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话语表现方式的选择,可以加强或削弱“讲述”和“表现”的效果,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自由出入小说阅读的不同审美空间,从而调节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控制文本作用于读者的情感效果。小说的叙事负载着种种社会关系,作者表现人物话语的策略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意义。本文以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为例,阐述了小说人物话语的不同表现方式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叶朗同志新著《中国小说美学》,描述了中国小说美学历史演变的轨迹,揭橥了中国小说独特的理论范畴,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小说的美学风貌”、“情节要适应读者美感心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闲笔”等,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中国小说美学关于人物塑造这一基本课题的理论阐释和总结。重性格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美学》认为,“中国小说美学强调,小说的中心是写人,是塑造典型住  相似文献   

3.
卡勒德?胡赛尼的《群山回唱》一经出版便赢得了无数赞誉之声.除了一如既往的感人故事情节,胡塞尼还在叙事手法上做了新的尝试,其中的空间叙事最为读者津津乐道.小说中的空间位置主导着人物的命运,串联着人物的关系,深化了故事的主题涵义,使小说充满美学意蕴.对小说中空间叙事艺术的探析是领悟和欣赏作品主题意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活着》不但意蕴丰沛,而且在叙事美学方面,亦提供了一种范式.《活着》具有典型的双重叙事结构,不仅产生了两个叙事者,还由此引入文本的叙事视角和故事的叙事视角,这就使得“我”和“富贵”在互为“他者”中,以“我”的“串场”的形式进行了视角的转换,在让文本得到“冷处理”的同时,也使故事的悲伤经过“时间”的淡化;小说还有独特的故事情节,不论在文本的叙述,还是故事的叙述,以及人物的情感方面都遵循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状态,使小说的叙述张弛有度;此外,作者采用交错的叙事时间,使得叙事顺序和叙事时距及叙事频率恰到好处地安排在小说之中,达到一种非凡的叙事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乔伊斯与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创作观念上都追求形式创新,解构传统叙事结构,同时通过各种技巧进行共时性写作。他们通过主观的、非理性的写作,以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真实,从而更好地展示小说人物的意识活动,揭示生活的本质与人性,以此构建小说内部世界可能的平衡与和谐。乔伊斯与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建立了新的美学形式观,为文学阅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的审美经验。乔伊斯与伍尔夫的作品代表了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极致。  相似文献   

6.
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心理叙事手法深刻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艺术.心理叙事在叙事结构上以人物心理为中心,以自由联想为手段,以剖析人物无意识心理为目的,使叙事文本在叙事时间、叙事行为和叙事结构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建构了相应的美学意义,表达了与传统小说迥异的新的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张学松 《中州学刊》2006,14(6):178-181
韦庄名诗《秦妇吟》具有小说化的特征。一是它的虚构性,诗篇在历史背景真实的情况下虚构了人物、情节和环境;二是它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虚实相间的叙事艺术。其小说化的手法又是为表现其“志”和“情”服务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秦妇吟》可谓第一篇小说化长诗,它的出现与文体互渗、中国小说的成熟———唐传奇的繁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论小说话语信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敏青 《东南学术》2000,(5):111-115
人物对话是小说话语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 ,这种双向交际活动中的信息差以小说假定语境中人物对话之间信息输出与接收的不等值为表现形态。信息差所输出的美学信息中蕴含着对某种“既定现实”颠覆和解构的美学功能。从信息差的生成 ,到读者的读解阐释及至美学信息的转换 ,有赖于话语张力场的调控 ,张力场使人物话语信息差中的不平衡、不对等 ,在作者与读者这一对交际关系中呈现出可接受的平衡性。  相似文献   

