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一 《中国民族》2007,(5):54-54
与荣海老兄相识的时间不长但渊源颇深。说来真是有缘,我们两人至少有“四同”,即同乡、同姓、同事、同好。他的家乡是山东曹县,我的原籍是山东定陶,两县县城相距不过20公里,唇齿相依抵连在一起,因此在北京是小老乡。我们不仅都姓李,而且有意思的是我家的家谱到我这一辈也是“荣”字辈,我的三个姐姐都是按“荣”字起名的,只不过生我时父亲没有按“荣”字起名而已。  相似文献   

2.
卜凤刚是我弟弟,他的事迹发表以后,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和教育。弟弟参军离开家乡三十六年了,我们只知道他当过战斗英雄,对于自己的事迹,弟弟却没向我们透露半个字。弟弟参军后总共只回过五次家乡,每次都是只住三两天就匆匆忙忙往回走。记得最后一次是年三十走的。当时全家挽留他过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离开我们整整三十五个年头了,三十五年来,人们一直在怀念着他。我的父亲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一九○二年二月,他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里,从小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家乡组织成立了“回民义勇队”,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搏斗。一九三九年,这支队伍在党  相似文献   

4.
我小时候做过许多好事和聪明的事,也做过许多傻事和愚蠢的事,给乡亲们留下许多回忆和笑料。我每次回到家乡,有一个汉子必定要到我家来看望。他来后先看我一眼,憨憨地笑一下,然后只说一句话:“老肥,你转来啦。”每回都是这样。由于他的语言很少,因而也就越发显得珍贵。说完这句话后,他就不再同我聊天,也不像别人那样向我问这问那。然后,他就自己搬了一把小板凳,岔到老良或是兴华中间,一个劲地抽烟。他抽的是当地的草烟,自己身上一般很少带,到谁家就抽谁家的。他抽烟往往不用纸包,随便从板壁上挂着的烟帘中扯下一皮来,放在嘴…  相似文献   

5.
开心一叶     
怀表“妈,我发现杰克很爱我。”“你是怎样知道的呢?”“每当他拥抱我时,我都听到他的心怦怦地跳。”“傻女儿,你要当心啊!当年你爸爸就身藏一只怀表使我受骗的。”  相似文献   

6.
顿悟     
1989年的夏天,还乡之前,一位同乡好友拿了一件蒙古袍子给我,他说:“这是我前不久才从呼和浩特买回来的,是当地人穿的式样。你要不要带上?一到家就可以穿起来?”我微笑婉谢了他的好意。其实,拿这件衣服和我后来在自己家乡草原上穿的比较起来,前者无论是色彩和样式都已经含蓄和细致多了,应该算是城市人的品味。但是,初次见到,也难免震惊。受过多年美术专业训练的我,真的无法忍受这样伧俗浓艳的配合。即使我血源来自内蒙古,即使我一直深爱着那块陌生的土地,还是无法接受。可是,当我终于踏上草原,有些感觉就开始改变了。整片草…  相似文献   

7.
牛志男 《中国民族》2007,(12):14-14
“我的家乡在娜鲁湾,你的家乡在广州市,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轻轻地唱出我们的歌,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参加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以歌声表达着参加盛会的喜悦。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元月 1 0日 0点 0 1分 ,是东方星空最灿烂、最清净、最安静的圣洁时辰 ,中国民俗学奠基人、百岁宗师钟敬文先生就在这个时辰于北京仙逝。临走时 ,他老人家说了最后的两句话 :“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想回家乡 !”他就这样带着他的“宏思遐想”走了 !噩耗传来 ,在我耳边立即响起了老师吟诵的那首百岁绝唱 :历经仄径与危滩 ,步履蹒跚到百年。曾抱壮心奔国难 ,犹余微尚恋诗篇。宏思遐想终何补 ,素食粗衣分自甘。学艺世功都未了 ,发挥知有后来贤。这是钟老在 2 0 0 1年 8月初 ,为自己即将步入百岁高寿吟诵的一首七律 ,题名为《拟百岁自…  相似文献   

9.
兔年七月,准确地讲是农历的七月初四、初五,我在部队时的彝族亲密战友李氏阿山,特来邀我去他家过彝家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花脸节”。由于花脸节是云南省邱北县彝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我一直未见识过,于是,兴冲冲地邀了两位笔友前往他的家乡云南省邱北县普者黑村。  相似文献   

10.
马本斋1901年生于河北省献县一个回族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家乡河间、献县一带发动回民同胞,组织了“回民教导队”,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时,马本斋表示:“我决心为回族解放  相似文献   

11.
一只小塑料桶和一团干枯的豌豆苗,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砚山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云龙带到今年“两会”上的家乡“特产”。李云龙说,就是想让大家更直观地认识正在自己家乡肆虐的严重旱情,呼吁国家重视和解决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山区“五小”水利建设。他希望,国家在支持西部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关系民生民情的中小项目。  相似文献   

