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财政与金融支农整合的理论架构与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7-2006年时序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改革以来,政府扶持"三农"的财政与金融手段均陷入困境,财政支农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并存且互为表里;而财政与金融彼此割裂地"单干"式支农是二者均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为提升财政、金融支农能力,就必须以整合观为指导,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在支农上的比较优势,以强化支农资金的政策功能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是"新常态"下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突破点。而政府财政金融支农投入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进而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加大投入启动农村消费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构建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最优化模型,实证分析发现:1)从总体上看,财政金融支农投入有效拉动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但财政支农投入的拉动作用更强,金融支农的拉动作用仍需进一步提高。2)从阶段效应来看,2004年之后,金融支农的效应开始显现;相反,财政支农的促进作用反而有所下降,表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有所下降。3)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存在差异的条件下,财政金融支农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而言,政府财政金融支农投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投入在中部地区作用并不显著,而金融支农投入反倒在西部地区起到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资规模巳成为各级政府近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我国在财政支农投资法律依据、管理监督机制、支出结构及项目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财政支农投资涉及国家、社会与广大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与权力划分等关系,我国应制定<财政收支分配法>、<农业投资法>和修订<农业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来完善财政支农投资法律体系,并依法规制财政支农投资行为,才能保障财政支农投资的公平、安全与效率.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剖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政府一贯重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但问题依然严重;2006年政府启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并将2007年定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但整合难度大、费用高,未必符合经济理性,且目前决策层尚未把握整合规律,故整合前景令人担忧。为此,本文在归纳财政支农缺陷的基础上,对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可行性展开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心,而财政支持是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和驱动力量。文章以吉林省为例,在分析财政支农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农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土地流转加剧、农村新业态发展、农业政策转型及外部环境变化等机遇和挑战,对财政支农提出了更多要求.文章通过梳理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发展现状和特点,认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支农规模总量及比例偏小、财政支农结构欠优化、支农补贴方式滞后、财政支农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文章建议应健全支农资金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积极推进农业补贴政策转型、创新财政支农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中央自提出"三农"问题以来,相关文件陆续出台,要求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农业资金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如何分配、下放、落实、有效利用成为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一个中心议题.其中,资金的结构与规模又是关系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点.我国现存的财政支农结构与规模的态势,基本上还反映着计划经济下财政支出的特点,一方面满足不了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对无须政府支持的诸多事物,依然进行大量供给.这种结构与规模上的不合理,致使农业发展资金落实不到位,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效益不大.为此,一些县市地方政府着力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改革,试图达到支农资金分配项目和投资力度的整合,实现资金结构与规模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财政投资主要是公共产品领域,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性,农业本身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我国财政应当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承担起保护和扶持责任。财政支农补贴同其他支农措施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鉴于目前“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应当在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财政支农补贴的力度。为此,建议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三个方面着眼,尽快构建起完善的财政支农体系。  相似文献   

9.
直辖以来重庆市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得到较快发展。数据模型与实证分析表明,政府的投资、财政支出对农GDP增长、农业产出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弹性作用。现阶段,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有限资金解决重大问题;健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拨付方式,确保支农资金的时效性;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体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我省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投向与农民的愿望背离、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投入的带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认为财政支农虽然是国家行政机制的作用,但必须通过发挥市场机制来放大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并相应地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我省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城市大学、科研机构(文章简称院校)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力军,科技支农是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面。院校加大科技支农,是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重要内容。增加农业科技研究(文章简称农研)投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院校、激发活力,提高农研在研发中的比重,优化农研结构,提高农研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的农业支持政策首先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目标体系.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因此中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能发挥效能的农业支持政策工具组合.  相似文献   

13.
范毅 《中州学刊》2006,(3):38-41
“农业支持工业”与”工业反哺农业”是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两种趋向,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制度变迁中,受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较大。现阶段的中国政府,只有着力制度借鉴,坚持制度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才能排除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走出路径依赖对“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这一制度变迁的困扰。  相似文献   

14.
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历来是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就是要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调整不适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此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政策调整,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和无税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本不存在就业问题。提高农民低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现代生态农业和无税农业,即发展机械化大农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园艺小农业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农业。无税农业就是把土地给农民无税使用,起到国家对农民的社保和对农业的补贴作用。商业性征地必须按市场价格补偿。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是各级政府关注的大事。从各地的经验来看 ,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7.
18.
要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就应该坚持走一条适应中国实际的对外开放之路,在开放中改变传统农业,在开放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在开放中促进农产品良性市场的形成,在开放中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绿色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文科 《江汉论坛》2001,1(1):20-25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层面理解经济学含义的绿色经济:从社会再生产看,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生态经济;从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看,又是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和生态竞争的特色经济。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绿色经济价值和绿色经济资源配置两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三农问题”透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三农问题” ,加快城镇化进程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目的 ,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优化城乡人口布局 ,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