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郝立新  陶小白 《中州学刊》2023,(4):108-116+2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丰富内涵,有必要从多向度进行梳理把握。可以从实践维度、社会历史维度、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进行解读:马克思立足实践阐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成与建构;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深刻把握人、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在科学视域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指导人们修复人与自然新陈代谢断裂;在价值场域中阐明人与自然间的价值关系,通过实践明确以人为主体的价值关系中自然对人的多重需要的满足。依据上述思想,对“工具价值论”和“自然内在价值论”进行辨析,可以澄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避免价值错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2.
价值判断是在社会实践中展开的人类把握世界的认识方式之一。价值判断以解决客体属性合乎人的目的性(需要)这一根本特征区别于人对客体的描述性认识(科学判断)。然而,由于人的主观需要和人的情感等价值判断的内在要素的巨大作用,往往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实际上,价值判断的深刻本质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因此,只有认真研究社会实践与价值判断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求得对价值判断乃至整个价值问题的科学认识。本文旨在作这一努力。价值判断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如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一样,是  相似文献   

3.
知识价值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的结果。按照知识的载体 ,可将知识分为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以物为载体的知识产品。知识的价值由活劳动价值、知识产品的载体价值和知识产品中的转移价值构成。在知识价值测度的基本假设的基础上 ,我们利用成本 -效益相结合的方法 ,分别设计出人力资本和技术商品两类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价值测度模型。  相似文献   

4.
知识论的历史嬗变提供了知识分析的视角和根据,由此从社会事实、知识生成、知识运作等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加以扩展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以政治常识、道德认识、社会学识为架构,包括实现社会控制的政治性知识、促进思想转变的教化性知识、引导实践生存的体验性知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应当把握其知识运作在空间分配、活动控制、时间积累和结构编排等方面的条件,克服社会心理、组织结构、社会环境与深层交流等方面的障碍,注重建构多维的知识目标体系,深度开发学科的隐性知识,着力凸显学科知识的政治本质。  相似文献   

5.
从决定论到建构论——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轨迹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知识社会学从孕育到产生再到发展的演变过程的考察表明,人们对知识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已经形成了多种理论主张,主要有维柯的一体论、孔德的决定论、马克思的因果论、曼海姆的关联论、迪尔凯姆的符合论、韦伯的亲和论、舍勒的互动论、默顿的范式论以及伯格与拉克曼的建构论等,呈现出以一体论为基础,从决定论到互动论再到建构论的发展趋势.建构论既承继了已有的研究传统,又超越了已有认识,对知识与社会的关系获得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认为知识的社会性涵括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决定关系与互动关系,充分彰显了知识社会学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梳理、反思和总结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总体性价值观念变迁,以及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理念的生成与发展,其最为恰当的做法,当是"观念史"视角的有效介入。因为,社会的变迁是多维度发生、全景式展开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变迁。中国社会、一代中国民众在一个全新的价值实践及其由此所造成的价值化的世界中,理智地审视体制转型、结构分化过程中"国家"与"社会"间真实的关系,及其得以可能的现实的历史场景,自觉地展开了对包括人自身价值在内的社会生活各领域价值之确当性根基的艰难求索、论证,以及反思批判与超越基础上的自主建构和确证历程。依托此一历程并在这一历程中,中国社会、中国民众真切地认识并体验到了价值生成的复杂性场域逻辑,确证了价值本质之最深刻的社会(实践)性蕴涵,以及整体性意义上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变革对于美好生活的实现等所具有的最为基础、最为根本和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方性知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在该情境中得到确认、理解和保护的知识体系.在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地方性知识常常是和多元文化分不开的,相对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而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都成了地方性知识.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源于地方人对自身所处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的认识,是地方人长期总结出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则和策略.地方性知识更是地方人的一种实践智慧,它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地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地方性知识,并将其作为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视角:教师中心教学文化的价值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中心教学文化是围绕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凸显教师主体性,发挥教师权威和管理作用,以知识传授和智力发展为目的而生成的一种教学生活方式.它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连续的历史脉络.它具有彰显教师的主体地位、便于灌输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系统地传习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智慧的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师生主客体二元对立、忽视师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共同建构、偏离全人教育目标等认识和实践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为着自身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价值追求和创价活动。在进行着创价活动的人们周围,是否存在着一种客观价值环境?我们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过去,我们虽然指出了不同阶级对同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却忽视了客观价值环境对人们的社会认识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价值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而且还突出地影响着不同群体人格的形成,特别是社会价值的环境“失度”,还将成为塑造“矛盾人”、“畸形人”、“异化人”等群体人格的重要社会诱因。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下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深刻理解和把握现阶段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能够充分表达出民族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价值追求,只有在始终坚持将其基本的原理同本国、本民族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科学发展观的整个理论体系和所有实践活动,都全面、深刻、系统、科学、严密地体现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其坚持的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动性价值追求;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事物发展要求系统性、全面性、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价值追求;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体现了在推进事物发展中重视实践、尊重客观、讲求方法、促进社会事物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最大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如何解决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知行分离现象,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主体性教育、德育目标、德育价值导向、道德价值评价体系、道德价值取向约束机制、道德践行、构建和谐德育环境等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道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起着引导、激励、支撑和保证的重要作用。从道德的主体性上看,荣辱观能够为人的认知提供心理基础,为人的意志提供精神动力,为人的行为提供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在于能够使人以真正的道德主体性身份把构建和谐社会与融入和谐社会当作自我完善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伟 《兰州学刊》2014,(2):182-186,43
司法作为调处社会矛盾必不可少的方式,法治环境为其大彰其道提供了现实背景与生存土壤。司法不能是单极化的权力张扬,其背后蕴藏着社会民性的内涵与价值追求。在法治运行轨道上的司法,作为世俗社会的调处机制,必须走出司法神秘主义的迷雾,通过民性力量的介入来强化司法尊严。司法权力与司法独立不是排斥社会民性的屏障,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出发点进行的民生司法,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根本之道。而且,民性司法要求当前的法学教育不能偏离实践教育,需要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素养与实务技能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中,社会主义本质是根本问题。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党鼓舞人民群众破旧立新的一面旗帜,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使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研究,必须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党的理论工作,使党在理论创新中永葆生机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康德自由观的独特贡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他把自由从必然性的事实领域提升到了超越必然性知识的价值领域,求证了自由不是必然性知识所能解决的本性;另一方面,他为现实社会中个人自由的正当性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康德的自由观对于当前人类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由”的全部意义及反思“现代性”等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主义认识论从个体到社会再到实践维度的转向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社会学在传统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下产生、发展直至解构;科学知识社会学借助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认识论对科学社会学提出挑战,并促使自然主义认识论由个体认识维度转向社会认识维度,但在科学规范问题上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重视实践转向,是推动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及自然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无名的裘德》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极为成功的一部。小说通过“主题对立”这一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性,暴露了人类社会中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存在中的一系列悖论,显示出极大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干承武 《阴山学刊》2010,23(2):102-105
科学知识社会学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一直致力于对科学的知识进行怀疑和批判,试图说明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认识的成果无不包含着社会的内容。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和"利益模式"为我们认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