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津味文学,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人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及美学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和想法,辩解或批评这一现象及概念的正当性。如果我们把津味文学放置在城市,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文学与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就会发现作为文化符号的津昧文学,或许是想象城市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解读和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2.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积淀了600多年灿烂的城市文化.民俗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吸纳了中外、南北各种文化精华,素来以“杂”著称.对于天津民俗民风大规模的文学书写,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津味文学的兴起.这一时期,冯骥才、林希、张仲、肖克凡等津味作家致力于凸显作品的津味特色,将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地域特征加以呈现,推动了津味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理解和阅读城市,需要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开始。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天津文学创作及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天津文学史》的出版,首次绘制了天津文学发展流变的全貌,为天津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津味文学与城市民俗文化,地域文学的文化精神、文化意义、文化功能、文化共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研讨,以期在文学与城市的视野中探索天津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津味文学"写作机制的核心,是上世纪80年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和文学氛围与一种地域文化有机的文化认同."后津味文学"写作,标志着写作背后那种特定的文化认同机制和文化境遇的变化.可以看作对于这种地域文化认同的困顿或困惑的表达.同时它也表明,"津味文学"之后的文学写作,需要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与这样一种地域文化进行认同,而是如何在一个由经济理性主义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中,重新安排和展开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5.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寄予了国家的基本想象和梦想。为了探索城市书写与国家梦想之间的结构关系.我们从文本的角度分析改革文学、津味文学、小洋楼、租界等不同城市书写形式与城市文化建构的互动,解读都市文明的现实状况及其深层文化内涵.并在这种分析与阅读中期待建构具有中国文明传统的都市文明和国家形态。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域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津门作家笔下的"津味"日趋淡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代津味文学从眷恋本土到走向全球化过程中,也逐渐丢失了津沽原有的风味,酝酿了一种新的韵味。一、传统"津味"的没落上世纪80年代起,以冯骥才、林希等为代表的天津作家,高举民族文化的大旗,因其文学作品中展示了鲜明的津沽风情,被称为"津味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津味文学的价值更偏重于地域民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天津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津味”写作。“津味”的酿造 ,首推冯骥才。他在 80年代中期发表了“津味”醇厚的《神鞭》和《三寸金莲》,并产生较大反响。后来 ,他又写出长篇小说《阴阳八卦》、《俗世奇人》。冯骥才之外 ,倾其全力经营“津味”写作的作家 ,就是林希了。自 80年代末起 ,林希潜心于天津历史题材的创作 ,迄今已出版多部长篇和 4 0余部中篇小说。他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清末民初至抗战胜利前后的旧天津 ,内容主要为三个层面 :一是家族系列 ,包括长篇《买办之家》、《金枝玉叶》、《桃儿杏儿》及中篇《小的儿》、《蛐蛐四爷》等 …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学书写,是个永恒的主题。自从城市形成以来,历代作家采用不同的形式,用文学之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真实、富有历史文化感的城市景象。因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亦如人,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文化性格。文化人类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年轻学科,其研究的重心,最终都必须落实在"人"的问题上来,文学是人学,而城市文学是城市人的文学,采用文化人类学独特的视角对城市文学进行解读,会有新的收获。文章主要选择从老舍与张爱玲小说中对各自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叙写,揭示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互为表里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9.
杨菲 《社会科学家》2005,(6):185-187
90年代是一个城市文化日益成为主流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城市文化影响下新的叙事形象的出现,从而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长廊,也标识了90年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本文具体从三个方面论述了90年代文学中新的叙事形象,进而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试着揭示时代和文化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文化研究的兴起,城市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学在介入城市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成为想象和反映城市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文本性"。阅读和理解城市文本,还需从文学开始,比如天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组织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9名博士专门就这个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的城市文学书写,开辟了城市文学的一个新方向、新思路,即不再是对于城市的排斥、贬低,不再是将城市视为与田园相对立的、与理想相排斥的空间,而是从积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去书写城市.司马光的城市文学叙事,十分自觉地、有选择地接受着洛阳城市文化的影响,感受着洛阳城市文化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他的文化活动与文学创作,也在自觉与非自觉地参与了洛阳城市文化的创造与城市意象的建构.司马光在洛阳建构起自己独乐、隐逸的都市家园与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学研究存在多种研究范式。"双城"研究方法值得关注,一方面是注意到城市文化对比,更强调相邻城市的互补,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里的特殊性。由于西方文明的入侵,在城市构造上,发展出一城双中心的空间构造,它影响了城市文化空间,最终影响了文学对于城市的书写与想象。因此,采用"双城"视野既有利于整合不同研究方法的长处,也有利于更为深入地揭示现代文学在城市背景下的发展进程。以"双城"视野来看平津双城,可以发现"京派""津派"之间的积极互动与支援,也更清晰地揭示了天津城市内部的文化空间构造。  相似文献   

13.
