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表姐哭嫁     
世上的事儿就这么怪:笑,不一定意味着快乐;哭,也不一定代表悲愁。 由于从小生长在土家山寨,我对本民族习俗自然稔熟,而那里的哭嫁婚俗,最令我感觉亲切。 我的老家,是个至今仍使用土家族语言的地方,当然据我所知那里沿袭已久的哭嫁习俗至今也变化甚少。  相似文献   

2.
恋爱、婚姻、家庭是人生大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时代的推进,传统婚俗在逐渐消失,挽救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本文以中越边境麻栗坡县董干村委会八里坪村民小组的汉族婚俗为调查对象,对八里坪村汉族传统的婚俗情况进行了记录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重要节日,尤其在清代,元旦(古代正月初一,即春节)、万寿、冬至被称为宫中三大节,在这些节日里,庆祝活动必不可少且规矩繁多.本文通过介绍清代宫闱的过年习俗,使读者了解春节习俗自古至今的变化及年俗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行歌坐月"用以指代侗族于"夜间的室内唱歌作乐"的相关习俗文化,来源于汉文典籍记载,它与侗语体系中的"甲寨"、"甲腊乜"、"俩腊乜"、"甲乌"、"瑞乜、"吝乜"、"览"等具有大致相同的指代对象。具体到阳烂侗族传统的"行歌坐月"主要指的是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特别是适婚的男性游走于大致相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家进行"对歌抒情"的行为及其活动。目前,对于这一"行为及其活动"的研究,从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查阅来看,关注的视角仍然主要集中在对事项本身的概括上,而将其视为一种社会事实进行细节的描述,当然也对其外延和内涵有了一定的探讨,但笔者认为仍还有可以进一步剖析的必要性。本文选择一个侗族文化氛围较浓的村落作为田野考察点,对其"行歌坐月"习俗进行结构功能的分析,以期达到"以小见大",更好地诠释社会、理解文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民居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活动的场所 ,与广大人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民间色彩。本文结合考古学资料、民俗学资料、史籍记载对我国北方曾普遍存在的一种奇特民居现象—“房顶开门”进行了广泛探讨。旨在说明 :屋顶形式是各族建筑的主要特征 ,应引起民俗学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哭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民族论坛》2004,(8):43-43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每当新娘出嫁时,都时兴“哭嫁”,其场面浩大隆重,气氛热烈、凄楚。这种哭嫁活动,一般要进行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十天半月。并且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得越热闹越好。  追溯少数民族哭嫁之习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流行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嫁女时哭嫁的记载:“新人盛席庙坐,女伴亦盛锦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这种独特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直到婚姻自由的今天,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同的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这种婚嫁习俗以更加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德昂族村寨民居、服饰、饮食等文化现象,来描述德昂族生活习俗的特点、习俗的变迁及所受影响因素,并对这种变迁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东英 《民族论坛》2012,(4):90-94,109
维吾尔族丧葬习俗是维吾尔族人生礼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吾尔族丧葬习俗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爱惜自然、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促使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共处等。维吾尔族丧葬习俗中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对保护所在地区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保护生存者的空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殡葬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仪式和象征向来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农民这个社会群体在住房方面仍然保留了一些习俗,这些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笔者选取了湖南一个乡级行政单位——青山桥镇进行了田野考察,发现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21世纪初的新建房屋,农民对住房习俗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体现了一定的生活信仰。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习俗。然而,近20年来,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产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借助有关文献和调查材料,对哈萨克族游牧生产经营习俗,畜产品加工、流通习俗,草场使用习俗以及生产投入习俗的变迁及其变迁原因、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畜牧业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使牧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参木拉 《西藏研究》2004,(1):102-105
生育习俗作为人生第一大礼,在人生诸多仪礼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从生育习俗所含的内容看,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的所有习俗.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习俗.本文对白朗县"甲村"的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育习俗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2.
滚贝侗族的丧葬仪式 ,蕴含着古老的鱼图腾崇拜和“萨”神信仰及“女性”文化内涵。丧葬礼仪的隆重、肃穆 ,反映侗族历史悠久 ,重现生命 ,重视自然环境 ,具有团结互助精神和寻求群体永生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3.
满族的狩猎习俗是该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习俗,"楉矢石砮"便是这种习俗和文化的真实反映,后来的"以弧矢定天下"及以"清语骑射"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无不与满族的狩猎习俗密切相关.可以说,满族的狩猎习俗是他们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的风俗;从历史或民俗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这种习俗的产生与形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长白山地区特殊的条件环境促成了满族狩猎习俗的形成,也因此形成了满族对长白山的依附关系和对它的崇敬或热爱.  相似文献   

14.
李玉平 《民族学刊》2016,7(1):76-80, 123
20世纪羌族卫生习俗的变迁是外因性演变与内因性演变相结合的结果.西医技术与实践在羌区的传播、赤脚医生的选拔培养与回村服务、爱国卫生运动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等外部因素对羌族地区卫生习俗的变迁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羌族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也为其卫生习俗的变迁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同时,卫生习俗的变迁对羌族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和丰富了羌族民众的疾病观与医疗实践,改善了羌族民众的居住环境,拓展了羌族民众的活动时空,增强了羌族民众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东方女儿国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摩梭女人是多情而浪漫的;在一些文人的笔下,摩梭女人充满了野性,满身披上了异域色彩,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吉普赛女郎,似乎,泸沽湖畔至今还活跃着一群卡门和叶塞尼娅。如果这些想象是从摩梭女人的聪明直率、泼辣大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去理解,那相差不是很远。但想象往往是美满的,美满得有点脆弱,  相似文献   

16.
过渡礼仪: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者一直偏重从民俗的角度看待丧葬活动 ,而在西方民俗学家看来 ,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 ,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 ,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民俗类型学研究的发展 ,另一方面还为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为对象 ,尝试用“过渡仪礼”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与仪式的功能、意义 ,认为从习俗视角转变到仪礼或仪式视角对丧葬活动进行研究将会对民俗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详细地阐释了达斡尔族男婚女嫁的一系列程序。从其订婚、结婚、离婚、再醮入手 ,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达斡尔族婚姻习俗的全过程以及解放后的变化 ,体现了达斡尔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重淫祀、崇巫尚鬼,凡节日必祭祀祈禳。自十八世纪以来,土家族的祭祀祈禳活动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与祭祀祈禳紧密联系的民族节日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不断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具有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新的功能。因此,对部分民族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加以引导,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范军  罗文雄 《民族论坛》2012,(6):96-101
丧葬文化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海南黎族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变迁与国家意志、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间信仰、自然地理、环境卫生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成了黎族丧葬习俗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白马)藏族信仰习俗中至今存在的自然崇拜、苯教信仰、中国道教信仰以及"朝格(sprul rgan)"、"杨氏爷"、行业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的状况做了如实清理和描述,并对(白马)藏族的丧葬、民间禁忌以及种种信仰习俗的特点和它们与(白马)藏族整体生活的关系做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