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体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在其话语体式的背后,有一个话语主体的心理—精神结构所指向的社会文化背景。作家创造的话语符号结构,与其精神、心理结构具有同构对应性。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模型,既受到文化的制约,也同样表征着文化。特定文化中主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结构,包括体验世界的心理图式,是文学文体话语体式演化的内在规律。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化往往以胡、汉文化,也即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为表征。文化的整合形成北朝士人的特殊文化心态,如文化隔漠心态,畏祸心态与羁臣心态等。这是造成北朝诗赋凝重古奥的文体特点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心态是一种将分散的社会普通成员的心理要素 ,经过某种整合 ,汇集而成并以整体面目存在和流行于广大普通成员之中的集体性文化精神状态 ,具有一定的大众性 ;作为文化心理环境意义的社会文化心态 ,其精神内核表征为群体性的社会态度 ,因此 ,具有极强的倾向性特征 ;就意识内容而言 ,社会文化心态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 ,故表现出明显的届时性 ;由于社会文化心态是属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状态结构 ,因而还具有非线性品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霍克斯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例,运用定量的方法考察了文化因子在四个层次(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心理文化和语言系统)的不同折射率,总结出他“表层文化遵从,深层文化更改”、“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最后我们分析、评价了霍克斯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折射假设:“翻译过程中表层文化因子倾向稳定,深层文化因子倾向变化;主题文化因子倾向稳定,背景文化因子倾向变化”。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为四维构成机制,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和人格追求方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由于道德伦理情感的凸出,从而形成了以道德情感涵化心理结构中其他三维结构的道德伦理型结构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具有经验伦理化的倾向,传统的情感模式熔铸出道德伦理化的价值观,传统的行为模式具有因循保守、注重实用的特点,传统的人格追求方式造成了两重化的道德理想。这种道德伦理化的文化心理结构,又由于道德伦理本身内在矛盾的制约,产生一些无法克服的矛盾,从而形成了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双重人格和多层面的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5.
社会文化心态的意蕴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文化心态的意蕴指向 ,先哲们进行了苦苦探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原则性阐释。据此 ,笔者以历史唯物论、文化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三者相结合为视角 ,界定了社会文化心态的含义。认为 ,社会文化心态是指反映特定文化境域且具有自发性质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 ;指社会倾向性强烈且具有公众特征的届时文化行为意向及社会心理动态形式 ;指介于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间的社会普通意识  相似文献   

6.
社会文化心态的意识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由社会无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普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式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层级结构中 ,社会普通意识是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中介环节。社会普通意识包括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心态两种基本形式。社会思潮是社会普通意识的特殊形式 ,社会文化心态是社会普通意识的一般形式 ,它们都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居于中介地位。但是 ,由于社会思潮不可能在历史进程中经常出现 ,所以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中介”地位和作用是有限的 ;而社会文化心态作为社会普通意识的一般形式则具有普遍性、恒常性品格。因此 ,社会文化心态是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 ,直接将二者联系起来 ,并在实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过程中 ,始终居于中介地位、起中介作用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7.
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才子形象模式的基本特征,探讨形成这些基本特征的文化心理动因。文章认为,才子形象模式之所以会形成,1.与作家们的创作心态有关;2.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历史文化传统中富有一定审美文化意蕴的才子形象;3.作家们认同了他们所处时代环境中才子、狂士的人格风貌。文章指出,对于才子形象,我们不能仅从艺术角度简单地否定它,而应该认识其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与居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人相比,居于南方长江中游的楚人具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楚文化在初兴之时,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外围的边缘文化,楚人被称为"楚蛮"、"蛮夷",这使楚人从不以中华正统自居,也从来没有文化优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生机;世居两湖、江汉地区的自然环境为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提供了汩汩源泉,由此也造就了楚人狂傲冲动的心理特征;荆楚神秘巫祀文化,使楚人从神灵信仰中获得了力量,并由此形成了达观的文化心理.这些文化心理,至今仍然顽强地保存在湖北人身上,体现出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作家语言模式及其心态臆想闫德亮作家的心态(或称主观意识、自觉心理)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体裁、情节、结构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作家心态的制约。那么,作家的心态制约作家的语言模式(或称语言惯用结构、语言个性风格)吗?换句话说,作家的语言模式与作家的心...  相似文献   

10.
交通文化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具有极其鲜明的部门乃至行业特色,也具有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狭义)"四位一体"的综合价值。交通文化因其特色具有其他部门鲜能匹敌的软化、沟通乃至整合社会结构、促进社会良性变迁的"之间性"品格。因此,研究交通文化的生成机制、特征、品格、价值、生态机制和未来发展路向,对于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论刘邦项羽的性格及对成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历史心理分析(心态史学)方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心态进行分析。通过史料论述了刘邦、项羽个性及心态形成的原因,进而分析不同性格、心态对其成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乡土关系,决定了中国民间的观念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现代乡土小说中丰富的民俗事象反映出中国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节俭与铺张、均平与求富、保守心态与冒险精神、平和与残忍、孝与非孝等两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乡土关系,决定了中国民间的观念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现代乡土小说中丰富的民俗事象反映出中国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节俭与铺张、均平与求富、保守心态与冒险精神、平和与残忍、孝与非孝等两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功能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理论分析。文章认为,心态文化是具有广泛基础的、无形的、隐性的文化形态。它与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一定社会的文化整体系统。从整个文化系统来看,社会心态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社会心态主要通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这些知、情、意结构而表现出来。心理定势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等背后的深层根基。整个心态文化层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性心态、思维方式性心态、行为模式性心态等三个方面。在历史发展的合力机制中,社会心态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大的范围:(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语言自身内规律和特点所构成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差异;(3)语言称名单位,特别是背景词和无等值词,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信息和伴随意义;(4)文化和语言的反作用,包括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和民族文化因素对言语活动的制约作用两方面。能够制约言语活动的文化因素很多,诸如世界观、价值观、家庭观、道德观、审美观、隐私观、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心理是广府文化的种族性质的典型表现,是在"岭海环抱"的自然生态中开展实践和生活而生长出的原生态文化。广府民系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为三个文化品性:海洋意识、粤人本根、"自外于国中"的文化心态,形成了粤人文化心理的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主流心理学,还是非主流心理学,心理学家在探索人的心理行为或心理生活时,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无不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而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心理学的文化取向。这里就文化,文化心理学的产生和研究取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理论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在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的社会情景致使社会信任结构体系断裂,产生了社会信任的非社会化、私人化和非理性化等危机。这种由社会风险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可以通过强化信任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宣扬共同价值观重建社会信任文化,同时加强信任制度建设和构建"第三方"信任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任危机,促进人们形成普遍信任的心态,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费老对建筑(住宅)社会学的思考虽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却贯穿于他的大部分学术人生中。他主张,建筑应考虑到人,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筑去认识人;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对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就不能不考虑文化传统的保护问题;现代城市文明不仅给人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享受,同时也影响着人的心态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0.
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并内化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精神状态。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以及主体自身的因素等,都对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变化具有不尽相同的影响和作用。对之加以系统探讨,有助于化解各种不良社会心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健康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