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举了学术界关于"白马非马"含义的两种较有影响的观点,指出了它们的不足;强调了正确理解"白马非马,,命题忖的原则既要抓住关键字,又要考虑作者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
“白马非马”这一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命题,自公孙龙著《白马论》提出之后,便遭到先秦其它各派及后人的批判,认为这是“欺世惑众”之说,是割裂一般和个别的诡辩命题,至今哲学及逻辑界仍对此争论不休。本文将具体分析《白马论》、《白马论》与《名实论》的关系以及“白马非马”中的“非”字等,证明“白马非马”并非诡辩命题,“白马非马”中的“非”不是人们日常所谓的“不是”的含义,而是“不同于”、“不等于”、“有异于”、“区别于”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在研究“白马非马”这个观点上始终面临一个困难:“这个论断到底是符合逻辑的还是形而上学的诡辩”,很多人试图解决这个困难,学界对“白马非马”的争论也一直持续到今天。本文试图从公孙龙是否善于使用逻辑和公孙龙的辩论技巧这两个方面,来探寻“白马非马”真正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在中国文化系统内产生的 ,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特质。今之学者通常站在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它 ,往往忽视了其作为中国文化和哲学问题的性质。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语境角度去解读 ,可以发现“白马非马”论实际上不属于逻辑问题 ,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认识论问题。它是“责实”问题 ,而非“共相”问题 ;采用的是“辨物察类”型分析法 ,而非概念逻辑 ;它是公孙龙特有的借以阐述其思想智慧的“道”论  相似文献   

5.
对公孙龙哲学评价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祥云 《学术界》2004,(4):130-136
在我国学术界 ,对公孙龙及其学说的评价可谓毁誉并存。有人认为他是诡辩家、唯心论者 ,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位逻辑学家。实际上 ,对公孙龙哲学的这些认识和看法 ,都是建立在曲解公孙龙本意基础上的 ,因而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余江舟 《船山学刊》2010,(4):129-131
对公孙龙思想从认识论角度去理解就显得一目了然,并不神秘,认识具有主观性这一特质贯穿其整个思想,而且表现出一种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7.
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孙龙子>中,公孙龙提出了"名"即事物的名称、事物都可指谓等主张,严格区分了指谓与指认,阐明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标准和"审其名实,慎其所谓"的用名原则,探讨了兼名的合成规律,深入讨论了名与名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兼名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中观之所以为我们该采取的态度,其语言层面的原因在于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后期哲学中所表明的:语言没有先天本质意义,语言的意义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就一个概念的使用来说,每一种使用规则都平等可行,没有一种规则在理论上绝对比其他规则更理想或更正确.我们执著于某一命题实际上是不自觉地执著于通达此一命题的语法,即我们使用概...  相似文献   

9.
对《指物论》篇的解读,可划分为传统和西学两种诠释理路。而吊诡的是,本来截然相对的这两种诠释理路却共有一个相同的思想预设,即皆以事物诂物。这个预设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在先秦语境和《公孙龙子》文本中,物字实有两个意义:一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二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之名称。指字的意义是指谓,但亦有广狭之别。故《指物论》篇所论的指物关系,具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与其指谓之间的关系,二是此类事物的名称和其指谓之间的区分、统合关系。公孙龙的这一思想,已超越了白马论、坚白论诸论所达到的思辨高度,体现出综合和辩证的新特点。公孙龙从语言、事物和主体这三个向度来论析指物关系问题,这对现代语言哲学的相关探讨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白马非马”被当作诡辩,已有两千多年。近来有几篇翻案文章问世,然而似不够彻底,为之辩诬总留条“片面性”的尾巴。为了恢复“白马论”的本来面目,本文也来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白马非马”小议康中乾“白马非马”是公孙龙名学思想中的著名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一般的解释是:“白马不是马”或“白马不等于马”。由此,公孙龙被扣上了诡辩家的帽子。本文认为,“白马非马”是一个正确的认识论命题。这里的白马和马都是在两重不同的意...  相似文献   

12.
牛军 《理论界》2010,(10):127-128
"离"作为《公孙龙子》全书一以贯之的逻辑主脉,具有两层含义。一为概念与实存事物的离,一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离。  相似文献   

13.
名辩思潮与芝诺悖论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先秦时代,名家曾经一度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在此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名家的抽象思辨则受到普遍的轻视与排斥。综观中国哲学史,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由于纯粹理性思维的缺乏,给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深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比古代希腊芝诺悖论在西方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对“白马非马”的非议不能归结为古汉语的表达能力问题,“白马非马”的本意是“白马不是马”,此命题的提出本身就包含着很大的破绽,是偷换概念的产物,其论证过程逻辑混乱,实属一个诡辩命题。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认为 ,名家内部存在着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同异”派、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派。学术界普遍接受这一观点。本文则对此提出质疑 :1.与“合同异”对立的观点是“别同异” ,与“离坚白”对立的观点是“盈坚白” ,所谓“合同异”与“离坚白”的对立提法不妥 ;2 .惠施虽持“别同异”观点而与“合同异”的庄子展开过辩论 ,但是也受到庄子的影响 ,提出“天与地卑 ,山与渊平”等“合同异”命题。公孙龙持“离坚白”观点而与后期墨家的“盈坚白”对立 ,在“同异”问题上则既讲“别同异”也讲“合同异”。因此 ,名家内部不存在各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合”、“离”两派  相似文献   

16.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名家学派的特殊代表人物。我们从现存《公孙龙子》一书的《迹府》篇中得知,他非常厌恶当时名不符实的混乱状况,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主要在“白马非马”和“离坚白”问题的辩论中提出了一套“守白”即白之为白的理论,体现了“正名”的逻辑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庄惠濠上之辩的逻辑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庄子的“环中”认知结构。据此剖析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而指非指”等命题,并指出庄子已清醒地认识到公孙龙诡辩论的本质是集合论悖论。循“环中”结构,进一步探讨庄子的“有始未始”“自然无为“及”返朴归真”等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揭示出“环中”结构在解读庄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马非马”是逻辑命题“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的形名家、辩者共同用作辩论的命题。公孙龙继承和发展形名家的学说,对这一命题加以逻辑分析,从概念之间的关系上加以论证,并且自认为“白马非马”之说是他的代表作(《公孙龙子·迹府》载“公孙龙曰:‘……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 《公孙龙子·迹府》曾说公孙龙“假物取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有些人据此而把《公孙龙子》加上政治的注释。杜国庠同志对宋代谢希深注本进行过这样的批评:“谢氏不明其  相似文献   

19.
“白马非马”是战国时公孙龙推行的欲“以正名实而化天下” 的辩题.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它是不是诡辩至今仍有争论.本文试图用符号学理论对这一辩题的本意进行分析,说明它的合理性.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说,我国先秦的“名” 是一种词项符号,以“名” 为研究对象的先秦名学,是一种词项符号理论.“夫名,实谓也”,①“所以谓,名也;所谓,  相似文献   

20.
学界普遍认为新时期意识流小说是外来文艺思潮影响的产物,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进行观念移植、技巧模仿的结晶。在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中存在着"西化"倾向,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应该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意识流文学,发挥着外来因素的启发和诱导的作用,决定了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名称和表述方式;一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资源,影响了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内容和实际,是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内在依据和土壤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