9.
明清长篇小说的人物性格呈现方式经历了从“四大奇书”的“同在性”呈现向清代《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经典小说的“连续性”呈现的逐渐嬗变的过程,这也是中国小说由原始向现代形态逐渐转型的体现.明清长篇小说大面积存在“同在性”性格呈现方式,其原因主要在于早期小说习惯选择空间化叙事架构,很多小说作者和读者面对形象时共有的朴素的空间认知思维习惯导致小说有意无意地消解了人物现实存在所固有的时间维度,小说叙述者的全知叙事权力的过度膨胀也助长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文学思潮:新写实主义。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对生活原生态的艺术还原。新写实主义具有以下艺术特质及文学价值:其一,叙事节奏的碎片化。在新写实小说创作中,历史的样貌构成了碎片化叙事的经纬和脉络。其二,创作手法的悖论化。新写实小说追求平庸,平庸之中却潜隐深度,小说人物意象消解了生活的深度,破除了精神的崇高。其三,叙事方式的尴尬性。新写实小说既要写出主人公在凡俗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又要给读者展示一种无限趋近于真实的虚构想象,并由此产生一种对"世界"的观望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8,2(2):104-108
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在于与读者的交流,通俗才是小说的本质特征。赵树理小说叙事是一种自觉地和它的读者进行叙事交流的创作活动,努力和隐含读者进行有效的叙事沟通是其创作原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赵树理小说终于实现了“五四”以来一直倡导但终究没有实现的文艺大众化。赵树理小说对通俗的自觉追求和实践超越了“五四”小说,还原了小说通俗的本质特征,从而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正是赵树理小说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叙事技巧和程序的革新与实验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小说中“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的采用 ,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颤抖 ,打碎了叙事整体感以及因果逻辑链条 ,动摇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限知型内视角”、“呈现式”叙事口吻以及“跳角”的使用 ,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小说编排叙事视角的传统 ,使文本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特点。叙事时间刻度的模糊和时间转换语的消除 ,不但为文本带来强烈的象征效果 ,而且使文本本身成为一个大的意象 ,产生多元化的意义 ,迫使读者必须与文本进行横向“对话”,调动了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空间叙事有着时间叙事不可替代的功能.毛姆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空间的细致描写构建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们在叙事中相互承接,共同构成小说的立体网状空间结构.毛姆笔下意蕴丰富的空间意象,成为人物行动的支点.这些空间意象在诠释小说主题的同时,建构起读者对人物和作品的认知,实现了对主题的浸润式阐释.此外,毛姆灵活自如地运用不同的叙事聚焦,引导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知他小说中所展示出的众多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李芳凝 《社会科学家》2023,(11):126-131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哲人卢梭的代表性哲理作品,被誉为一部“教育小说”,它融合了理论论述与小说叙事两种书写策略,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论述拖出叙事,叙事承载论述的动态互动模式。在此模式中,小说叙事始终服务于哲理的阐发与接受,实现了修辞意义上“劝说”的功能性运用。一方面,小说叙事通过演绎抽象的理论论述,用故事对理论观点进行论证。另一方面,小说叙事将文学想象与虚构内嵌在文本的整体性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哲理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并借此在读者接受上发挥优势。由此,通过分析《爱弥儿》中独特的小说叙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启蒙时代哲理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为重估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戴维·洛奇的《小世界》虽仍然保有弗莱所分析的“浪漫传奇”的基本结构:“历险探求(追寻)-冲突-失败或成功”的循环往复,却颠覆了传统小说叙事的等级次第,以平等、纵向、垂直的关系展开人物和事件,从而成功实现了平等叙事结构对等级叙事结构的替代。此外,《小世界》成功采用了表层“巧合”、深层“冲突”的“巧合”“冲突”共存原型主题,达到了继承并发展传统“浪漫传奇”单一“冲突”原型主题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6.
小说叙事的公共性与政治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政治芙学属性,深刻体现于其公共性.小说叙事作为理解生活的形式,首先表现为建立意识形态的"想象的共同体".小说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安排,与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冲突具有深层关系.小说叙事的秩序,特别是人物的角色安排与行动逻辑,体现了政治秩序与情感秩序的统一.小说叙事的视点,体现了公共生活之中"看"的权力,显示了政治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金批《水浒》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的评改,删除了繁杂重复的诗词韵语,从而保持了整体叙事节奏的连贯与紧凑,缩短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提出了注重人物感受,着重表现人物心态,强调小说人物言行的性格化、心理化描写;强调由作品中人物视点表现情节与场面,限制叙事者过多介入等观点。他的理论加强了小说文人化、书面化的倾向,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理论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以“义”贯穿全书,凸显了义利取舍对于人物道德评判的重要作用.小说在“拥刘反曹”的思想框架下,刻画了众多在义利取舍问题上颇具代表性的不同人物,表现了坚持正义、惩恶扬善、公而忘私、避辱趋荣等种种价值取向与道德追求.特别是以义为上、公利为先的思想观念,在这部小说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此,可以说“义利之间”是读者打开认知《三国演义》中众多人物的道德面貌和美学价值之门的一把关键钥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全知“说书人”的外部叙事聚焦、“戏剧式”的外部叙事聚焦、人物叙事聚焦三个方面 ,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聚焦艺术 ,认为天启前后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叙事聚焦艺术的重要转折时期 ,反映了从话本改编到直接创作的叙事艺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的小说叙事中,男性作为行动元对女性角色有着强烈的催化和显现功能,女性作为行动元对男性角色有着明显的统摄功能;与此同时,人物的心理意绪支配着故事的发展,颠覆着小说情节的有序性,并建立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意指世界,从而使其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反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