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富 《上海统计》2003,(10):15-17
在经过几年的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之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正式发布实施了。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领域、乃至整个统计学和经济学界的一件大事。因为新体系将成为我国今后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新的规范性文件,新体系的全面实施必将把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更全面、更系统、更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能够为经济学界研究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更好地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需要。限于篇幅,在这里笔者仅仅谈几点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以下简称“新体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向蓉美 《统计研究》1993,10(6):23-26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分别发布和实施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以下简称“新核算体系”)和《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这是我国核算制度(包括统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重大改革。 统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但它们毕竟是满足不同需要的两种有区别的核算制度。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转换,是实施新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3.
李宝瑜 《统计研究》1989,6(4):41-44
国务院国民经济核算标准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几次修改,于1988年4月发布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修订稿)(以下简称新体系)。本文准备在新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发展和继续完善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体要求 (一)应该从“资料型”向“分析型”发展 所谓“资料型”核算体系。是指该体系只提供各方面所需的基本调查资料,但不对这些资料再作进一步的处理,资料的分析计算工作留给使用资料的部门和单位去做。“分析型”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情》2003,(8):11-12
四川省统计局局长胡安荣近日就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问题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记者:《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做了哪些重大改进? 胡安荣:《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以下简称新方案)是以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即联合国1993年SNA(The System of Na-  相似文献   

5.
1988年,全国有9个省、市进行了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工作.试点实践证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比较科学的,也是可行的.它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大都可以从基层单位取得.  相似文献   

6.
徐向新 《统计研究》1993,10(2):9-17
本文以基本臻于成熟和初步定型的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以下简称“试行方案”)为讨论对象,就其中尚需斟酌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整体核算和分别核算相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即将实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下简称新体系),是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适应国民经济、科技、社会事业迅速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统计核算工作的重大改革。新体系主要特点是将非物质生产部门纳  相似文献   

8.
《上海统计》2003,(9):1-1
[本刊讯]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情况,更好地满足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和社会各界的研究分析需要,2000年以来,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做了修订,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以下简称新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9.
龙华 《统计研究》1993,10(6):77-78
《国民经济核算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一书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研究项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成果。全书48万字。由厦门大学钱伯海同志主编,曾五一、杨缅昆、林擎国等十来位同志共同撰写完成,中国统计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出版。该书是一本结合我国的实际,全面系统地论述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和方法的著作,是作者以马  相似文献   

10.
何协班 《统计研究》1990,7(4):34-36
全国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总体系课题组和中国统计学会统计核算研究组联合召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讨会于1990年4月18日至23日在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是在近几年来各有关方面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并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1989年修订稿)(以下简称《方案》)的基础进行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经过这几年实际工作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理论上由过去的百家争鸣逐步达到现今的基本趋同,在新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核算范围等重大问题上也有了共同的看法,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总体方案的设计。目前,《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和修订,已基本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1.
杨泽军 《统计研究》1993,10(5):45-48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健康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完整的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来保证。一般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下简称核算体系)构成了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宏观决策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在统计领域,国民经济核算也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实现了由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简称MPS)到国民账户体系(英文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一套与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接轨、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描述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应该说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事情.通过对SNA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认识,从中发现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我们认为,这会对我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起着有益的帮助.首先我们回顾一下SNA的形成和发展过程.SNA是国民帐户体系(A System ofNational Accounts)的简称.作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是由国民收入统计发展而来.最早的国民收入统计,可以迫溯到十七世纪,当时英国经济学家W·配  相似文献   

14.
李宝瑜 《统计研究》1994,11(2):23-26
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李宝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下简称核算体系)包含着五大核算子系统。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际工作部门中,对五大核算各自内容与范围的看法不尽一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编写组编写出版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下简...  相似文献   

15.
赵彦云 《统计研究》1987,4(1):77-80
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了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SNA)。1975年左右,为了加速新SNA的推广工作.联合国统计司开始总结各国在推行SNA方面的经验。1982年成立了国际秘书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进行如下主要工作:(1)检查新SNA的推广情况,以及各国际组织在推广过程中的协调工作。(2)了解各国在SNA方面的研究动态。(3)把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新成果集中到准备修改的新SNA中去.  相似文献   

16.
詹云乔 《统计研究》1990,7(5):29-31
《国民经济循环总矩阵模型》以下简称《模型》的研制,是国务院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标准领导小组办公室(现为全国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于1987年布置给陕西省统计局的一项任务。历时两年,已于1990年4月7日正式通过省级鉴定。一、《模型》的主要内容《模型》的组成部分有矩阵体系、帐户体系、平衡表体系,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三个体系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统计》2003,(10):1-1
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情况,更好地满足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和社会各界研究分析的需要,2000年以来,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做了修订,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以下简称新核算体系)。新核算体系对1992年颁布的《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取消了其中的MPS核算内容,澄清了某些基本概念,修订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调整了基本框架,增加了核算内容,修改和细化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努力做到基本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于1993年推出…  相似文献   

18.
杨缅昆  徐进 《统计研究》1992,9(6):44-48
国民经济分配核算(以下简称国民分配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包括产品价值流量和金融货币流量在内的社会资金流量分配的核算。我们认为,我国国民分配核算改革的目标模式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至少还需考虑以下两点要求:(1)国民分配指标体系必须满足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间接宏观调控的需要;(2)统一不同系统的分配核算,保证国民分配指标的一体化和协调化。  相似文献   

19.
蒋明祥 《浙江统计》2005,(12):12-13,19
绿色GDP核算,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亦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或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简称SEEA).它是对传统GDP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的生产总值.用计算公式表示:"绿色GDP"=GDP-自然资源消耗(耗减)-环境品质降级(损失).  相似文献   

20.
杨灿 《统计研究》2001,18(11):7-11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进程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模式向SNA(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模式转变的历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举旨在革除旧核算体系的诸多弊端,主要包括:生产范围太窄,核算内容欠完整,核算方法过于简单,等等.其间,首先提出MPS与SNA兼收并蓄的混合模式;此后,随着前苏联和东欧经互会的解体,有关国家的核算体制纷纷向SNA转辙,MPS名存实亡,我国也开始向SNA模式全面转轨.经过大约8年的理论酝酿和探讨,我国的新核算体系方案数易其稿,至1991年末形成了一份极富创新意识的试行方案[1],1992年颁布并在全国推行.当时预计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新旧核算体制的全面转轨,这一目标已经基本达到.然而,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表明,新核算体系无论在方案设计上还是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若干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