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德阳市劳动保障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成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实际行动,坚持城乡就业统筹.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加大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拓展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社局坚持把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新思路,拓展新途径,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至今.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1.35万人:劳务转移输出规模达18.8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37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12%。  相似文献   

3.
苍溪县幅圆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778个村,71个社区,全县人口78万,其中农村劳动者35万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劳务经济成为苍溪县的支柱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转移就业达29万余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凸显.近年来,针对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的现状,苍溪县不断探索新的就业方式,着力化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衍生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按照全省的统一安排,德阳市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摸底,对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逐一进行实名登记,并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人员动态管理数据库。精心组织调查统计确保数据全面准确德阳市结合实际,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情况一并纳入调查统计范围,对全市16—60岁劳动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走访调查,并按照年龄结构、知识及技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成都市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城乡统筹的就业社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统筹的就业社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8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为近5年摄低水平;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1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3.6万人次,培训后的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已登记失地农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率达到70%。  相似文献   

6.
绵竹市有21个镇乡,总人口51.2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13.8万人,其中由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5万人。2006年以来,绵竹市坚持“以输出带培训,以培训促输出”,共培训农民工6.3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8万人次,引导性培训2.66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8400余人次,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1100余人。全市实现劳务总收入8.9亿元,农民人均纯劳务收入超过1500元。绵竹市被授予“四川省劳务开发基地县”称号,市劳动保障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劳务开发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津县围绕农民集中居住及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后的就业问题.探索建立“村企结对.车间进社区,加工进农户”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截至去年底.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10.08万人.占全县14.03万农村劳动力的71.85%.所辖12个镇乡全部实现比较充分就业.20个社区全部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绵竹市是一个拥有26个镇乡的县级市,总人口51.2万.其中城乡劳动力32.3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13.8万人,由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有序化的劳务输出2.5万人。2004年,全市实现劳务总收入8.4亿元。农民人均纯劳务收入超过1400元。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现状 截至2015年底,全县农村人口65.89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42.85万人.2015年,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9.512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2亿元,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1.38万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58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德阳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五大措施促进就业稳增长,稳定的就业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全市经济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健全促进就业责任制度。修订了《就业创业工作任务目标考核办法》,将就业创业工作专项考核纳入市政府年度考核同步实施,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就业创业工作更富成效。截至10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2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9.37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完善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制定了深化就业改革、扩大就业稳增长的措施和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工  相似文献   

11.
资中县是有人口131万的农业大县,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40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发展劳务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资中县积极探索和实施以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开发综合服务工程,通过“政府推动、政策促动、宣传带动、城乡互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2002年以来.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16万余人次.创劳务收入49.47亿元.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1339元。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绵阳市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以民生保稳定”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六大培训”工程为抓手,增强了职业培训针对性,提高了技能就业稳定率。2009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9.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2.24%,比上年增长4%;实现劳务收入80.28亿元.比上年增长9.27%,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997元。  相似文献   

13.
古蔺县劳动保障局承担劳务开发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大力推进劳务开发战略,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工程,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把劳务市场开发、农民工培训、劳务转移输出、维权保障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精心打造出了古蔺县劳务品牌。近两年来,全县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12.7万人次,实现劳务转移输出18.1万人,2004年实现劳务收入5.2亿元,2005年实现劳务收入7.68亿元。创新思路古蔺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80.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1.5万人。过去全县劳务转移输出存…  相似文献   

14.
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是今年我省“十大惠民行动”之首。 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整体经济水平欠发达,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到就业上,形成了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大,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据测算,今后三年中,我省城镇每年需要就业再就业的人员有140万左右,而能提供的岗位仅有80万个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000万人需要转移就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随着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的进行,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劳动保障的压力日益加大。近年来,遂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狠抓就业和再就业,不断巩固两个“确保”,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积极探索失业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途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步伐,各项劳动保障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近日,从吉林省驻外劳务机构工作座谈会上获悉,面对严峻的就业大环境,2009年,吉林省将确保33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800元。据了解,去年吉林省共输出农村劳动力328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为1750元。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海 《中国劳动》2003,(10):24-2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以下简称农民工)日益增多.据有关调查预测,现每年约有9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且今后逐年以130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春节刚过,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便开始打点行装,踏上进城务工的旅程。农民有序进城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劳动力需求,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充市顺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促就业工作.近三年来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3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失地农民就业6100人.零就业及“4050”人员就业51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年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10多万人.年创劳务收入8亿元,就业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荣获全市劳动就业工作目标考核特等奖第一名。  相似文献   

20.
地处太行山北部深山区的河北省涞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5万余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涞源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从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使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走出大山,带动起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强县富民战略目标的实现.该县通过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拓宽就业渠道,每年有4000余户贫困父老乡亲摘掉贫穷帽子,走上了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