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靖康之乱以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湖南外地迁入移民主要为官僚士大夫、游冦和撤退军兵,亦有少量北方民户移民.从绍兴末至孝宗朝时,南方民户移民才掀起迁移湖湘的高潮.在整个南宋前期,民户移民主要是因为开垦迁来湖南,而非因避难而迁.从其迁出地来看,来自南方者十之有八,南方移民中,来自东方或相邻地区者占十之八九,而其东方和相邻移民中,江西又占十之八九;来自北方者十有其二,而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或非与湖南相邻地区者占其十之八九.呈现出"北少南多,北远南近,江西最亲"的特点.从其迁入地来看,民户移民主要迁入湘南和湘北,次为湘西、湘东和湘中,湘西南则最少;而各区域中,又有少数县为之主要迁入地.  相似文献   

2.
略论岭南移民及其对岭南陶瓷发展的推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上先后有五次移民岭南的高潮。移民加快了岭南的开发和汉越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移民带来了北方陶瓷发展信息和技术、陶瓷生产方式,给岭南输送了发展陶瓷的生力军,使岭南陶瓷得到极大的发展。陶瓷原材料丰富、水力充足、交通便利和商贸发达以及有悠久的外贸传统,是移民促进岭南陶瓷发展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3.
鲁迅·"绍兴师爷"·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陈源技穷,以"绍兴师爷"对鲁迅作人身攻击.上世纪80年代后,多有学者论及此事,然持论与陈源相似,鲁迅研究由此呈现了一个怪圈跨越了两个世纪,关于鲁迅与绍兴师爷之话题,我们最终还是回到了陈源那里.文章认为,鲁迅与绍兴师爷有着质的不同,不能混淆.但在思维方式、文字表达,乃至某些性格表征上,又确有相似之处,其原因并非是鲁迅"继承"了绍兴师爷的传统,而是因为他们都植根于同一地域文化的土壤之中,越文化的某些"基因",决定了二者之间有某些共通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大的移民高潮,移民的到来改变了加拿大原有的民族结构,造成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加拿大民族文化政策经历由盎格鲁一致论、熔炉论、文化多元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对旅游者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源泉,对旅游地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此文指出旅游的形象时代已经到来,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以形象为导向的第四阶段。深入分析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师爷文化和酱缸文化,得出绍兴旅游形象定位的文化底蕴,并以此为基础阐述绍兴旅游形象定位的原则及方法,提出了以绍兴文化为基础的旅游形象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绍兴文化既与时代和社会变迁同步,同时又可作为地域文化变迁的典型.建国初期,是绍兴文化的组织化、现代化时期;"文革"时期,是绍兴文化的政治化、"革命"化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是绍兴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时期.绍兴文化要继续发展,必须树立文化自觉:警惕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工具理性,走出文化市场化的"两难",以及参与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妈祖文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它是海峡两岸民间共同信奉的保护神.妈祖文化作为从大陆出去的"移民"文化,它深深影响着台湾民众的信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的宗教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8.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化发达,而西南小州眉山又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称之为"眉山现象".这与唐五代及宋"靖康之难"后的移民运动密切相关.据研究,眉山是当时接受移民最多的地区,大量的北方"衣冠之族"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它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由家族文化发展为文化家族,通过教育与科举,部分人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谓"眉山现象",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史为镜,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社会治理的养分。探寻历史渊源不难发现,从先秦的门客到清朝的师爷,精英阶层备受推崇,为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知识保障。清朝师爷制度作为清朝官制中的特殊群体现象,迎合清朝统治者社会治理的需要,两次出现发展高潮,印证了精英团队治理模式在社会转型或者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巨大价值。但是,清朝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制度及国外新文化的冲击等社会背景及其自身的制度缺陷,最终导致师爷作为清朝官制中的特殊群体现象走向衰落。分析清朝师爷制度的盛衰历程,对我国建立和完善顾问团制度应对社会转型中的各种挑战,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征服岭南,确定了统一帝国南境超越楚人控制区的版图规模.然而,秦末至西汉前期又曾经出现割据政权.岭南地区秦汉考古资料多有体现中原文化元素遗存的发现,相关历史文献也明确记录了汉王朝对南越、西瓯地方的强力征服和成功管理.这一历史过程表现的汉文化的向南扩张,是以北方移民的大规模迁入为重要条件的.以元始二年(2)和永和五年(140)户口数比较,岭南七郡户口,增长率分别为户144.8%、口100.8%.当时的全国户口则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户-20.7%、口-17.5%).据有关记载,建武年间,交阯郡"西于一县,户已有三万二千".但是,永和五年文化中枢地区三辅郡级行政区的户数,京兆尹不过5.3万,左冯翊不过3.7万,右扶风不过1.7万.自秦代直至三国时期的北方向岭南的移民运动,得到中原王朝出于强化行政控制动机的积极倡导,而移民高潮的真正形成,却是在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王朝政治影响力衰微的时期.实现汉文化向岭南扩张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并非汉王朝最高执政集团的积极策划、中原将士的军事远征或者地方长官的行政实践,而是千千万万普通流徙民众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大量农耕劳动者将北方田作经验和生产工具乃至日常礼俗带到岭南地区.下层文人的流入,也促成了岭南地区文化的进步.岭南移民运动的发生,有北方灾荒频繁和战乱危害的因素,而气候的变迁也是不宜忽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镇江地处长江南岸 ,是一座江南历史文化名城 ,但无论在物质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特征上明显带有北方的特征。