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博等社会媒体的新兴与普及,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控制力以及话语权。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要求特别凸显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社会规范、共识凝聚功能的实现,要从大众心理、舆情现实出发实现意识形态创新的科学性、现实性、大众化、通俗化,要坚持"三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宣传机制创新,要完善预警监控制度和网络法律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都有符合自身社会本质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亦应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判断标准的阐述,对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夯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以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导,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乡村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和价值归依.为此,必须以理论创新来强化整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威,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人为本塑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在乡村社会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重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威.并同时要打造重塑乡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影响使得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各种挑战,主要有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质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考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等。有鉴于此,惟有始终坚守大众立场,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正确推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深刻转型以及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都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诸多方面的挑战,它要求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资源的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民众的利益诉求,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坚持与时俱进,扩大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坚持柔性的资源开发方式,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最先尝试,其包含许多的价值观考量。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鼎盛阶段、陷入僵化与困境的阶段和解构与溃败阶段。其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并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以文化形式出现;而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产生的土壤,反映了意识形态制约下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正在由人们的世界观或思想概念向大众日常生活经验本身转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要以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又要对日常生活世界进行引导和提升.在当代中国,就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须实现其内容形式的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媒体化、宣传普及的商品化、影响范围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为更深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的目的进行研究,这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方式的优化和路径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表现为知识普及目的、大众思想启蒙目的、彰显时代性目的、实现民族文化转型目的等;其缘由主要在于提升大众马克思主义知识水平、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促进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改革开放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选择性、包容性、竞争性等开放性优质,并基于这一视角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双向互动: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放性优质满足了人民大众对理论的功用需求和文化心理的多样化需求,适应了大众的接受偏好,促进了大众的接受选择,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眼现实问题的解决,也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微博已经从满足人们简单的社交需求逐渐演变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它以快捷、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普通大众,深深地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刺激着文化话语体系的变革与发展。积极主动地探索微博时代文化话语权的旁落原因,深刻剖析这一现实的后果与危害,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重拾文化话语权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中的“核心”与“大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是在社会群体利益不断分化,价值需求多元化,甚至庸俗化的现实背景之下展开的。当人们已厌倦、摈弃了以往的权威主义、形式主义、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强行灌输或脱离人民群众的抽象教育之后,真正地面向大众、立足大众、依靠大众,根治社会腐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具有法治和民主意识的公民社会发展相结合才可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主流意识形态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随着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不断扩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对此,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渠道,使之更加契合民众的需求,应着重从四个向度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即主体向度、客体向度、载体向度、环体向度.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作用,使得当前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有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广泛性;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的合理性;质疑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正确性;诘难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的妥当性;考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的恰当性。有鉴于此,唯有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正确推进大众化,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红色地铁”将红色文化融入地铁空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红色地铁”通过嵌入式“看见”、直陈式“劝服”以及流动式“捕捉”使主流意识形态进入公众日常生活,即通过空间嵌入将主流意识形态置于公众视觉审视的中心,通过空间修辞增强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通过空间延伸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然而地铁空间中消费主义的渗入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以传播消费主义为中心的商业广告与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红色地铁”之间形成空间竞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断通过空间渗透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空间争夺。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应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生活空间转向,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占据日常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表明:利益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意识形态能动反映并反作用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益格局、利益观念、利益需要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利益变迁推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变化,而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最终聚集为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利益变迁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应重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基于利益的思想理论建设、宣传影响建设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延安文艺,根据特殊时期的社会语境和历史任务,以"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为中介,让文艺承担起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话语的职责,并在这一核心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主流意识形态文艺、民间文艺和从"五四"继承而来的知识分子文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民族整合。从延安文艺的经验来看,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也应该秉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立足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社会语境,妥善处理好主流文艺、大众文艺和精英文艺之间的关系,在三者的良性互动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的延安文艺,根据特殊时期的社会语境和历史任务,以“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为中介,让文艺承担起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职责,并在这一核心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主流意识形态文艺、民间文艺和从“五四”继承而来的知识分子启蒙文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民族整合。从延安文艺的经验来看,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也应该秉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立足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社会语境,妥善处理好主流文艺、大众文艺和精英文艺之间的关系,在三者的良性互动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导向下形成的,以社会公共领域为载体的,为社会大多数民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建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改变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缺位”的现状,进而发挥其价值整合、协调作用;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理性的价值环境和平等的公共平台.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于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阶层基于特定经济社会基础的对利益关系的反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承担着掩盖阶级社会真实关系的职能,因此是“虚幻的”.意识形态走出“幻境”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科学透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差异性社会,差异性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矛盾产生的根源.差异性社会意识形态矛盾表现为:西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矛盾,社会意识多样化和多元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指导地位的挑战,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多样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与抵制.解决差异性社会意识形态矛盾的路径一是要做好各阶层间的利益协调工作,缩短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差距;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