津味儿小说伴随寻根文学潮流而出现.津味儿小说作家从能人形象的塑造、民风民俗的渲染、以奇为美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想象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天津.秉承审视反思的文化姿态,他们一面对天津地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层面进行揭示与批判,一面挖掘天津市井文化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同时对租界文化亦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鱼龙混杂而又生机勃...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北京、上海城市文学独霸文坛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更多新兴城市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安和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在文学中的凸显.从城市怀旧的角度探讨城市文学中这两个城市的文学书写,不仅与这两个城市城市文学文本取向相符合,而且有助于开拓和丰富城市文学表现的空间,反思当前城市文学的现状,提升在文学中进行城市类型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现实问题上,来自文学艺术的思考,向来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从“文学上海”角度反思并重建上海与文学的关系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文学上海”的本质在于“以时间来思考”;时间以及在时间基础而产生的记忆问题,是“文学上海”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百年海派文学中被不断书写,其中尤以张爱玲、白先勇以及王安忆为代表。三者笔下呈现的“文学上海”异中有同,均以上海这座以时问构形的城市为依托,在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中,描画出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在历史时间及文化记忆中的诸种面相。这些面相提醒我们,海派文学与上海时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文学上海”有着时间及记忆上的复杂性,因此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我们应该保持更加多元的取向,对那种以牺牲记忆来谋求发展、以单一的现代时间来规约上海发展的做法保持一定的警醒。  相似文献   

16.
历经20多年积淀的汉味文学,在叙写江汉往事中,寻求新的超越已势在必行。从文学发展自律性与创作主体互动角度看,开创汉味文学新气象,需要激发创意思维:汲取或转换文学与生活的灵气,以现代意识审视发展中的武汉社会,开掘富有地域文化与九头鸟风情的汉味底蕴;按照汉味特色的对象性限定,从深度和广度探究汉味文学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客观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学发生变异、新兴通俗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从所掌握的社会经济史料和文学物质资料出发,采用描述分析与数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文学的变异和通俗小说的发展.本文认为明嘉靖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市民阶层的扩大和文化消费欲求的膨胀,明清文化市场得以成熟,文学消费观念的形成与生产消费文学的文化人队伍的组成是当时文化市场的主要特征.文学进入市场,使文学从传统的文人自娱走向大众消费,从而发生变异,通俗文学因此崛起并获得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一、"本土现代性"的文化视野天津在近代曾是九国租界,有史料记载亦有现实遗迹,相对其他城市天津作家也许更有资格谈论西方文化和现代性,然而津味作家的文化选择却是在国际化视野下致力于发现更好的"自己"。不像海派作家那样重新结构"洋化"的都市现代性,他们大多选择了都市民间视角——从都市底层、边缘、传统家族日常生活的内部,重新塑造了带有中国乡土文化气息的都市现代性。这些作品以素朴的世俗文化底子和家庭生活的慢节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后发展国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文学研究的终端成果大都只是纸面文章和书籍,具体到地域文学研究,一般只是研究作家作品、社团流派,研究成果基本也还是文章和书籍。这样的研究自有其价值,但就服务于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而言,这种形态又必须进行调整或转型。本文以天津文学研究为例,通过具体的个案剖析,提出应当从历史社会学的视野来调整我们的文学研究,以便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热,是对世界性的回归原始思潮的呼应.与此同期或稍后,云南文坛也开始了自己的寻根文学创作,与全国或世界性寻根文学的普遍走势所不同的是,云南文学中的寻根主体大多为少数民族作家,他们所要寻找的是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因而他们的寻根之旅是横跨在出行、回归模式上的,而且该模式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原始的乡村社会,一种与城市社会相对立的社区形态.云南文学文本中何以产生如此独特的寻根文学特征呢?我们将从少数民族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化观念等角度切入,对寻根文本叙述模式作一探讨,以揭示其与全国乃至世界性寻根文学文本的相通与殊异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