这是因为自先秦至近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大量的北方移民不断地南下 ,对镇江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陕西传统文化英译输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期望为陕西传统文化英译输出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探索一条可行之路。在陕西传统文化英译输出方面,要解决好“译什么”、“怎么译”和“怎么输出”的问题,首先要研究和确定陕西文学、历史文化、文物、民间艺术等领域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可以翻译输出的内容和项目;其次要加强翻译研究,要关注翻译方式方法,要建立专业的翻译团队,更好地翻译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要理顺翻译输出的体制机制,切实采取措施拓展翻译输出传播的渠道,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新疆汉族移民广泛发生的动因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官方组织的移民、出于政治目的的移民、自发性移民,以及其他形式如战争、商贸活动、宗教信仰及被掠夺和买卖而导致的移民等四大类型.汉族移民维护了祖国统一,巩固了边疆安全,促进了边疆开发,他们把先进文化传播到新疆地区,扩大了边疆和内地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先秦至西汉,河洛是先进地区,经济发展,又为政治中心,所以河洛文化对全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居于主导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割据,洛阳又几次遭战乱破坏,河洛文化是否衰落了呢?我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河洛文化仍有重要的开拓和发展,这种开拓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江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以前,江南尚处于拓荒阶段,文化水平不高,河洛文化对这个地区的影响不太时显。至魏晋时期,北方动乱,造成大量北人南迁,永嘉之乱以后达到高峰。据有人统计,自永嘉之乱迄刘宋之季,北人南迁的总数约90万左右,占当时南朝注籍人口的六分之一强,这种比例是很高的。当时门阀士族渡江南下的更多,《晋书·王导传》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典籍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也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首次大规模的碰撞与融合.佛教文化随之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思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佛典中富有想象力的譬喻给中国文人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佛教中超现实的空间观大大启发了中国人的思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更是离不开佛教思想的发展史.佛经翻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佛教文化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从历史的角度简略探讨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过程,认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17.
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说明地方大学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互动效应。绍兴文理学院承传越文化之“发愤图强”精神、“经世致用”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名人精神,并经过批判和文化过滤,培育和凝炼成“修德、求真、图强”的校园精神。学校以百年校史积淀的文化精神熏陶培养人才,同时也影响社会,发挥了学校对于地域文化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强化作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甘肃省积极建设活力丝路、创新丝路,推动甘肃特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在文化“走出去”视域下,甘肃特色文化对外传播是提高国家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甘肃省地方发展、助力甘肃特色文化传承传播和交流发展的需要。甘肃特色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多样性和共生性的特征。文章以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为分析工具,提出甘肃特色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须结合时代发展,构建包括多元协同合作的传播主体;创新文化成果、打造文化精品;丰富传播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开展智慧文化传播;找准关键传播对象、辐射传播效应;不仅“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向世界展示陇原大地的多彩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甘肃智慧。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灵魂.如何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成现实的旅游产品,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绍兴作为旅游文化名城,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名士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优势.确立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绍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观,潜心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绍兴文化城,是绍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武术文化世界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它实质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为主导的,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其他弱势文化的渗入、控制或强制“输出”。在西方“文明示范”面前,“拿来”的精神气魄固然重要,但“拿出”也同样不容忽视。当前,武术世界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偏重武术技术的推广和交流,而轻视武术文化的传播。因此,我们要把握全球化为武术文化世界化发展提供的历史契机,“推武术以布中外,敷文化以及四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