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恩 《民族论坛》2002,(9):9-11
<正>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创造出了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婚恋习俗,正揭开她神秘的面纱,闪现出璀灿夺目的光彩……初识,陌路相逢歌为媒苗族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爱,都离不开对歌这个环节。苗族青年大都能歌善舞,对歌是他们成长中必修的一堂课。青年男女长到十来岁时,就要向寨子里的老歌手们学习情歌,以便向异性表达爱恋之意。《永绥厅志·苗峒篇》记载:苗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男女邀约于野,以歌传意,  相似文献   

2.
保持苗族文化的完整性,展现苗族辉煌灿烂的丰富文化,苗族特有的婚礼仪式,特有的婚姻制度,给人一种特殊的神秘感。在T村的考察,我们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衣着本身不彰显华丽,但是以我们外族人看来显得如此之美丽、艳丽,其苗族婚礼的热闹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就相识方式、初年订婚、婚前准备、嫁娶仪式及婚姻习俗五方面来探讨苗族婚俗,试图探究古时婚俗与现如今婚俗的不同之处,并达到宣传苗族神秘而庄重的婚礼礼俗。  相似文献   

3.
<正> 操办婚事攀比摆阔,常使亲友伤透脑筋,您可知道,湘西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一带的苗族地区,男女婚礼却是俭朴风趣。六亲客“六亲客”是新郎家从本房族请到新娘家迎亲的六位能歌善说又有酒量的礼客。苗族人民重感情,轻钱财。青年男女相亲恋爱,女方不会索要男方的彩礼,姑娘出嫁也只带一些生活必需品。没有繁多的嫁妆,迎亲就不必兴师动众了。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早晨,“六亲客”身穿长袍,头围包帕,手持雨伞来到女方村寨,齐声高唱《娶亲歌》、《进门歌》,新娘父母闻讯便请人将“六亲客”迎进屋  相似文献   

4.
《民族论坛》2004,(2):12-16
择偶:君子好逑,美酒当先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相对简单,社会控制也相对松驰,因此青年男女择偶一般均有较大的自由,而节日饮酒歌舞则常常是男女择偶的最佳机会。如彝族火把节、苗族边边场、白族三月街等传统节日或活动。有的民族还有专供青年男女欢聚约会的场所,如傣族和哈尼族的“公房”,楚雄地区苗族的“姑娘房”等。此类场所成年人或长辈应自觉回避。各地青年男女约会的时间一般是秋收秋种结束后的农闲时光,地点一般选在距村寨有一定距离的山野间,形式上多采用喝酒吃糖、逗嘴闹笑,或在欢快的对歌、集体舞蹈中观察和选择意中人。自…  相似文献   

5.
广西之大,壮族之多,婚礼和婚礼歌千姿百态,今就笔者家乡宾阳县古辣乡一带的婚礼和婚礼歌80年代的情况,作一些调查研究。 男女青年有媒人介绍相识的。约定地点晤面相谈。双方询问年龄、文化、父母兄弟和家庭生活等情况。如男方中意,交几块钱给女方,称“定情钱”。第二次见面,女方可邀约赶圩,或到男方家了解生活条件。女方考虑清楚后,即约定何时去乡政府结婚登记(民间习俗将结婚登记看作订婚)。现在有些父母要算过八字,合则许婚,不合则罢;有些父母不再算八字,只要双方中意便可。  相似文献   

6.
苗族伴郎文化解读——以云南省富民县芭蕉箐村婚礼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婚礼中,伴郎的选择有着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基础,伴郎在苗族婚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的加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外来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苗族婚礼中的伴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迁。也正是在文化的传统传承及其现代演变中,芭蕉箐苗族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伴郎文化。  相似文献   

7.
苗族婚礼中,伴郎的选择有着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基础,伴郎在苗族婚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的加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外来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苗族婚礼中的伴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迁。也正是在文化的传统传承及其现代演变中,芭蕉箐苗族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伴郎文化。  相似文献   

8.
竹林苍翠,草木葱笼,垅垅稻香,随风荡漾,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旁有一座秀丽的亭阁,这是苗家青年男女约会相亲的地方。一对有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男女青年在亭中邂逅相遇,谈波丝治虫,谈理想志向,情投意合。却原来,二人相互早已久闻其名,只是未曾谋面。一谈之下,爱从衷生,真是“波丝联姻姻缘美,四化路上结同心”。这出运用苗族传统的盘歌形式,表现苗族人民在四化建设中的新风貌的苗族山歌剧《相亲亭》,以清新、优美、恢谐、抒情的格调,在这次农民业余艺术调演中,受到首都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9.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各具特色。但仍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 歌舞式即通过对歌、舞蹈和既歌又舞等方式,男女青年进行谈情说爱。它流行于壮、白、土家、苗、畲、佤、傣、侗、京、拉祜、哈尼等等民族,是一种普遍盛行的恋爱方式。对歌式又可分为直接口头和间接奏乐对歌式。前者如壮族“三月三”和“赶风流”、苗族“香炉山上爬坡节”、侗族“行歌坐月”等;后者如土家族“吹咚咚奎”、白族“吹叶唤情人”、苗族“芦笙节”、傣族“吹金竹笛”等。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和载歌载舞谈情说爱,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且有些还接近现代交谊方式。譬如布依族传统节日“跳花会”期间,男女青年身肴盛装,欢聚于跳花场,吹“嘞友”,  相似文献   

