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山族是祖国台湾的先住民族,对缔造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对建设台湾保卫台湾作出巨大的贡献。汉族是后来从祖国大陆陆续迁居到台湾的,他们和高山族一起,胼手胝足,一起把台湾建设成富饶美丽的宝岛;同仇敌忾,共同抗击侵犯祖国台湾的外国侵略者,保卫了祖国神圣领土。清代以前高山族和汉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据文献记载,按时代的先后,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从汉代到隋代,高山族和大陆汉族有了接触来往,汉族来到台湾,但高山族是开发台湾的主力。(二)宋元到明代,大陆汉族陆续迁入台湾,和高山族共同建设台湾,高山族也到大陆沿海活动。(三)郑成功时代,汉族大量迁入台湾,  相似文献   

2.
一高山族這個名稱是抗日戰爭勝利後才普遍採用的。當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統治達五十年之久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祖國人民就普遍地把長期居住在臺灣的少數民族統稱為高山族。在臺灣省一千萬左右人口中,高山族約有二十萬人左右,占臺灣省總人口的2%。高山族主要分佈在臺灣本島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以及蘭嶼島上,分佈面積約占一萬六千多平方公里,相當臺灣全省面積的15%左右。高山族在臺灣省不同地區有著一些不同的稱呼,主要有泰耶爾、阿美斯、派宛、布嫩、朱歐、薩斯特和雅美等,此外,一部分住在平地的稱為平埔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系统分析台湾高山族祖先观念、宗庙、祭祀组织与祭仪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对台湾高山族和大陆各族祖先崇拜文化的许多同质性因素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揭示了高山族传统文化与大陆各族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陈第是第一个接触高山族的学者高山族是台湾原住少数民族的概称,又称为台湾先住民、土著族或山地同胞,又分为平地山胞与山地山胞,现有人口约40万人左右,占台湾省总人口的2%。台湾高山族的先民,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3万5千年前的“左镇人”,以及1万5千年前的“长滨文化”主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三国时的“夷州人”(山夷)与隋代“流求人”也是高山族的先民。唐代,随着大陆移民的迁入,以及南洋群岛马来人与菲律宾人的迁入,与原来居民融合而形成为高山族,即明代的“东番夷”。  相似文献   

5.
高山族是居住在祖国台湾的少数民族,也是台湾最早的居民。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高山族是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成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地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高山族和  相似文献   

6.
(一)无赖外交 187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台湾之役,台湾是中国领土,整个台湾岛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之内,中国在台湾的主权早已是确定无疑的了。日本发动侵台之役就是侵略中国. 日本明治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就是“开疆拓土”,19世纪70年代在日本征韩论甚嚣尘上时,即酝酿吞并琉球。只是需要寻找借口和等待时机而已。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与它阴谋攫取琉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琉球是中国的蕃地。侵略台湾的借口,是1871年12月有60多名琉球人乘船漂流到台湾南部东海岸,上岸后有50多人被当地高山族居民杀了。另外10多人得救被送到凤山县,之后被送到福州,第二年由清朝当局给予抚恤,并送回琉球,此事已了,但日本为了吞并琉球,侵占台湾,就抓住此事大做文章,日本以保护琉球人为借口,发动了侵台战争。  相似文献   

7.
规训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它塑造了个人。规训教育的目的是以规训为手段,生产出符合制度需求的个体。日据时期,日本当局为了巩固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在高山族地区设立日语传习所、"蕃人"公学校及"蕃童"教育所等,试图通过教育手段向台湾高山族灌输日本国家意识,改变高山族固有的语言及风俗习惯,生产出"驯服"的肉体,以服务于其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操纵规训之术的意图不仅是达成肉体的顺从,更是通过重新建构高山族身体以达成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教化及塑造。依靠国家权力的输入,透过教育对台湾高山族进行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企图实现"同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1992年9月25日,是河南大学建校80周年的喜庆日子。80年来,河南大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除大陆外,还有一部分校友活跃在海外各地,其中在台湾的师友,约400多人。他们对祖国台湾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在台湾发展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大陆与台湾40多年的长期隔绝,他们的杰出成就不为大陆各界及母校的师友所了解。值此校庆之  相似文献   

9.
(一) 分布在祖国台灣省的二十万左右高山族,是祖国統一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一成員。长期以来,高山族对締造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貢献,特別是在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爭中,为祖国歷史写下了光辉燦烂的一頁。  相似文献   

10.
祭仪,是我国台湾高山族原始宗教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迄于本世纪中叶,各种名目的祭仪仍然盛行在高山族社会生活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化整体运作。因此,研究高山族祭仪,是了解高山族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以早年日本学者的调查记录、有关著作,以及我国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所提供的材料为据,试就高山族的祭仪形式、内容及其社会功能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皇民化"运动是1937—1945年间日本殖民者对台湾民众推行的一场旨在全面改造台湾民众身份的政治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殖民者主要从日语的进一步普及、宗教信仰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日本化及传统姓名的更改这四个层面对台湾高山族进行形塑。貌似文化同化措施背后所隐藏的其实是殖民者图谋通过外部的强力介入,从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等方面对高山族进行全面改造的本质。通过"皇民化"运动的"洗脑"教育,不少高山族青年产生了虚幻的日本"国民"意识,甚而积极参加"高砂义勇队",充当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机器和炮灰。从长远来看,"皇民化"运动对高山族的形塑也埋下了少数人后来持"台独"错误立场的思想祸根。  相似文献   

