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论韩非(上)     
关于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毛泽东同志曾作过系统的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新民主主义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古代文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得很明确。他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4.
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史討論班,最近就历史文化思想遺产批判繼承問題进行了两次討論。討輪的問題包括:对毛主席关于古代文化遺产的批判继承方针应如何理解?怎样区分古人思想遺产中的封建性糟粕和民主性精华?以及思想发展的继承性和阶級社会中思想体系的阶級性的关系等等。在討論中,大家本着百家爭鳴的精神,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現在,关于这一問題的討論尚未結束。茲将討論中的部分內容綜述如下: 关于古代文化遺产的批判继承方针问题,毛澤东同志早就明确的指出过f: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新民主主义論》,《毛澤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陈独秀民族文化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德刚 《东岳论丛》2003,24(5):121-124
毛泽东和陈独秀关于文化的本质、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都有共同的认识。但是,陈独秀认定民族文化落后而极力主张用西方文化取而代之;毛泽东则认为,我们不仅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主性的精华,继承农民革命和近代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构成民族文化,并以此成为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毛泽东和陈独秀在民族文化上的区别,除了时代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嵇康新论     
毛泽东同志早就要求我们清理古代文化遗产,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同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三国末年,安徽亳县人嵇康因为猛烈地反对封建儒学,为世族地主阶级所杀害,他的思想是多少带有民主性的。鲁迅先生曾经校订他的诗文。可是,号称“反儒”的“四人帮”,却不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早已被实践证明了是科学的、正确的。这个理论,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所继承和发展,并结合中国实际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不可否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致使他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上与他的批判继承的理论发生了相背离的情况,但是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自青年到老年,一直关注、研读韩愈诗文,还在自己的诗文中点化或引用过韩愈的不少诗文,毛泽东对韩愈诗文进行了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和评价,为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将古代文化遗产转化为现代文化财富,树立了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9.
科学地评价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承认其相对的真理性和在特定时代的进步价值,予以批判地继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古为今用"是毛泽东关于文化继承的基本思想。"古为今用"的含义是: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应用于现时生活。换言之: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古为今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遗产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古为今用"问题上,要善于区分"糟粕"与"精华",防止二者的混淆。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文化战线上的战斗业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宝。鲁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我们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榜样。我们学习鲁迅,应该学习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挥,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概括。同时它又继承了中国文化和哲学遗产的精华。长时间以来,大家在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多是把研究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前提,从而探求和体察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这无疑是基本的,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怎样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化和哲学遗产的这个方面,却往往被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应该说,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一)毛泽东同志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毛泽东同志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表现在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及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伟大的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壮丽的河山,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足以产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源泉。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写道:“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  相似文献   

13.
列宁指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既有统治阶级的文化,也有劳动人民的文化,两种文化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着。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深刻地揭示了民族文化遗产的阶级本质。鲁迅在前期,就从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立场出发,极为重视中国古代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这一立场就更为鲜明了。他不但大力提倡批判继承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遗产,而且从唯物史观出发,肯定了文化起源于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文化观是对马克思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从“正确认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毛泽东关于文化方面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 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产生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也必然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正因如此,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特色。但是,究其理论来源,却主要地不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如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基本方略,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精华,又批判地吸收了现代西方各国的治国经验,同时又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隐士是古代知识分子中之隐居不仕者,隐士思想是古代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先秦隐士风最盛,隐士思想就成熟于先秦。秦汉以降的隐士乃是先秦隐士之余绪。研究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的隐士及其思想理论,对于深入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括号中数字,前为期号,后为页码)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论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诚实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学习《又巧小平文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略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实际斗争中的运用 一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九十周年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 —重新学习毛泽东的批判继承的思想弓长显扬谭海英吴秉元(2、52)(3、43)(5、2)杜明(5、6)张文儒(6、2)方治(6、7).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巴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上)读书对认识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  相似文献   

19.
龔自珍是鸦片战争前夕具有开创时代风气并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产生影响的思想家。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示我们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应“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我们应该根据这个精神来评价龔氏思想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我在《龔自珍的政治、经济思想有资本主义倾向嗎?》一文中會針对易梦虹等同志認为龔氏思想、特别是他的社会經济思想已具有遐想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这个論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拙文認为龔氏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表现在他批判了封建政治和封建社会、提出了“更法”的社会改革和  相似文献   

20.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已经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透彻的论述,概括起来就是这几个字:“批判地继承”。我们应该坚定地按照这个方针去做。但是现在仍然有来自两方面的干扰:一方面是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持完全否定态度,只讲批判,不讲继承;一方面是民族保守主义,对传统文化只讲“弘扬”不讲批判。当前,后一种倾向是主要的。例如有人严厉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主张回到儒家文化的传统上来,以之为基础来建设中国当代新文化,甚至有人鼓吹只有“东方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