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在建立地方性知识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一个主要趋势就是着重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来建立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框架,研究揭示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民族地方性知识的发掘与利用,要确立民族之生态意识的"自觉"和具体生态的"情境性"逻辑,尊重民族文化自身的运行规律,重视民族生态知识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生态知识之"地方性"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是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抵抗,它兼具批判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附着于地方。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应用不在于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而在于承认多元地方性知识的合理性,立足于地方发挥其有效性。在记录、挖掘、维护与利用、重构地方性生态知识时应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人类已有的生态维护都是从具体文化出发所做出的。生态安全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不同民族对生态理念内涵的界定也因文化而异。以至于我们今天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也需从具体民族入手,对其传统生态知识进行发掘与整理,激发各族人民对自己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信,不断地提升该区域生态知识技能,充分地发挥该区域各民族生态知识价值,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有无生态思想已在中外学界掀起激烈论争,国内学者基本上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持肯定态度.人与自然辨证统一、人与自然对立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最终反映在生态危机上是其生态思想的基本意蕴.民族旅游在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存在对民族旅游内涵认识模糊、对民族旅游活动潜藏生态危机认识不足两大误区.发展民族旅游要根植文化与自然的互动适应意识,制定民族旅游生态补偿相关法规.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自然生态与民族生境的意义与关系,对文化生态和本土生态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指出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态灾变救治的终极目标上仍然需要依靠特定生态背景下特定文化共同体的这本土性知识。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取向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君 《西藏研究》2008,(3):114-120
文章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三江源以及生态移民研究现状,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的可能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指出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应注重移民地区特定民族的社会历史形态以及人地关系中地方性知识的特殊价值,关注移民社会组织变迁、社群认同以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打破目前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中重移民轻草场管护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国民健康的维护是个人与国家共同追求的民生目标。健康的社会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协调合作。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非常关键,而在个人自我治理层面,则需要民众在健康治理政策落实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性。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那吾镇的妇女为例,分析其疾病认知与应对策略,探讨其不断发展的健康维护能力。研究表明,随着当地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她们的疾病认知日趋理性化,应对策略日趋多元化,源于地方性知识的疾病认知与应对策略是其健康自我治理意识与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在中华民族医疗文化知识的整体格局中去研究地方性知识对疾病认知与应对策略的影响。这样我们就能合理认识人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探索提升民族地区健康维护和健康扶贫整体效果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一个从自然生态即自然环境因素、文化生态即社会人文因素认识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视角,剖析了自然与人关系演变史的三个阶段上民族文化的相应特征;列举了政治组织形式、战争、迁徙等文化生态条件对民族文化的规约。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背景论证了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杨军昌  程颖 《民族学刊》2021,12(10):98-105, 129
自汉晋到清末,彝族都以自己的文字记录着本民族本地区的社会生活,其遗存就是尚存于民间的部分古彝文文献。乌蒙山区的黔西北是我国彝族居住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彝族古文献的富集区。彝族古文献中有许多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内容的记述,主要体现为高寒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生态特征生计方式、生态灾害、生态退化及其应对等多个方面。记述内容丰富,问题深刻,仰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情节、观念及其地方性知识闪耀其间,既是古彝文献的重要价值呈现,也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既有助于反思乌蒙山区的生态灾变因由,又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并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其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知识分子依据北京猿人考古发掘与帕米尔高原历史地理、历史考据等溯源研究,进一步讨论和夯实中华民族同源思想的共同祖先、共同起源地等论证基础。除历时性的研究方法外,各民族知识分子重视运用近代传入中国的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侧重从体质、语言、文化等共时性层面探索中华各民族的同源关系。与此同时,广泛流传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兄弟传说与祖源记忆等地方性知识,也成为中华民族同源论说的重要论据。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源思想有力驳斥了日本帝国主义试图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舆论谬说。各民族知识分子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恰恰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事实。上述问题仍需置于近代学术史、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加以重新厘定、审视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田钒平 《民族学刊》2011,2(1):23-27,84
在选择处理西部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策略和路径时,应当深入到西部民族地区内部研究相关问题,进而根据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确定适当的发展目标,适宜于发展经济的就将经济价值追求作为主要目标,否则,就应将环境价值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当将生态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将生态维护纳入到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制定统一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核算体系;应当从全国性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重视其生态屏障地位及其对整体的生态价值贡献,使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区能依据其生态价值贡献而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作为本土宗教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民俗文化的活化样本,具有极强的地方性特点。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地区与民族的现实发展都需要一个具有开放特质的地域空间,而开放总是他者与本我对其有所了解时方能实现。学术研究作为知识主体对人类共享知识的集结过程,有独立和依附两重特性,  相似文献   

13.
壮泰民族各居一方,相隔千山万水,但在传统的艺术种类、表现手法、文化内涵、艺术风格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却表现出诸多的相同或相似性。其原因除了人类在审美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外,还与壮泰民族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及其传统文化模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壮泰民族的传统艺术及其审美观念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其传统艺术、文化心理、文化生态及历史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发展壮泰民族的传统友谊及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梳理龙脊古壮寨社区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地区贫困村寨的参与式发展问题,认为整体贫困制约着龙脊村民自主参与古壮寨旅游开发,社区主体居民参与程度不够,非物态的当地社区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较少,龙脊古壮寨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可能路径是延伸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消化农闲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社区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现代生产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全球文化协商与地方性传统生态知识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南音作为地方性文化,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更凸显其地方性文化的魅力与地位。笔者将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先生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从其内涵、外延、价值逐层深入论述,以“地方性知识”研究视角来分析南音的生存现状、文化形态等方面问题。最后,回归文化生存现状,讨论南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是我国文化生态和地理生态比较重要的地区,研究这一地区的文化地理要继承优秀文化成果,为民族地区的进步、发展和稳定提供智力支持,因而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科学地研究青藏高原的文化源流;坚持将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放到中华民族大文化的背景之下并不断改革与创新;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史观并对这一主题深化研究;坚持各民族文化分类研究,以体现各民族的历史创造;坚持历史发展联系的观点,深化各民族文化交流研究;坚持世俗文化第一的价值判断,勇于触碰宗教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融的部分;坚持青藏高原是中国统一格局形成重要地理成因的研究等观点。以此观点研究青藏高原文化地理,方能够定位好青藏高原区域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映好人民群众、各民族的历史创造和贡献,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的经济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理论重视知识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忽视人类社会异质性存在的现实 ,轻视非主流社会中的知识的缺陷。本文认为 ,知识总是存在于特定文化条件下的 ,什么能成为知识 ,具有什么知识的人能成为拥有人力资本的人 ,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发展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研究 ,必须在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的同时 ,更加关注人力资本得以实现的文化背景。文章认为 ,积极地进行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的实践 ,是使民族文化、民族的地方性的知识成为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南音作为地方性文化,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更凸显其地方性文化的魅力与地位。笔者将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先生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从其内涵、外延、价值逐层深入论述,以"地方性知识"研究视角来分析南音的生存现状、文化形态等方面问题。最后,回归文化生存现状,讨论南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生态特征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生态是指民族文化各要素之间以及民族文化与其所处民族生境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制衡存在是维护民族稳态延续的根本动力.民族文化生态应包含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少数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地应对民族生境时,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态,要建设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准确认知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特征,这样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和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新世纪,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使民族地区人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一、对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内涵的认识中国的发展内含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民族地区的复兴。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属。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