12.
老友去我的家乡乡村游,他打来电话说,中午的鱼头吃得相当过瘾,还说连他九岁的丫头也说这是吃过的最好的午餐。他所说的鱼头不过是一只普通的胖头鱼头,所不同的是那条鱼产于我家乡的水库,库水碧绿如镜,鱼类皆出于天然。老友临行时我专门打电话给相熟的餐馆老板,  相似文献   

13.
在永顺,朱大洲属于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好。说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如果公务人员都这样,还有什么事情不好办?有人说他坏。说他朋友莫辨,六亲不认,如果都像他这样,这世界不就太缺了点人情味?我不认识朱大洲,但如此悬殊的褒贬,勾起了我采访的欲望。试探报社记者老周和朱大洲是老同学,十多年情同手足,属“铁哥们”。老周给朱大洲打了个电话,回答说有事去他办公室谈。我们到他办公室时,他正在忙于调解施工队与民工纠纷,将近3个小时的苦口婆心调解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朱大洲邀我们去他家里吃饭,可老周仗着“铁哥们”硬拖着他去“风情楼…  相似文献   

14.
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当下。同时,家乡民俗学又是一种立场或态度。这种态度,基于比较的视野,具有鲜明的"间性"特征。在这种"间性"比较视野下,家乡民俗学者可以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学术实践,发现并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联,进而反思民俗学以往那种"朝后看"的问题和局限,推动民俗学更多地"向前看"并朝向未来。家乡民俗学由于是在与异乡、与他者的对比当中产生的一种有关家乡、有关自我的特殊研究范畴,因此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之下,更清楚地认识"我"在同"他"交往过程中的位置,从而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我与他"的关系,更有效地建设包含了更多"我""你""他"的、朝向未来的"我们",也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家乡民俗学核心概念的"家乡"在涵盖范围上的伸缩性,尤其为这种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我是新疆人,我在新疆出生、长大,这么多年未曾离开。新疆是我的家乡,家乡无传奇。对你们来说遥远新疆的传奇事物,对我来说都是平常,我没有在我的家乡看到你们想象的那个新疆,那个被遥远化、被魔幻化的新疆。至少我个人的生活,我认为是平常的,我从来没有书写过新疆的传奇。我从来没有猎奇过新疆,因为新疆的一切事物都是我熟视无睹的。我看着它们看了半个世纪,在我眼中它就是一个我生活的新疆。  相似文献   

16.
“明菊,现在政策落实了,你和有全一块回北京也有条件了,何必一定要在那遥远的湘西大山里呆一辈子呢?”“湘西大山也是我的家乡,那里的苗族同胞都是我的亲人,我怎么能离开他们啊!” 1978年10月的一天,回北京探亲才20天的赵明菊,在母亲和朋友的泪眼相送之下,登上了南归的列车。她无心观赏窗外山川田野的秀丽景色,也不与周围乘客答语,独自回首往事,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7.
我家祖祖辈辈都给三大领主当朗生。我的祖父给领主当牛马,到年老力衰时,狠心的领主见他再不能干活了,就把他一脚踢下高楼摔死了。父亲是被领主的皮鞭活活打死的。大姐和妹妹也因没吃的,得病死了。剩下七岁的我和母亲、三姐,也被万恶的领主赶出了大门。一九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了,毛主席派来的解放军到了我的家乡。一天,我和母  相似文献   

18.
他叫封锦恒,人们都叫他封三叔,1995年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85岁了,但精神矍铄,为人爽朗随和,记忆力极好,思路清晰有条理。与他交谈十分钟以后,我发觉我找到了一部马帮文化的“活字典”。 到后来,封三叔简直改变了我对马哥子的看法。是啊,马哥子并非都是只懂得牲口、道路和生意的人,他们懂得人生,懂得文化。封三叔爱写诗,一提起茶,他马上就为我们吟了一首:“思茅扬名普洱茶,明清专供帝王家。大观园中列上品,艺冠南滇一枝花。”诗虽不尽合律,但毕竟不止停留在“大跃进民歌”水平。  相似文献   

19.
醉在双凤村     
滕俊 《民族论坛》2011,(11):30-30
自从我在北京采访被誉为“土家第一人”和“土家族的女儿”的田心桃老人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愿望:到我的家乡湘西自治州,也是田心桃老人的故乡湘两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看看。10月18日上午,借由“穿越酉水·探秘湘西”科学文化之旅大型采访活动机会,我来到了心中的梦想之地——双风村参观采访。  相似文献   

20.
    
听伯母说,我出生时堂屋神笼上曾突然闪过一道耀眼的白光。爷爷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预兆,故我一出生全家人都寄予厚望。做了一辈子堡长的爷爷希望我长大成人后能有个一官半职,以了却他今生未了的夙愿。奶奶希望我继承她的衣钵,所以我未开蒙读书便先学画。爹希望我像他一样救苦救难去从医,娘的意思却是想让我当一个“文人”。我一直很纳闷,一字不识的娘怎么会这般看重“文人”。后来大舅告诉我才知,原来娘的家族出了一位了不起的“新闻勇士”,就连蒋介石都惧他三分。这个人就是三四十年代被海内外称为一代“惊世霸才”的龚大炮——龚德伯。娘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