11.
串年坡农历正月初三前夕,贵州省大方、安顺、贵阳等地的苗族小伙子兴高采烈地结伴来到织金县的村村寨寨,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串年坡”活动。“串年坡”,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通过对唱,选择意中人。反映了苗族人民不受“门当户对”意识污染,保持自由恋爱的一种古雅遗风。  相似文献   

12.
四孔苗笛苗语称果林、嘎连、丢目。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等地。苗笛演奏时音色柔和优美,深沉抒情,并略带鼻音,常用于独奏、齐奏或为苗族情歌伴奏。苗笛历来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幽会和坐夜等爱情生活的密友良伴,男女均可吹奏。独奏的曲调结构特殊,节奏自由,好像人们说话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乐曲中常出现一些快速流动的音型,有如彩蝶飞舞,又似流水欢歌,颇具苗族音乐特色。用苗笛伴奏的歌曲称作笛子歌,内容大部  相似文献   

13.
<正>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冲华村是苗族聚居的村寨,习称花苗。这里的苗族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兹就笔者亲见,列举三则。接亲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亲自去接新娘,和新郎一起去的共需要七人。其中歌手一人,男女青年各两人,已生育儿女的上辈少妇一人,担彩礼的一人。彩礼应备有食盐十二斤,黄豆两包(约五斤)、叶烟两斤、茶  相似文献   

14.
情随大兵入苗寨1976年6月的一天,在通往古丈县叭喇村的崎岖山路上,正行走着一对青年男女和一个老太太,他们是刚从广东退伍回乡的苗族小伙子龙巴进及其广东籍妻子邓雪英,老太太是邓雪英的奶奶。今天是老奶奶特意陪送孙女来苗寨叭喇的婆家。邓雪英,1953年生于广东省龙川县,1972年高中毕业后在村办企业做工。由于经常帮助当地驻军做事,结识f勤劳、憨厚、朴实的湘西苗族军人龙巴进。龙巴进经常给她讲湘西大山的雄奇、溪水的清澈、木楼的隽秀、土地的沃美及苗家的风情。苗家小伙子的点滴叙说,激发厂南国少女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彼此的爱恋…  相似文献   

15.
<正> (一) 苗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的民族。苗族婚俗,处处闪耀着婚姻自由自主的光彩。“跳月”是苗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起源于母系社会。《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黔南职方纪略》亦载:“蚩尤代炎帝为政。尚利好杀不耻淫奔。民间化之,于是跳月”之风起矣”。蚩尤即苗族先祖,可见,兴起于上古时代的“跳月”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自由的光彩。苗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芦笙歌会”等、许多都成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盛大节目。《荆南茁俗记》对“三月三”有较详尽的记载,亦可见一斑:“未婚者悉盛妆往野外,环山距坐,男女各成行,更番歌。截竹以筒,吹以和,音动山谷,女先唱以诱马郎。‘马郎’苗未婚号也。歌毕,  相似文献   

16.
《百苗图》——苗族的历史画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古老的,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百苗图》是清代绘画记录当时各地苗族的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等风情的历史图册。“百”是概数,含多之意,并不是指有百幅苗族画图,也不是指有百支苗族。《百苗图》形象再现了苗族支系繁多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在古代受压深重,迁徙频繁,分布面广,支系繁杂,发展极不  相似文献   

17.
缅旬的海敏那加族(也称为北部那加族)的传统风俗不像缅族那样男女青年结婚后,男子到女子娘家去住,或单独分一间房居住,而是女子到婆家去住。这是因为在举行婚礼时女方收了男方的彩礼,因此女子要服务于男子,服务于婆家。在婆家住一两年以后,就可以分灶吃饭,分室居住。  相似文献   

18.
“跳坡”流传在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苗族中一种有趣的文体活动。而“跳坡”中的爬竿,尤有兴味。“跳坡”苗语叫“欧桃”。“欧”是围圆圈,“桃”是山坡,“欧桃”原意是围着山坡转,引伸为在山坡上游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勤劳善良的苗族夫妇,婚后多年,没有生育,十分寂寞,有一年的春节,他们煮了很多甜酒,做了很多糯米粑粑,邀请一群青年男女到山坡上来聚会,还在山坡上树一根竿,让青年们比赛爬竿。从此,作为青年男女的社交和文体活动形式——“跳坡”而流传下来了。组织“跳坡”的人家,在春节  相似文献   

19.
苗族人口资料表明,美国苗族是一个既年轻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在这一社会的成员中,较年轻的人所占的比例每年都有所上升。因而,苗族青年前途如何,将最终决定着苗族在美国定居的情况。正如在本项研究进行过程中苗族人同我讨论青年前途问题时曾指出的那样,教育和文化调适(culturaadjustment)这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锹里奏鸣曲》是我国第一部苗族原生态电影,也是韩万峰导演的第四部民族题材影片。在此之前,他相继导演了《尔玛的婚礼》、《我们的嗓嘎》和《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