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经济差异的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16市和59县(市)两个区域层次上对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差异的收敛性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以人均GDP还是以人均收入作为考察指标,长三角地区在长期内都不存在σ—收敛;以人均GDP增长来考察长三角地区的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表明,16市在长期和某些阶段表现出强弱不同的绝对β—收敛,而59县(市)不存在绝对β—收敛;苏中南28县(市)内部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而浙东北31县(市)表现出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2.
肖红叶  王健 《统计研究》2006,23(7):3-10
长江经济带一般指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起上海市,西至四川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七省二市。长江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与沿海和其他经济区域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经济带。位于长江经济带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高度工业化地区。2005年,长三角地区实现GDP3385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8%,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核心区。深入认识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七省二市区域竞争力的基本状态,对于实施长江…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归纳分析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因子,以此为依据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以往选取评价指标在理论依据方面的不足.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广东省21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多数人均GDP排名靠前的珠三角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却排在倒数,而部分人均GDP排名倒数的山区城市,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却位居前列,表明广东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牺牲了环境、资源的因素;动态的数据则反映了广东低碳经济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人口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人口内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珠三角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活力强,协调度高,东翼、西翼和山区发展弱,协调度低,并且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的发展都有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趋势。因而,统筹四大区域的人口合理再布局及产业合理转移,是促进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陈梦根  张帅 《统计研究》2020,37(6):40-54
本文以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为参照,分别从地级和县级行政区层面研究了1992-2016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受地级和县级人均GDP数据可得性和准确性的限制,首先利用省级人均GDP与灯光亮度关系估算地级和县级的经济产出水平。基于地级和县级经济产出水平,测算了地区经济差异指数、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证实了各省份、全国及四大地区均呈现库兹涅茨倒“U”曲线。对泰尔指数进行四大地区分解,发现了四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是我国地区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根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研究再次证实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还发现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与地区经济不平衡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教育水平的提升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分别扩大和缩小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但资源禀赋、对外开放度和政府消费与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京津两市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里既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及科技实力突出,对外开放程度高,有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融合,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将这一地区发展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地区之一,显得至关重要。此稿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的启示,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机遇和发展思路,将给读者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与长三角品牌建设现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两地GDP约占全国GDP的 2 8%。 2 0 0 0~ 2 0 0 2年 ,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的GDP增长速度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 ) ,均高于全国 7 8%的平均水平。两地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5 2 3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 2 % ,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 1 /1 0 ,却创造了全国近 3 0 %的国内生产总值① 。两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品牌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流企业卖产品 ,二流企业卖技术 ,一流企业卖品牌…  相似文献   

8.
杜伟 《四川省情》2003,(1):15-17
预测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03年,我国各地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唐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由于区位的优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软环境方面的优势,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加速的趋势下,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地区特色经济增长点将初步显现,东部沿海诸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15.0软件,选取13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发现珠三角的综合创新能力优于长三角,但其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不如长三角,二者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0.
姚红卫 《四川省情》2007,(9):54-55,42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再加上历史基础和国家政策的倾斜等方面原因造成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按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进行区域划分,使所划分的经济区域既有相近的经济发展态势又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结合,这对国家和各地区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设计为基础,对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实施效果研究。以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人均GDP为研究变量,融合不同测度方法的互补优势,构建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EIDI)、Theil-L指数和Zenga指数分别测算了2004—2019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发现三大地区和全国的经济不平衡呈现先减少后扩大的演变态势,证实了2004—2016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的研究结论。对Theil-L指数进行分解,发现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引起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总不平衡的贡献度最大,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次之。进一步研究发现,减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是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最优路径,且不平衡程度平均可减少8.24%;缩小区域内差异是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潜在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四川统计》2014,(9):5-5
IPO申报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今年中国大陆IP0重启,考察申报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的地理分布情;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统计测算表明,长三角(苏浙沪)和珠三角(广东)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正在日益强化。在已上市公司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占比分别为27.41%、14.89%;在申报IPO的企业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占比分别提高至33.72%、19.3%。  相似文献   

13.
以产业发展质量测度为切入点,在提出等权重综合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测度区域产业发展质量不平衡的"空间几何法",从省际和区域整体两个视角对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差异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发展质量不平衡的测度指标体系,探讨了产业发展质量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质量差异变动的协同性明显优于长三角地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高互联网普及程度及交通便利度均可显著降低产业发展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人均GDP面板数据,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和其来源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和地区间不平衡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σ收敛以及考虑空间效应的绝对β收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趋于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不平衡,中部地区不平衡性不断扩大,西部地区不平衡性不断缩小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赶超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源中区域间不平衡的贡献最大,其中,东西部以及东中部地区间不平衡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σ收敛,2018年以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σ收敛趋势,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中部地区呈σ发散;全国及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β收敛均显著,中部地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凸现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增长极和以城市增长极为中心的三大区域增长极,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这一过程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正逐步向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核心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和不断寻求发展的意识也决定了我国应采用这一理论来继续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而形成了长三角新的区域优势,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的共识.那么作为区域合作的主体力量--企业,究竟以怎样的姿态融入长三角?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到底如何?对于企业来说长三角整合还存在着哪些障碍?我们于2004年四季度选择了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7个市的450家年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这些长三角地区企业在生产经营、人才交流、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协作关联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泰尔系数与GIS-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明显,但呈现减弱趋势,各城市间差异大于城市群际之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州城市群,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中游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度不强;西部成渝城市群地区、滇中、滇南城市群区缺乏高水平地区,低低水平集聚关系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组织特征呈现多核心与单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安徽省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GDP等周民经济发展指标持续提高,整体经济实力也明显改善。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等种种客观差异,全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因此,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而且也是安徽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开发开放和环杭州湾经济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地区跨江、浙、沪两省一市,传统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沿江8市即苏南(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南通、镇江、常州、泰州)、浙江环杭州湾6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上海全市,共15个城市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区域。2003年长三角区域论坛会上,浙江台州市被长三角接纳为又一新成员,这一举措说明长三角概念已从传统的地理和计划概念向市场和经济概念突破。因此考虑到行政区域的相对稳定性,也为分析研究方便,除特别说明的,本文所指的长三角范围不仅包括长三角传统地理意义上的15个城市,也包括苏北和浙西南,涵盖江苏、浙江…  相似文献   

20.
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决定着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文章采用DEA的传统CCR模型与交叉效率模型对我国三大城市群2013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三大城市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区域分布状态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但城市群内部差异明显,表现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从资源配置交叉效率看,城市间友好型联动效应均大于对抗型联动效应;“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联动效应明显好于外部联动效应,“长三角”城市群内外部联动效应差别不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外部联动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