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二十世纪初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富生机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人开放的文化意识初步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心态体现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索和追求,也包含着他们的忧伤和希望。本文试就文化史的角度,从二十世纪初年的文化心态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化局限入手,进一步探讨辛亥革命终结的文化根源,不当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2.
李 玉李玉 ,1 968年生 ,山西山阴人 ,历史学博士 ,现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玉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建设研究”( 0 2CZS0 0 7) ,主体内容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建设的激励因素及这一时期的公司法规、公司注册制度以及公司制度建设相关法规 ;第二部分从发起人、股东会、董事与监察人、股份、股票、股息等机制层面对北洋政府时期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进行重点剖析 ;第三部分分别研究这一时期的无限公司、两合与股份两合公司的制度特征与运作实情 ;第四部分对北洋政府时…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性变革时期,本文对这一时期哈密人衣食住行进行描述,分析这一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以及特殊地理位置构成哈密人生活面貌的别样性。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张彦玲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和基本总结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历史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利用,先后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  相似文献   

5.
福建在唐宋时期已成为国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当时的广告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而学术界对这一时期全国及区域广告发展的研究均较少。聚焦这一时期福建广告发展的专题研究发现,唐宋时期的福建广告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福州、泉州等地,出现了故事性广告、声响广告、诗文广告、印刷品广告、标记广告、灯笼广告、石刻广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内容;其发展体现了广告和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折射出唐宋时期福建商业社会演变的微观图像;该时期名人广告的大量出现,从侧面证明唐宋时期福建已经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重要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6.
当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已成为理论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庞朴同志指出:“文化有三个层次,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念、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光明日报》1986年1月17日3版)。本文基本同意这种观点,并将依据这种观点,通过对传统中国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的分析,来探讨中国传统心理,由此透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后期,是中国文化哲学新格局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文化哲学发展的特点是:内容上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联;文化选择较之新文化运动前期更为自觉和主动;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初显其在中国社会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中国文化哲学三角鼎立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凡男与女仙、女鬼、女妖的婚恋传说,都与这一时期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密切相关,是庶族宣泄内心不平的凭借,反映了他们对自由平等的婚姻生活的向往.其中凡男与女仙婚恋传说中,女仙身份的发展变化,是道教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世俗化的产物;凡男与女鬼婚恋传说的盛行也与这一时期的鬼魂实有观念、冥婚习俗以及疯狂的盗墓现象有关;而凡男与女妖的婚恋传说,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这一时期继人神婚恋、人鬼婚恋传说之外,又一种以变异的方式反映世俗男女对婚姻恋爱的观点和态度,以及他们的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一批封建廉吏极力倡导清廉俭朴勘政之风气,忠实践履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基本要求,并开始把它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联系起来,赋予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为实现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搭建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研究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无疑都是必要的。本文试图就汉魏六朝的西北文化与内地文化作一些比较研究,以就教于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同行。我之所以把论题限制于汉魏六朝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乃是中国封建大统一文化的尝试和成型级段。研究这一时期西北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差异,不但可以反映西北文化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而且,也可从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关系,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等方面,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伍晓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在经过秦汉400多年统一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动荡、战乱和分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社会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而迁徙的主要和基本的形式是民族迁徙。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民族迁徙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迁...  相似文献   

12.
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欧进行全面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特征凸显出来.近代西方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第一次传到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的儒家文化也传到西欧,中西方文化传统发生了剧烈的交融与冲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具有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各种经济形式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经济意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建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所要解决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而不可绝然分开的,但这一时期中每个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实际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是把这一时期的前一段时期,称之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后一段时期,称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受玄学思潮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交融的关系。因此,从这一时期审美本体、审美对象、审美观照和审美态度的变化去研究、反射这一时期哲学思想方面的发展变迁,将是研究哲学史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5.
在石峻的学术生涯中,佛教是其研究的十分重要领域。石峻的佛教观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时代背景来看,佛教观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从学术渊源来看,石峻的佛教观受到其师汤用彤的影响;从主体条件来看,与石峻个人的努力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石峻认为佛教的产生是古代印度僧侣阶层压迫欺骗人民的产物;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经历了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共四个阶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从汉代到魏晋、隋唐、宋明清时期的传播发展,最终形成了新时期的佛教观;佛教的基本结构论包括佛教的创始人、基本教义与基本思想等,本质特征是宗教,功能是赞助王化与维系人心。石峻在佛教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中印佛教的比较研究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同时也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玄学的关系以及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此外,石峻还特别注重对《肇论》的研究。石峻提出的从整个宗教的研究背景去研究佛教的方法对我们研究佛教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石峻的学术生涯中,佛教是其研究的十分重要领域。石峻的佛教观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时代背景来看,佛教观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从学术渊源来看,石峻的佛教观受到其师汤用彤的影响;从主体条件来看,与石峻个人的努力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石峻认为佛教的产生是古代印度僧侣阶层压迫欺骗人民的产物;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经历了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共四个阶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从汉代到魏晋、隋唐、宋明清时期的传播发展,最终形成了新时期的佛教观;佛教的基本结构论包括佛教的创始人、基本教义与基本思想等,本质特征是宗教,功能是赞助王化与维系人心。石峻在佛教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中印佛教的比较研究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同时也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玄学的关系以及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此外,石峻还特别注重对《肇论》的研究。石峻提出的从整个宗教的研究背景去研究佛教的方法对我们研究佛教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文化乃是国家和民族立足的根本或生命,因此,只有通过文化复兴来促进或实现民族复兴。他们还从"文化"在民族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以及与民族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文化复兴的必要性。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追述中国文化昔日的辉煌,以说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完全具有复兴的可能性,这是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努力。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另一种努力,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证中国文化的本身蕴含了很多可供自身复兴的因素和能力。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知识界所讲的文化复兴,就主流意识来看,并非是文化复古,而是新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8.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值得关注的时期。两汉统治者苦心经营近四百年的儒家思想防线和文化统治 ,在战火兵燹中显得是那么不堪一击。传统文化在社会无序、文化失范的情况下 ,发生了不可遏制的裂变。道德观念的变异、文化行为的悖论、价值尺度的失衡以及名士风流的初显 ,都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正处于急速的裂变过程之中。这一状况的出现不仅为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流行廓清了道路 ,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而且对魏晋时期的文化整合、文学自觉和文学繁荣 ,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杀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变化发展的产物.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新陈代谢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并日益加深.在这一时期,皖人自杀现象非常普遍,原因各异,这其中主要包括经济贫困、新旧文化理念的冲突、社会纠纷与维护尊严以及忧国等几大类,传统与现代并重.自杀现象及原因背后也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救济体系的崩坏、社会一体化程度的降低,以及社会危机、矛盾的多样性与严重性等深层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02年7月,山东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齐鲁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汉卷)》一书。该书长达56万字,论述了先秦秦汉时期齐鲁思想文化的发展规律,齐鲁思想文化由地域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过程和原因,研究了齐鲁思想文化的内涵、演变与基本特点,阐明了齐鲁思想文化在构筑中国主流文化进程中的主要贡献,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齐鲁文化的主要成就,科学评价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该书的两位作者孟祥才教授和胡新生教授,是思想文化史专家,他们以其厚实的功底、扎实的研究和娴熟的技巧,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古史上,对特定的地域文化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