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问世之初,一直以抄写八十回本流传,不少热心的读者终因未窥全豹为憾事。至1791年程伟元、高鹗始以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活字排印公之于世,这在《红楼梦》版本史上是一件带有关键性的大事。至此,方有全本《红楼梦》以其完整的面貌,极其迅速而广泛地流行于广大读者之中。然而,对程、高的工作,历来毁誉不一,看法各异。毁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早在清代裕瑞《枣窗闲笔》即指斥后四十回是“一善俱无,诸恶备具之物”,及至胡适等“新红学家”对后四十回更是深恶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一般指的是经高鹗续改过的一百二十回刻本系统的《红楼梦》。它是近两百年来《红楼梦》的通行本,自1791年问世之后即风行海内,各种有关《红楼梦》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曲艺说唱、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都从它脱胎而出。可以说,《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之所以被王国维推为“悲剧中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感染力,是直接有赖于高鹗续改本之功的。在一百二十回的高鹗续改本行世之前,《红楼梦》的基本定稿只有前八十回,称《石头记》,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人中间传播,然而如俞平伯先生所说,“自从乾隆壬子程伟元刻的高鹗本,一百二十回本行世以后,八十回本便极少流传”(俞平伯著《红楼梦辨》第8页)。八十回本的《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稿,其后面的部分一说被“迷失”,一说本来就没有写成;不管怎么样,我们从前八十回原书的伏线和后人的考证、“探佚”,是可以了解后面几十回的大致情况的。  相似文献   

3.
2008年12月6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版本专题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多功能厅举行。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研究员致大会开幕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为何"只存八十回"?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这是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恶果之一。是乾隆的"文字狱"破坏了《红楼梦》的完整。但"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最终还是曹雪芹本人做出的抉择。不过,曹雪芹不愧是文章高手,即使"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八十回本的《红楼梦》仍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一书问世时恰逢北京乃至全国刻书的“盛世”。程伟元、高鹗二人搜集、整理、印刷120回本《红楼梦》客观上保护了《红楼梦》抄本免遭流散湮没之厄运,他们付出的努力是永远值得记忆的。毫无疑问,北京刻书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红楼梦》120回本的快速出版,同时刊印本的大量普及又促进了北京刻书业的进一步繁荣。刻本出现后,《红楼梦》成了畅销书,如同今人所说“红楼夺目红”。《红楼梦》的大普及引出“红学”的应运而生。据当代红学史家的研究,“红学”肇始于脂评,发展于嘉道。但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红学”一词当出现在同光年间。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高本《红楼梦》行世后,《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一) 《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是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本一百二十卷。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程伟元因为“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红楼梦引言》),出了第二个萃文书屋木活字本。《红楼梦》的印本,因是程伟元所主持的,人称“程本”,为了便于区别,又把辛亥本称为“程甲本”,壬子本称为“程乙本”。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的《红楼梦》坊刻本,都是以程甲本为底本的;关于《红楼梦》的版本,人们也一致相信程伟元《红楼梦序》中的话:第一,“《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第二,此书开始的以抄本流传,“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第三,此书“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祗八十卷,殊非全本”;第四,程伟元数年以来,“竭力搜罗”后四十卷,先是积有廿余卷,又“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  相似文献   

7.
一、前八十回中有关宝钗回目的辨正《红楼梦》一书的前八十回,开始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因而出现了大量不同的抄本。仅乾隆中叶以后出现并带有脂批或其他人批评的《石头记》抄本,流传到现在的不下十一种。乾隆五十六年和五十七年,由程伟元、高鹗分别用活字排印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即程甲本和程乙本。各种版本以及两大系统之间,不仅在正文中有许多不同,而且在回目的取法上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分析有关薛宝钗的回目,必须先从不同版本的回目入手,通过分析比较,梳理出一个比较贴近曹雪芹原意的回目来。  相似文献   

8.
200年前,百二十回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由北京萃文书屋用木活字排印问世。从此,《红楼梦》有了全帙本(全壁本),而后四十回也便成了《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广大读者所认可。平心而论,程高本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了手抄本的八十回《石头记》。可是,自程高本诞生之日起,直至今日,红学界总有人对程高本看不入眼,对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它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似乎亦未作过认真的研究、科学的评价。这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为此,笔者不揣残陋,略述管见,以就正于红学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9.
为判断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将杨本前八十回的原有回目与现存十二个主要的《红楼梦》版本回目进行比对,重点分析了杨本独有的十回回目。分析结果表明,杨本的回目与其他版本相比表现出不完善的现象,这或可说明杨本前八十回目有《红楼梦》早期文本的痕迹,杨本前八十回回目应属于一个产生于程本之前的、早期抄本《红楼梦》中的回目。  相似文献   

10.
一部被贬高论扭曲的《红楼梦》版本白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红楼梦》(以下简称“艺本”)是一部被贬高论扭曲的版本。十多年来,印刷多次,遍及全国,影响极大,至今尚未改版。对此,本人以为有必要进行一番探讨,并期望...  相似文献   

