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于1986年5月15日至21日在南昌市召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测算座谈会。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纪要如下: 一、关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测算的重要性 大家一致认为,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总量测算,是经济体制改革给经济综合部门提出的一项新的重要工作。过去我们研究综合平衡问题,基本上是在封闭式的产品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反映总供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很少反映货币资金的运动情况。在目前开放型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使用价值(产品)运动形成总供给,价值(货币资金)运动形成总需求。因此,研究综合平衡问题,不仅要研究总供给方面,还要研究总需求方面,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面情况。大家认为,统计部门掌握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资料,有条件也有可能做好测算工作。  相似文献   

2.
《统计研究》1987,4(3):78-80
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统计理论和方法科学讨论会,1986年12月15日至19日在无锡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部分省市统计局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国家计委综合局、国家统计局有关司的同志。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岳巍同志在会议开始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就建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统计与分析工作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目的与作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科学范畴,失衡的原因及其表现、测算口径与方法以及是否存在平衡差及其在统计上的表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社会总供给是指向社会提供的全部使用价值的总量,由生产过程决定;社会总需求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即社会总购买力,由分配过程决定。因此,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实质上是使用价值的生产总额和价值的分配总额的关系。研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仅要向后看,即了解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构成,更应向前看,即规划总供给,预测总需求,便买方和卖方的计划和意图按现行价格计算获得一致,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这个时候讨论反通胀问题很有必要,从最近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市场物价变动情况来看,今年通货膨胀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首先,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问题已经趋于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3年全国社会总供需负差率(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7.3%左右,超过合理界限2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汇率变动分解为预期到的汇率变动和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动,并构建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来研究汇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研究显示:(1)未预期到的汇率升值通过进出口贸易和货币需求这两个渠道对总需求的影响结果是不确定的,通过生产成本这一渠道时总供给的影响是起正向作用的.(2)预期汇率升值将会减少国内总需求,扩大国内总供给.  相似文献   

6.
游宏炳 《统计研究》1987,4(1):13-18
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范围。总需求和总供给区别于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而是包括所有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的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通常可用统计方法来测定。总供给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生产量,它同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相联系的。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内(民)生产总值。这样,研究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关系,就可有三种不同的范围。它们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测算概念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作为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购买能力,二是有购买欲望。概括地说,需求就是一定时期内愿意支付的购买力,有购买力在当期内不愿支付则表现为潜在的需求。作为供给,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供应能力,二是有供应出售的愿望。概括地说,供给就是一定时期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有供应能力而不愿提供,则表现为潜在供给。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就需要深入研究通货膨胀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货膨胀的思路基本有三:一是用物价指数反映通货膨胀的水平;二是从平减指数入手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三是从总结与总需求的角度来计算。文章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结果。文章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角度探讨了计算通货膨胀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是“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反映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标志的指标有哪些,这两个总量如  相似文献   

10.
生产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达,生产资料市场机制不断加强,生产资料的供需情况、制约机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原来非全面的缺乏综合性的生产资料实物量供需情况统计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和国家宏观决策的需要。建立全社会的生产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统计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要探讨社会物质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关系,首要的问题是弄清社会物质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科学含义,以及它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社会物质产品总供求与社会总供求是两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相互联系的一面在于:1.它们都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对具体数量,而不是抽象的数量。2.它们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规模的。  相似文献   

12.
马崇明 《上海统计》1999,(10):17-19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平衡的各项均衡条件,具体表现为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这些指标既是供需总量运动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供需总量平衡的基本状况.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成熟与完善,当前及今后对我国国民经济供需总量平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的指标应采用直接测算法与相关指标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运用.具体应由下列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3.
凯恩斯主义并非万能任何一个经济,在宏观上总需求恰好等于总供给是极其偶然的事。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都以为利息率可以均衡这二者,当宏观上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均衡时,利息率会发生变化,使总量恢复均衡。凯恩斯的主要贡献就是打破了这个传统认识,他发现利息率不足以平衡储蓄和投资,因此宏观上总供给和总需求未必能自动达到均衡,换句话讲,并没有一个经济因素有足够大的力量足以恢复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他提出用外生的(非经济运行自身的力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恢复宏观上的不均衡。宏观均衡的关键是投资要等于储蓄。投资不能将储蓄用…  相似文献   

14.
1984年以来,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即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同时膨胀造成了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本文试图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总需求膨胀的“病源”进行剖析,建立一个总需求趋势模型,来反映“七五”期间我国总需求的发展趋势,并相应地提出一些控制总需求膨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伍荣坤 《统计研究》1991,8(1):27-32
一、经济循环波动的成因经济循环波动的成因是诸方面的,总的来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循环波动的重心和基础。一般情况下,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容易产生投资冲动,超越长期趋势正常轨迹而进入投资扩张。反之,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容易产生投资欲减退,出现投资收缩,低于长期趋势线而进入投资萧条。  相似文献   

16.
总量平衡结构失调——四川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四川省统计局马可冰社会总供给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且需货币交换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量,包括地区内供给和地区外供给(即购买的地区外的产品和劳务)。社会总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为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而新增加...  相似文献   

17.
客增华 《山西统计》2000,(11):28-28
改革开放 2 0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曾被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称作短缺经济的时代已告结束 ,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社会总需求。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推动经济的适度增长 ,必须使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则可能出现通货紧缩 ,生产过剩 ,甚至经济萎缩。从19 98年开始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持续下滑状态 ,所以扩大社会总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重点。一、影响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1、陈旧的消费观念。在“积谷防饥”、“存钱防老”、“新三年、旧三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十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货膨胀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正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本文拟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目前,统计上的国民收入使用额(消费额+积累额)是已经实现了的数字.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是否平衡,笔者认为有必要同时从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角度来反映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即有效需求和物资供  相似文献   

20.
罗蘅  李永章 《山西统计》1994,(9):15-16,31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关系是宏观经济中最高层次的一个比例关系。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迅速转化,微观经济将越来越活,整个国民经济将以市场为导向。正确把握供需总量的变化状态,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