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哭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民族论坛》2004,(8):43-43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每当新娘出嫁时,都时兴“哭嫁”,其场面浩大隆重,气氛热烈、凄楚。这种哭嫁活动,一般要进行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十天半月。并且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得越热闹越好。  追溯少数民族哭嫁之习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流行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嫁女时哭嫁的记载:“新人盛席庙坐,女伴亦盛锦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这种独特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直到婚姻自由的今天,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同的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这种婚嫁习俗以更加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恩施地区土家族聚居村廖家坦村有不少表示婚恋习俗的语汇,如"女儿会、哭嫁、茶食"等等,这些语汇反映了当地曾经"以歌为媒"的婚恋传统和哭嫁的特殊婚俗。"换亲、开脸"等语词的消失又反映了当地土家族婚恋习俗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3.
哭嫁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渲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形式,在湘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就唱这种“歌”来迎接这一人生喜典。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清)在竹枝词中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哭有这样几种缘由:一、新娘出嫁时离别亲人、朋友,与亲人难分难舍,哭嫁歌中的“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等就是如此。二、按土家习俗,姑娘…  相似文献   

4.
1 歌哭出嫁,是民俗中的一种独特现象,是婚姻习俗中一种特殊的仪式。有许多人认为哭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男女不平等的产物,是妇女为失去人身自由和痛苦生活开始的感情渲泄和悲痛,其实这只是表面的认识和片面的理解。哭嫁至今做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程式和礼仪。仍广泛遗存于西南各少数民族之中。哭嫁曾经是女权丧失和母系时代结束的巨恸,而此后历史在集体无意识行为中,使许多民族以一种形式保留了哭嫁之风,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妇女们的哭嫁转化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本能,成为一种审美艺术化的形式,其历史渊源及所谓的为丧失独立人格和痛苦的内涵已完全淡化。  相似文献   

5.
春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重要节日,尤其在清代,元旦(古代正月初一,即春节)、万寿、冬至被称为宫中三大节,在这些节日里,庆祝活动必不可少且规矩繁多.本文通过介绍清代宫闱的过年习俗,使读者了解春节习俗自古至今的变化及年俗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的塔吉克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居地最高的民族,现仅有3万人。因其居住在人迹罕至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至今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那里现已成为西部独特的人文景观。 “塔吉克”原意为“王冠”。传说古代该部族首领的帽子非常华丽,族人十分崇拜和敬仰,后代就以戴这种与首领相似的帽子为荣并以其为族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地区是满族主要的生息繁衍之地,这里山高水长,江河密布,"窝集"丛生,有着丰富的山林江湖资源,举凡林木、野兽、蔬菜、野果以及各种鱼类,无不种类繁多,出产丰饶。同时,长白山山脉又地处北部地区,气候较为寒冷。这种环境、气候和物产决定了满族经济生活除了渔猎和采集之外,农耕也是满族先民的古老生产门类,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其民族独有的农耕习俗,而且其农耕习俗的形成与长白山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这些习俗表现在满族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千百年来,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哭嫁习俗孕育了内容丰富的哭嫁歌,独特的教育时间、鲜明的教育特征,公开的教育场域、亲密的教育关系和实用的教育内容构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教育内涵,是土家族传统教育的特殊形式,实现了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的世代传递,维系了土家族的传统社会,具有突出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白马)藏族信仰习俗中至今存在的自然崇拜、苯教信仰、中国道教信仰以及"朝格(sprul rgan)"、"杨氏爷"、行业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的状况做了如实清理和描述,并对(白马)藏族的丧葬、民间禁忌以及种种信仰习俗的特点和它们与(白马)藏族整体生活的关系做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满族的狩猎习俗是该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习俗,"楉矢石砮"便是这种习俗和文化的真实反映,后来的"以弧矢定天下"及以"清语骑射"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无不与满族的狩猎习俗密切相关.可以说,满族的狩猎习俗是他们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的风俗;从历史或民俗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这种习俗的产生与形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长白山地区特殊的条件环境促成了满族狩猎习俗的形成,也因此形成了满族对长白山的依附关系和对它的崇敬或热爱.  相似文献   

11.
摩梭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四川和云南为主,摩梭族人口较少,至今不到10万人.摩梭族发展历史悠久,因其特殊的服饰风格、礼仪、母系家庭制、走婚制等民族文化被外界所熟知,尤其是摩梭族特殊的"婚恋"习俗中,民族舞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解析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需要从最具代表性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研究入手.本文将以探究摩梭人的"婚恋"习俗文化渊源、与舞蹈的联系、"婚恋"舞蹈中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以及摸索"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等四个方面为重点,解析独特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先民巴人曾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巴文化,哭嫁歌就是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哭嫁歌以其哭而不悲,唱又如哭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穆斯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迁徙到黑龙江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其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婚姻习俗乃至丧葬习俗都不同于当地传统风俗,带有明显的宗教特点和民族特色.近年来,随着哈尔滨的穆斯林们与当地人的和睦相处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传统习俗在保持伊斯兰教教义不变的前提下,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其丧葬习俗作为传统习俗中的一部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4.
参木拉 《西藏研究》2004,(1):102-105
生育习俗作为人生第一大礼,在人生诸多仪礼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从生育习俗所含的内容看,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的所有习俗.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习俗.本文对白朗县"甲村"的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育习俗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李玉平 《民族学刊》2016,7(1):76-80, 123
20世纪羌族卫生习俗的变迁是外因性演变与内因性演变相结合的结果.西医技术与实践在羌区的传播、赤脚医生的选拔培养与回村服务、爱国卫生运动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等外部因素对羌族地区卫生习俗的变迁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羌族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也为其卫生习俗的变迁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同时,卫生习俗的变迁对羌族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和丰富了羌族民众的疾病观与医疗实践,改善了羌族民众的居住环境,拓展了羌族民众的活动时空,增强了羌族民众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习俗。然而,近20年来,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产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借助有关文献和调查材料,对哈萨克族游牧生产经营习俗,畜产品加工、流通习俗,草场使用习俗以及生产投入习俗的变迁及其变迁原因、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畜牧业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使牧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谈土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生活在青海的土族人民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婚姻习俗 ,这些婚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土族社会状况。本文通过抢婚、招赘、哭嫁等几个方面 ,探讨这些婚俗对土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方言与民俗的关系,也就是地域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其实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映射民俗,民俗渗透于方言之中。本文透过方言词语,具体研究绥宁苗族独特的婚嫁习俗以及这些习俗所反映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熟苗"文化。  相似文献   

19.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20.
宗教、习俗文化是青海城镇文化的一大特色。青海是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重要园地,执政者推崇备至。宗教文化之兴盛也反映在城镇的建筑文化之中,宗教的节日活动也成为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城镇经济之发展,使其成为五方之民杂处之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居民,构成不同的文化需求层次,使城镇习俗文化既有共性,又具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