11.
由杨宪益同志和他的夫人戴乃迭合译,并经吴世昌同志审校的英文版《红楼梦》(前八十回),已于1978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同时,该书后四十回的英译本,亦已在去年问世.把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不加删节地译成英语并公开发行,这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也是翻译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风格初探》一文(见《深圳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在今年六月间的哈尔滨国际《红搂梦》研讨会上宣读后,其研究方法与结论获得国内外不少与会学者的好评,并鼓励笔者朝这一方向继续探索。本文即从一些同义词语的表现形态和方言色彩对《红楼梦》语言风格作进一步比较研究,指出后四十回语言较前八十回更富于北京方言色彩即“京腔京味儿”,进而对最近出现的“《红楼梦》续书人为杜芷芳”之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发表在本刊1991年第五期上的《〈红楼梦〉》“两大版本系统”说辨疑》一文的驳难。文中逐条驳斥了该文的各项证据,也指出了该文在提供证据方面的一些不严肃的做法,同时就《红楼梦》脂评本是否真实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证,以证明脂评绝非刘铨福伪托,在《红楼梦》研究中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妙玉、惜春形象和曹雪芹的“色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从某一意义上说是以六对矛盾对立的形象出现的(笔者将陆续撰文予以论述)。惜春的对立面形象不是她的三位姐姐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妙玉。作者塑造了这两个女性,表达了他在“色空”观念上的哲学沉思。“色”、“空”本来都是佛学术语,但在《红楼梦》中,经过作家的创造性改造,变成了哲学、美学范畴。用戚序本第一回回末总评的话说,即“色空(曹氏的)空色(佛学的)两无干。”  相似文献   

15.
《石头记》是《红楼梦》的旧名。本文标题之所以沿用逐渐被人忘却的旧名,是因为二者确有区别。该书首次以《红楼梦》之名付梓印行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程高本,而截止目前所发现的早期抄本,统统止于八十回之前。本文论述的,就是关于这个八十回本的《石头记》的成书过程。 在前辈专家们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结论提出一些质疑,间或谈一点个人看法。有不当  相似文献   

16.
林浩基在所著的《齐白石》一书中曾引了传主的三首诗 ,其中一首是 : 乌沙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 将汝忽然来打破 ,通身何处是心肝。书中说明 ,这“是十年前他所作的那幅不倒翁图上的三首题款”。 (见林浩基著《齐白石》 中国青年出版社 1 987年 9月北京第 1版  1 996年 2月北京第 4次印刷第 353页 )翻阅《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一书 ,正好有齐白石的《不倒翁》图 ,并有题款 ,一核对 ,诗的最后一句为 :“通身何处有心肝”。是“是” ,还是“有” ?我个人认为用“有”更好些。理由如下 :其一 ,与画的题款一致。其二 ,“心肝”毕竟只…  相似文献   

17.
对《谜底“虽善无征”释》一文的质疑祝诚,江慰庐《红楼梦》第五十回:李纨秉母之意,编了两个“四书”谜语,其中之一是“观音未有世家传”。后来被林黛玉猜着了,谜底是“虽善无征(徵)”。这一谜底原出自《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注家注“征,是征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红楼梦》起码有三最。 第一是评价最高。《红楼梦》不仅在古代长篇小说中,古代所有小说中,甚至所有古代文学中评价都是最高的。1982年3月北京第一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前言中说: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 术技巧上都具有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而毫无逊色。 第二是影响最大。《红楼梦》从诞生至今200多年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在《红楼梦》诞生的年代,小说最受歧视,写小说是一种耻辱。《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同时代人,还略早一点。程晋芳《怀人诗》(作于1748—1750年)中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就是说连最理解吴敬梓的朋友都为他写小说感到莫大的遗憾。在这样的世风之下,《红楼梦》一出现却能使人们刮目相看,且风靡了人寰,如果没有极大的魅力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当时京都流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论述《红楼梦》的书里,大都有这样的论断:《红楼梦》“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 (《辞海·文学分册》)”,《红楼梦》“对于叛逆的贵族青年和勇于反抗的奴隶深情地予以赞美”(华东师大《大学语文》。八三年版),《红楼梦》“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上述“叛逆的贵族青年”指的就是贾宝玉,里面的“歌颂”,“赞美”主要指《红楼梦》作者对贾宝玉的歌颂、赞美,但其中多少包含着今人对贾宝玉所持的态度。这种观点是否符合《红楼梦》一书的实际?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话;“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皆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课本上对其中的“客何为者”未予加注。查王伯祥先生选注的《史记选》,其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你是干什么来的。”(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史记选》第44页)又,《古代散文选》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这个)客是作什么的。”(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古代散文选》上册第186页)从这两个权威性选本的注解中不难看出:一个是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