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抗战初期英国民众援华的几个问题张新军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对华全面战争,与中国相隔万里之遥的英伦三岛民众很快发起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援华运动。英国民众主要从道义和物质上援助了中国抗战。从1937年8月10日英国"中国人民之友社"代表格洛尔]-·...  相似文献   

2.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地区的小学教育吴洪成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之后,全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党在敌后建立了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根据地建立起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随之,抗战教育也建立和发展起来。在抗战教育中...  相似文献   

3.
1940年7月在山东乐陵建立的回民支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回族聚居区,宣传党的政策,发动回族群众抗日;帮助建立地方抗日民主政权,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4.
论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刘培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即从1927年7月到1937年7月,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矛盾、集团矛盾、政权矛盾、党派矛盾和民族矛盾纷至沓来,交织在一起;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  相似文献   

5.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之战仍属局部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才揭开了中国抗战的序幕。因此,芦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而近年出现的“九一八”事变开端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国民政府与德国断交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和希特勒德国基于相互需要.建立了为其他列强不可比拟的外交关系。这种关系背后隐含着内在不利因素,预示着中、德关系不稳定的演变趋势。抗战爆发后,由于各自推行的外交政策旨趣相异。由于蒋介石政权所具有的特点,当希特勒于1941年7月承认汪伪政权后,中德外交关系的断绝便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相似文献   

7.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试析白先勇作品中的怀旧与乡愁情感彭燕彬一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爱子白先勇,1937年7月生于山清水秀的广西桂林。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迁到当时的大后方重庆。七八岁时染上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童子疼",卧床休息了4年多。...  相似文献   

8.
“七七”事变至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政府从其民族利己主义出发,对中国抗战奉行两面外交政策,即一方面对日本妥协、中立;一方面又支持、鼓励中国抗击日本。对于苏联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史学界看法不一,有褒有贬。本文试图对此做一探讨。一、妥协与中立1937年7...  相似文献   

9.
新编《闻一多全集》问世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十二卷本《闻一多全集》已于日前问世。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一生著述甚丰.抗战后期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两年后,朱自清、郭沫若、吴...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逐渐进入国人生活,在社会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媒介抗战救国影响巨大。共产党充分利用《新华日报》“七七”纪念文章的宣传动员功能,展开全面抗战战略,发挥共产党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反对妥协投降,监督国民党抗战,主张民主建国。这样的宣传动员,有力地维护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表达并实践了民主建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在挖掘史实的基础上,以典型期刊为例,对山西1937—1945年的抗战期刊进行拓展研究,并得出结论:从时间纵向上看,山西抗战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预热的过程,其中期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从空间横向上看,山西抗战期刊也应该包括山西人当时在山西境外办的抗战期刊。上述两方面与1937—1945年的山西抗战期刊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山西抗战期刊的全貌。  相似文献   

12.
曹禺抗战戏剧观的形成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身为知识分子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以及作为杰出戏剧家丰富的编剧、导剧与演剧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因时制宜的新变,也有一贯以来的坚守,更有坚守基础上的发展。他的抗战戏剧观在强调戏剧时代性与宣传性的同时,亦重视艺术性,并努力追求戏剧表达的大众化。曹禺的抗战戏剧观及其创作实践激励和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战意志,为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为以文艺服务于抗战的戏剧家的重要典范。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的比较陈瑜(湛江师院历史系湛江524048)抗日战争初期,对于抗战的战略问题,国共两党都曾提出了要坚持持久抗战的思想。本文拟就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的形成时间及理论依据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求教于同行。1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  相似文献   

14.
抗战爆发后,宋庆龄为了动员全民族及国际社会力量援助抗战而奔走呼吁,并相继成立了抗敌后援会、保盟以及工合等组织,积极募集资金,支援抗战。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宋庆龄所从事的募捐活动为中国的持久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资保障,同时这种活动又在救济难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40──1942年国共粮食政策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0年至1942年是中国抗战最困难的时期。粮食问题成了能否坚持抗战和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为此,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制定了自己新的粮食政策,它对渡过难关,坚持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制定的粮食政策表现了明鲜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持久抗战思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毛泽东的持久抗战思想是以国内和国际环境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完整理论体系,其立足点是全民抗战,争取外援,目的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蒋介石的持久抗战思想则是零散的、一般号召性的,其立足点是依靠外援,军队抗战,目的则是维持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由于这种差异,中国共产党就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真正领导者,并最终把抗战引向胜利。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为有利于抗战.国民政府对四川的主要河流水道进行了整治.建造了大量船只,使川江航运业务有了很大发展。川江航运的发展,为抗战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四军组建后,文化工作在党和军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顺利开展,新四军文化建设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成绩突出,贴近群众,为宣传抗战、号召抗战、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抗战初期关于战争前途及指导方针的舆论背景,从战略方针、战略地位和战略法宝等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抗战决策的历史依据,进而分析了中共抗战战略的特色与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用人民的利益观评判国共不同的抗战方略王骅书抗战爆发以后,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迫使国民党放弃“剿共”政策,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但因两党的阶级基础不同,指导抗战的方略迥然有别,在评价国共两党各本宗旨的抗战方略时,笔者认为用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