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在众多因素当中,利益的竞争是构成科技伦理问题产生的最基本根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满足和维持人类生存这一最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但由于不同主体间的利益上的竞争,造成了科学技术的盲目滥用,以至于使人类陷入严重的新的生存危机.实现科技社会向生态社会的实质性转变,将把人类引向通过利益的调整来解决科技伦理问题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作为人类实践基本方式之一的虚拟实践,正在慢慢与传统的人类生存方式融通:人类正从现实生存转向虚拟生存;从旧时的身份生存转向能力生存;从集体生存转向类生存。正确对待此问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促成虚拟实践和传统生存方式之间良性互动和融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能够创造适宜人类发展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3.
“立美宜人”的生存观,是一种以建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即“立美”与适合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即“宜人”的统一为旨归,范导人的存在样态和生存活动方式的生存观念。只有在“立美宜人的生存观”的范导下,建立起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才能消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境遇之中出现的某种“非相宜性”和“异化”,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作为人类整体性生存境域体现的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侧重从人类生存方式变化的视域加以观察会发现,在以自然生存方式为主的古代社会,哲学更倾向于本体论问题,在以社会生存方式为主的近代社会,哲学更突出认识论问题,而以追求自由开放繁荣生存方式为主的现代社会,哲学则凸显实践生存论的主题.当代中国生存哲学的研究,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呈现出务实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态势.厘定生存哲学的研究对象,积极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结合实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生存哲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当代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创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有创造性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有其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和道德理由.但是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律性发展,致使社会理想的乌托邦视景消失,从而现代人的交往方式趋于工具理性化,生存模式陷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人类需要考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对市场经济作必要的文化制约和道德规范,自觉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与佐证。人类的这一生存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进化。在科学技术张力的作用下,人类的实践活动经历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到以智力劳动为主的转换。这一体脑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转换,不仅表明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进化,而且凸显出学习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方式。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人类生存方式的这种进化,学会学习化生存。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中的人越来越趋向于重占有的生存方式,而越来越偏离重生存的生存方式。逐步消除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树立重生存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就其一般本质而言,它蕴意着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存在方式变化的内在根据。网络社会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网络社会改变了人的社会关系及主体感受;网络社会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为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形式。人类应学会在网络社会中更美好、健康地生存。  相似文献   

9.
论实践思维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而思维方式是以理论形式表达的人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时代课题已经提出,马克思创立的实践思维方式,由于自觉地表现着人类实践的本性,将会得到普遍的接受和不断的发展.探讨实践思维,在当前处理和解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时代课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1.
人以社会实践活动方式而存在,从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诸矛盾及人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这后一矛盾是人存在方式中的根本矛盾。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人对自我存在方式的科学性、社会性、预见性和终极价值维度不能给予唯物辩证把握,而陷入存在方式的误区。直面生存危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索建施人全面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存在方式是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在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中,生态文学承担着特别的使命。生态文学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以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警醒世人,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从观念上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持,促进政府对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的修正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学术性知识由无序排列的知识碎片堆积组成 ,它是人类社会知识发展的历史产物 ,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标志。它可以满足现代人的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 ,可以弥补现代人的人格缺陷 ,拯救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5.
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现代性的危机。现代性不仅使贪婪合法,而且使之合乎道德,多数人对物质财富的贪求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儒家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现当代人的理解截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对当代环境思想有诸多启示。若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孔颜之乐",则地球的生态压力会大减;借鉴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我们可找到纠正人类集体道德错误的客观参照系;"赞天地之化育"是好且正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奥特加·加塞特分析“信念”体系在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的具体作用方式,强调“信念”对人类生活变迁和技术历史演化的决定作用,并指出“技术进步”信念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活力且影响最为深刻的信念之一。他深入反思“技术进步”信念给现代人类生活带来的危机,认为人们对于技术进步的信仰根源于对人的本质和人类现实生活的错误认识,指出了修正人们对“技术进步是确定无疑的”信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人的终极价值,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和"人本主义"不同,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未来社会的目标,必须不断推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与绿色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深层意义上说,生态危机源于人类的心态危机,即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因而环境保护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解除生态危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从生态伦理层次上转变人们的消费道德观念,而绿色消费则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它将人类的消费行为限定在不破坏生物圈的良性循环之内,因而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它一方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伦理价值取向,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公正,体现更广泛意义的人类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9.
校园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突发危机事件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如何加强学校的日常生活管理,更好解决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治理,是当前颇为紧迫的任务.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危机管理机制,学校应加强危机的风险防范和回避机制、危机反应机制以及危机善后沟通机制,用系统的方法避免各类危机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