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越南语中的汉越音与汉语平话方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语中的汉越音并非借自长安音,而是借自平话方言。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汉越音与长安音相差甚远;2.平话曾是广西很有影响的汉语方言;3.在广西的汉语方言中,只有平话方言的历史比较久远。4.平话方言与越南语的分布区域十分接近。5.现代平话方言中,不难找到与汉越音相同或相似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探讨三江六甲人的族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六甲话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六甲人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汉语方言。它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通过六甲话与客家话、闽语、平话、粤语的比较 ,以及结合文化历史来看 ,六甲人属于汉族 ,族源呈现多元化 ,可能来源于长江中下游 ,属官方移民。  相似文献   

3.
平话人是汉族一个古老的族群,平话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方言.对平话人的研究语言学方面的成果较多,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对平话人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将改写汉族在华南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义宁话的音系,分析了义宁话的音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义宁话的归属,认为义宁话从语音特征上看,不宜划入平话融柳片,而应划入桂林片,进而归入桂北平话.  相似文献   

5.
永福县"百姓话"是该县第二大汉方言.它具有桂北平话的语言特征,属于桂北平话.  相似文献   

6.
粤语作为一种方言,在词汇上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许多粤语词语写成书面语时,与一些普通话词语同形但意思却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常使用中易造成较大误解.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普通话与粤语"同词异义"现象的语言材料,具体分析一下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粤语作为一种方言,在词汇上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许多粤语词语写成书面语时,与一些普通话词语同形但意思却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常使用中易造成较大误解。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普通话与粤语"同词异义"现象的语言材料,具体分析一下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列举了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的部分特色词,它们是铛、箸、着、恐、够公/够婆、息、飞鼠、白公/白婆、生鸡、臊甲、马荠、鼻头.这些词或者是古汉语传承词,或者是古越语底层词,或者是方言创新词.在此基础上同其他方言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这些特色词不是方言接触的结果,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这说明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在历史上有过比较密切的联系.它们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差别可能是后来其他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广西平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西平话张均如,梁敏广西壮族自治区通用的汉语方言主要有西南官话、白话、客家话和平话四种。平话主要使用干自治区南、北部地区和湖南省南部与广西毗连的宁远、道县、蓝山和通道等县的部分地区。此外,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县也有使用平话的。广西平话大体...  相似文献   

10.
南宁市郊的林屋村平话人一方面有着和先前形成平话人相似的人文特征,如土著化倾向、相对保守封闭、尚农善耕;另一方面,又有着后来者独有的一些人文特征;其人文特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作用下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以语音学、音韵学、方言学为理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以及综合比较等研究方法,从大量的语料入手,详细阐述了南宁平话韵母系统与普通话、中古音韵母系统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平话人是广西一支重要的汉族民系,大致形成于唐宋时期。长期以来,因其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广西临江镇的平话人常以"名门之后"自居,族群意识较强。1949年以后实行的民族政策,对临江镇平话人的族群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透过对临江镇平话人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田野调查,探讨当地人族群意识变迁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关于"回族汉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回回人先民母语的转变与"小经"文字产生的相互关系问题.回回人的先民在从外来移民转变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即同时操汉语与波斯语的时期,其时代大致在元与明初.目前保存下来的早期回族汉语标本可上推至明初.回回人的"双语时期"约结束于明中期,这时多数回回人已经不懂波斯语,其母语也演变为"回族汉语"."小经"文字的产生当在此后.  相似文献   

14.
百色地处桂西右江上游,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属于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但其城市语言却为粤语,主要原因为近代大量粤商沿着右江进入百色城经商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英文ethnic是希腊语ethnos拉丁化的形容词形式 ,对应中文的直译可理解为“族”或“族的” ,属于人类社会“族类共同体”应用范畴。该词在英文中没有形成名词形式 ,在与group连用后形成了复合名词ethnicgroup形式。在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以后 ,ethnicgroup一词在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流行开来 ,用以分析这些国家基于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等要素基础上的“认同群体”。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ethnicgroup这一术语在世界范围流行开来 ,在引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时 ,中文翻译为“民族”、“民族集团”、“种族”、“族裔群体”和“族群”等 ,其中以“族群”最为通行。但是 ,学界在研究和应用这一术语时 ,缺乏对ethnos及其派生的ethnic和ethnicgroup源流的关注。本文就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早期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的含义演变和应用情况做一梳理 ,并指出了这一术语的流行属于西方国家“族类政治化”裂变的产物及其表现出的“后现代”话语的特点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出发点、立足点与重要途径之一.而"主体民族"的提法仅从非哲学意义上把主体理解为居于主导地位或起主导作用的角色,未从哲学主体的角度去理解和区别国家或地区"主体民族"的合适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的概念,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干群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本文提出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建议及其现实需求、事实依据与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当代台湾的“原住民”与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时远 《民族研究》2003,2(3):27-42
当代台湾少数民族和民族问题 ,是大陆民族学界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台湾少数民族“正名”运动为切入点 ,分析了台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就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诉求及其表现在民族问题话语中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揭露了“台独”势力利用“原住民”问题分裂祖国的图谋 ,认为台湾一些人对所谓“南岛民族”的炒作实质上就是要宣扬服务于“台独”目标的“泛南岛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8.
郭锐 《世界民族》2012,(1):20-28
本研究以中缅佤人为叙事主体。从近现代历史脉络入手,结合笔者田野调查资料,意在观察中缅边界的佤人社会,上溯200多年间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跌宕,包括:断断续续的中英划界中所谓"中华帝国"的立场曾摇醒了佤人国家意识的朦胧认知;18世纪汉人在佤山的开矿活动又加强了佤人同中国内地的经济往来和与清帝国中央的联系;抵抗英缅政府对阿佤山的渗透过程,反而使得佤人中国认同的觉悟显著提升;在二战中与国民政府军一起浴血奋战反击日军曾一度强化了佤人对中华民国的国家认同;20世纪50年代在中南半岛的国共纷争又使佤人的国家认同一度陷于困惑;60年代中缅划界的尘埃落定似乎促成了中缅两边佤人各自再造国家认同的意识。但事实上,处在复杂历史场域中的佤人始终在国家意识和族群认同的问题上纠结不止,国家意识的建构和族群内部的撕裂并存,这是当下世界范围内多民族国家之间跨境少数族裔建构国家意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纵观19世纪以降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与“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系谱论”民族主义观试图将“进化论原则”与“民族观念”相结合,从历史演化的线索中审视某一民族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民族主义研究有其特有的方法论和可能性的历史前提。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虽然依托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但是在民族共同体范围内的“民族自决”、“民族身份认同”却与政治场域中的“公民权利”、“公民身份认同”发生内在性冲突。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侧重于从民族有机体“自然演进”的角度在“时间维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要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性建构”的空间维度化解这一矛盾,但结果证明,两种民族主义观念都无法顺利走出民族主义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