12.
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对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当时称番族)的政策中,除军事、政治、经济的统治政策外,在文教方面,也设立社学和学堂,努力提高高山族文化水平。当然,在当时时代和统治阶级的局限下,清朝对高山族的教化政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文化的提高,促进了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包括有平埔人和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曹人、赛夏人、雅美人等。他们过去处于较后进的原始生活,有本民族语言,但还没有文字,由于文化水平低,社会生产与生活一直处于较落后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3.
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大陆的中华儿女和海外炎黄子孙,包括广大的台港澳同胞都参加了抗战。他们当中,不仅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和儿童。台湾少年团只是活跃在祖国抗日战场上的千万个儿童抗日团体之一,但其抗日活动有鲜明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台湾少年团在抗战中的宣传鼓动活动的考述,突出台湾少年为民族解放战争作出的贡献,再现其爱国精神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人口,绝大部分是大陆移民及其后裔。台湾开拓初期,每年都有大量的大陆人口(主要是福建、广东两省的人口)迁往台湾,这个移民过程在清初达到高潮。日本侵占台湾期间,严格限制内地人迁移台湾。这个期间台湾和大陆之间的人口净迁入降到平均每年只有数百人。光复后,海峡两岸的人口迁移得到了迅速恢复,大陆移民台湾日趋活跃。1949年前后,由于政治因素的关系出现了一个大陆同胞移往台湾的又一次高潮。战后初期即从1945——1956年,究竟有多少大陆同胞迁往台湾?其构成情况如何?这些移民来自大陆的哪些省、市?他们来到台湾后分布的情况如何?本文拟就以上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台湾少数民族是通常所说的高山族与平埔族的总称。无论高山族还是平埔族,都不是民族学研究中所说的单一民族,大约分别包含9~10个支系。所谓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经济,也是指世世代代居住在台湾本岛的这近20个族群的经济生活而言。同样是刀耕火种的山地烧垦农业,在运作上仍有所差别。其共同之处就是原始宗教活动伴随着生产的全过程,即从开垦到收获的全部耕作活动。可以说是在一连串的祭仪中进行的。即使外族文化传入,无论是主动吸收还是被迫接受,祭仪照常进行,只是有所简化罢了。其次,粟的种植在有些族群,已变成为了祭祀而进行的生产活动(须用票制作祭品)。  相似文献   

16.
高山族是祖国统一民族大家庭之一成员,也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包括有平埔人和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阿美人、雅美人等,现有人口约40万人. 高山族也是台湾岛上的先住民、土著民族,她的先民历史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3万年前的“左镇人”和1万5千年前的“东滨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有大坌坑文化、(?)山文化、凤鼻头文化、卑南文化等。进入历史记载以后,有三国夷洲人(山夷)和隋代流求人,唐代大陆民族及南洋马来亚、菲律宾人的迁入溶合。形成为明代东番夷和清代番族。这应是高山族的直接祖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山族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固有文化、传统文化引起了民族学研究者的重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台湾古称“夷州”等,很早以前,当地的高山族先民就与祖国大陆人民有过交往。隋唐时期,史籍称台湾为“流求”。据《隋书》记载。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在继大业三年遣羽骑尉朱宽及海师何蛮入流求之后,再次派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洲率兵自义安(今广东潮安)浮海入流求。在进入台湾本岛之后,陈棱军队曾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场行动,最后以陈棱部“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而告终。关于陈棱部虏获  相似文献   

18.
一 荷兰人与台湾高山族开始大规模接触是在1623年前后。1622年荷兰在第二次侵占台澎湖时,曾派出两艘军舰到台湾勘测港口;1623年又派山军舰到台湾探察情况,并在一鲲身附近建造临时城堡,当他们伐木筑砦时,目加瑠湾社的高山族平埔人约200余人曾予以袭击,荷人只好放弃筑砦,仓皇逃离。第二年,明将俞咨皋大败盘踞在澎湖的荷兰殖民军,收复了澎湖。荷兰殖民者余众2400人跑入台湾,在大员湾附近和赤嵌地方分别建起热兰遮城和普罗文查城,以巩固和不断扩大在台占领区;同时向占领区内的主体居民——高山族布道,利用基  相似文献   

19.
阿眉斯人(Amis)居住在台湾的东海岸。从东海岸北部花莲市到南部台东市的海滨地区,是阿眉人的主要聚居区。东海岸的山区之中,也有阿眉斯人的村落分布。虽然准确的人口数字目前难以统计,但是根据当地首领和教会的估计,现在有13万多人。大部分地区的阿眉斯人自称为“邦匝赫”[pa?tsah],台东地区自称[?amis]。 阿眉斯人是台湾高山族的一个支系,所操语言为阿眉斯语。高山语包括阿眉斯语在内,属于南岛语系(或称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族。本世纪30年代日本人调查过阿眉斯  相似文献   

20.
台湾高山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对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在汉族和高山族共同开发台湾的高潮中,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清代是台湾高山族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