于倚重中国社会本土概念的文化阐释方法,寻求更具有普遍意含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工具来界说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关系”现象。作为一种初步尝试,作者提出,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弱关系概念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在中国社会,“关系” 是与家族(或家族)内部关系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前者以弱关系为特征,后者以强关系为特征,两者在满足的功能、成员的可供选择性、规范性和社会分层效应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作者认为,“关系”实际上是指导社会成员处理某些家庭外部社会关系的行动模板。作者还提出,中国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弱关系文化,而且由于它善于促成弱关系向强关系的方向转化,善于从弱关系的动员中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因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3.
济南市槐荫区在推进社区建设中,协同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和总结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社区建设经验。济南大学民政学院和社会工作研究所对此做了调研和理论论证,认为“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的社区建设经验,是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它在社区建设中的推广是可行的,这一经验将对社区建设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与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在劳动和资本分析基础上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双层冲突论,构成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完整模式。“西方”与“非西方”世界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紧密联系的两面。仅从西方世界内部来看,其消费社会转型使“消费”、“社会关系”等上升为其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自然关系”等则相对退居其次,这导致其内部社会冲突的“去自然化”;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通过资本跨国流通把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的生产转移到非西方国家,则是将全球社会冲突“再自然化”的现实依据。“自然关系一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重构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本土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个转变”: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在城市管理的组织架构上,要实现由县城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变。把城区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把条件成熟的村改设为居委会,实现由现行的“市、镇、村”体制到“市、街、居”体制的转变。   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上,要实现以“条条”管理为主向以“块块”管理为主的转变。“市、街、居”体制形成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到理顺条块关系上,改变过去那种以“条条”为主的社会事务管理模式,本照“放权让利,重心下移”的原则,把掌握在各“条条”部门手中的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职能及对应的执法权、监…  相似文献   

16.
时讯快递     
7月 25日,民政部副部长李学举在吉林省四平市调研时强调: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一手抓推进,一手抓研究”,解决社区的持续发展问题,则“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经营”。他认为社区建设的机制是党委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具体到社区,就是党支部领导、居委会主办、中介组织运作、有关部门配合,关键是抓好党支部、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三个平台”作用,即城市基层管理的平台、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平台和城市民政工作的平台,把社区最终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管理型、自治型的社区。  相似文献   

17.
侯利文 《社会工作》2009,(14):57-59
社区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区的建设中也要强调社区的自组织,实现社区的内源性发展,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冲突与矛盾的。与以往的关于社区党建的研究不同,本文关注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的博弈。对此,笔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干预模式,以期实现社区发展与社区党建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都市文明的兴起,使人类的物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却日益失落了“社区”这一传统社会秩序中的可供利用的资源。作者通过对社区和社区特征的多向度探讨,提出“回归社区”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正确之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从宏观领域向社区意识及个人思想、道德、情感等微观层面的聚焦和落实。通过“志愿性社区参与”这一重要的契入机制,“以人为本”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和最终的归依。  相似文献   

19.
李莹 《探求》2009,(3):39-43
加快转制社区城市化的进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积极推进转制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议行分设”、“政企分开”或“社企分开”,这是转制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治理模式改革的主导方向。二是完善社区发展规划,加快转制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要通过改造城中村,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功能调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概念、个案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学伟 《浙江学刊》2002,(3):106-113
"关系”已成为解释中国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注重关系的建立 ,却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为此提出一个“日常权威”的概念。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中国人如此热衷于讲“人情”与“面子”是因为他们能将其作为一种交往工具 ,以此来获得他们的日常权威。显然 ,日常权威具有一种嵌入式的特点 ,它表达了任何一个想拥有权威或资源的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先需要将自己嵌入一种特定个人关系网络中 ,借此才可能拿到本来不属于他的权威。日常权威的运作使得角色与地位、规范与制度变得形同虚设 ,而唯有关系的连接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