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涛 《统计与决策》2017,(15):76-79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通用模型的理论缺陷,拟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拓展与优化:在划分流量资本与存量资本基础上,建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再置入废弃物吸纳因子,对生态足迹模型做出二次拓展与优化,并以个案分析对模型做出了适用性检验,证明了拓展模型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从理论适用维度看,置入废弃物吸纳的生态足迹模型提出了一系列的足迹概念,为生态安全评估建构了一个大型的“足迹家族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金滟  胡赓 《统计与决策》2012,(21):122-126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测度与分析。在时间维度上选取了1999、2004及2009年三个年份进行纵向比较,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省作为横向参照,通过两个维度较全面地评估中部六省的生态足迹及将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演化关系分析是度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中部六省1989—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深入分析并比较了中部六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生态足迹较高,1989—2011年中部六省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并且生态赤字的数值不断增大;中部六省的生态环境利用效率较低,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部六省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省份的生态足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差异较大,并且对于不同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不同省份的利用效率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足迹的角度,根据1978~2008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结果发现:我国资源环境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倒"U"型,处于拐点时人均GDP为19672.6元,表明我国整体上已于2008年跨过拐点,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期。并通过动态面板的广义矩估计,详细分析了各类型生态足迹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测试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态势系统稳定性,(以宝鸡市为例)揭示其各分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度的差异性,以进一步研究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发展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无锡市2000~2007年生态足迹及其生态承载力的分析,对无锡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论文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无锡市2008~2012年的生态赤字进行了预测,通过无锡市生态足迹的变化分析,为无锡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稻-鱼”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有积极的效果。从中国南方稻区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使稻谷和水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下降、生态容量扩大,从而生态盈余相应得到增加。这表明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因而缓解了中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稀缺的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迅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产生了很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建立科学、合理的房地产开发评价模型是房地产开发研究中急待解决的课题.文章以房地产开发评价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房地产开发评价的生态足迹模型,以黑龙江省房地产开发为例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行,研究为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来描述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动态关联性。冲击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响应作用,一方面经济增长是生态足迹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生态足迹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是一种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测度方法.生态足迹的严格定义为:“任何己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某位个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通过估算为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和吸纳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大小,来衡量区域对资源消费和需求的状况.生态足迹值越大,则说明区域内的环境资源状况越恶劣.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增速与结构优化提出了新要求,也为缓解能源压力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1991年至2013年中国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结合“新常态”经济特征,预测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变化轨迹并对代际间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进行责任划分。结果显示在放缓经济增速和约束能源下,中国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存在增速降低甚至总额下行的可能,在2032年左右能够达到峰值,与中国承诺二氧化碳峰值的时间接近。靠前代际负更多责任的分配方式更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不仅可以减轻后代人的补偿压力,同时也可以兼顾到当代人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研究——生态足迹分析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近几年相关的统计数据,计算和分析了北京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反映出北京地区的生产、生活强度严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其成因,并且指出这主要是北京市特殊的城市功能所至。  相似文献   

13.
一、草原生态补偿的撅念   生态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对其概念的定义尚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将其归纳为草原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草原资源过程中,对草原资源的所有权人或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与鼓励草原地区更多承担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责任,而不是过高经济发展的责任.其定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受益者付费",即由政府或具体受益者对实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进行必要的补偿;二是"破坏者付费",指消耗草原资源或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开发及经营者为恢复草原生态环境而支付的补偿.……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模型,以主成分分析法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17项指标在总体水平和子系统生态水平中的权重系数,对西安市长安区近10年来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动态评价分析,并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时间序列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5年长安区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呈现逐渐恶化趋势,目前已经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相关性分析显示,造成土地资源压力加大的主要因子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占地区比例、城镇化水平、人均水资源量、每公顷耕地化肥负荷等。通过时间序列预测,在2005年后5年内该区域状态值与响应值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土地资源所受压力继续加大,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政府必须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保障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变化的测量指标,选取30个省(市)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了三大区域和八大区域划分下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生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是高水平均衡,中部地区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过渡的趋势,西北地区是一种短暂的低水平的耦合过程.将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类、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处于临界演化类的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09—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两阶段SuperNSBM模型、MLD指数模型和PECM模型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与比较。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总体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偏低,生产发展阶段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低于服务发展阶段,MLD指数呈“N”型变化且变动差距缩小;京津冀城市群对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缩小的贡献率最大,但产业结构优化效果不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中等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居多,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显著促进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差距最明显,技术进步抑制了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和Wackernagel等1962年提出,由Wackernagel在1996年进一步完善,并在全球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迅速成为世界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该理论1999年被引入我国。学者们将其用于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的研究,推动了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承载能力的弱化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文章从环境纳污能力、资源供给能力以及人类支持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我国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状态空间法对2003~2009年中国及各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生态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人类支持能力发展较快,环境纳污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发展缓慢,其中资源供给能力低于全国生态承载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态安全作为中国粮食和生态"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PSR模型建立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泰尔指数对1998—2018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研究表明:1998—2018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呈显著上升态势,由较不安全等级向较安全等级转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分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均衡,呈"南低北高"的空间格局;影响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农膜施用强度、城镇化水平和复种指数,2018年障碍度分别为12.1%、8.2%、13.4%、17.9%、14.4%;从长远看,生态压力准则层对农业生态安全的阻碍作用持续增强,生态状态准则层和生态响应准则层对农业生态安全的阻碍作用持续减弱。在未来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构建施肥、施药、施膜安全体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占用测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旭光 《统计研究》2003,20(2):44-4
一、引言生态占用这个词最先是由著名生态学家WilliamERees教授 (加拿大 )和他的学生MathisWackernagel于 1992年提出的 ,后来MathisWackernagel等人于 1996年完善了生态占用的方法和模型。该方法由于直观易算 ,很快得到了有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认可 ,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测度中一个重要的测度方法。相比较而言 ,我国对生态占用的研究尚处于引进和适应阶段 ,有人把它译作生态维持面积 ,也有人把它译作生态支撑点 ,更多的人把它直译为生态脚印或生态足迹。这几种译法中 ,前两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