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通货膨胀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 通货膨胀从理论上讲就是货币的发行量同购买力成反比。纸币发行过多,使其购买力下降。现实反映就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5年,物价上涨幅度是8.8%;第二次是1988年,物价上涨幅度为18.5%;第三次则是从1993年开始,持续达三年之久,直到1996年  相似文献   

2.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过度发行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其一般表现是:价格总水平的一定幅度上升或同量货币的平均购买力的下降。因此,人们一般用物价总指数的变化率来衡量通胀程度。但是,通货膨胀也有非公开性的特殊表现,在物价管制体制中,在普通的有价无货情况下,虽价格不见上扬,然持有货币却无法选购商品。这无异于货币贬值  相似文献   

3.
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从1992年起直到现在出现的是一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它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重要农副产品供应量相对短缺等原因引起的.当前必须从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主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整顿流通领域及金融秩序,以及加强市场物价的管理、监督等方面看手,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并把过高的通胀率降下来.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的货币流通工作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历史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主要经验有:统一印造货币,集中发行货币;提高货币信用,保证纸币兑现;控制财政发行,防止货币贬值;开展货币斗争,打击敌人破坏。重要教训有:苏区经济衰退,货币信用下跌;纸币超量发行,引起通货膨胀;铸行虚值铜元,造成币制混乱。  相似文献   

5.
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现实流量超过该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流量而所产生的货币贬值,并引起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它的类型,按膨胀程度分,有轻度、中度、严重三种;按表现形式分,有公开和隐蔽两种;按形成原因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等。人们一般把一年中,价格上升幅度在两位数以下者,即7—10%,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幅度在10—20%者,称为中度的或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幅度超过20%者,称为恶性的或奔腾的通货膨胀。据国家统计局城乡调查队调查统计,1993年,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幅度同1992年相比,上半年平均上涨17.4%,1994年零售物价水平比1993年上升了21.7%。职工消费物价水平上升25%左右,有的城市高达30%。199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月份为21.2%。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已经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那么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社会总需求总是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的动荡不稳,其实质即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存在的货币需求量.所以,要进行治理整顿,控制增长太快的社会总需求并使之与社会总供给趋于平衡,措施之一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注入商品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即货币供应量,使之与客观存在的货币需求量一致.但是,最基本的问题在于,要准确地计量出银行系统注入商品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货币扩张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与市场价格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关系。我国改革以来,货币扩张政策对经济增长确实起了促进作用,但危险不小。从经济的长期稳定观点来看,把货币发行保持在15—17%的水平上,或许是明智之举。近年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深层原因在于需求拉动而造成的计划外价格上升,而政策因素在总需求的膨胀中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正面临着适度通货膨胀和适度经济增长的选择组合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既是一个价格问题,也是一个货币问题。引起价格总水平和货币供应量变劝,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可被分成不同的层次,它们对通货膨胀作用的传递机制是不同的。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有效地、彻底地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通货膨胀产生原因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通货膨胀虽得以控制,但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依然存在,控制通货膨胀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控制货币超量发行,调整产业结构,辅以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时间序列(VAR)模型描述了货币供给、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三个变量在中、美、日三国中的相互关系,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比较了三个因素具有的长短期特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过快和货币供给过多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在价格层面的经济总量提高,对于推动经济的真实增长没有效用;货币供给对于通胀解释能力在中国显著,而在美国和日本不显著;长期看,美国和日本的前期物价上涨对于当期通胀影响效果显著,而在中国不够显著;经济增长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日本和美国解释作用不显著,而在中国有明显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