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柯布西耶在《东方游记》对建筑的敏锐感觉勾勒了富于异国风情的建筑、风光和文化景观,并且拓展了有关东方世界的文化思索。建筑意象是柯布西耶游记再现东方城市空间与历史的手段,而东方音乐和绘画则在艺术的层面再现了异国城市的历史深度。在此两者基础上,柯布西耶完成了一次跨文化的感知旅行和意识形态旅行。  相似文献   

2.
<伏园游记>内收<南行杂记><从北京到北京--两星期旅行中的小杂感><长安道上><朝山记琐>四篇文章.孙伏园写作时,并不一定是定位成游记后再写作的,故我们评论<伏园游记>不囿于"游记",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散文来评析.<伏园游记>独特的魅力一是朴实平缓、庄谐交织的叙述中透着温情隽永,二是由庸常凡俗的生活细节上升为揭示社会人生的本真思考,三是随意自由、不拘一格的智慧写作显示着别开生面的清新典雅.<伏园游记>体现着孙伏园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由一时的游戏笔墨到晚清小说中的艺术佳构,刘鹗的《老残游记》呈现出富有戏剧特色的创作主体自觉,章回小说长短不拘的文学样式为其选择游记体裁获得了张弛有度的艺术自由。他对游记模式的创造性吸纳和自评话语的文体意识挖掘,折射出其曲尽世态的艺术匠心。老残的眼中之景,是流动的社会写真,游记模式将人物刻画和景物描绘有机结合,张扬作者的创作自由。《老残游记》是作者的心理之旅,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游记,它落脚在对社会人生的启迪和传道。这种刻镂物情的艺术探讨伴随着老残的社会之游,实现了作者漫游山水和传道启悟的双重创获。  相似文献   

4.
身体是理解余秀华创作的重要密钥。先天的残疾使余秀华之于身体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与感知,强烈的身体意识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之中,承载着作家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权力规训下的身体痛感体验、女性视角下的独特身体体验、情欲炙烤下的身体书写、自然体悟中的生命启示是解读余秀华身体诗学的四重空间。独特的个体身体感知成为余秀华创作的源泉和中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其又使诗人困守于有限的个体身体体验内,限制了诗人创作对灵魂与世界的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的背包已装满晴朗,出发去山顶晒月光,旅行的列车就快要过站,你能不能快一点点赶上……又到旅行季,本期推荐的书单,自然和旅行有关。除了常见的攻略指南、个人随笔,游记其实还有很多模样,就像旅行也有多种方式……《机场里的小旅行》[英]阿兰·德波顿著陈信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几年前的一个夏天,阿兰·德波顿获  相似文献   

6.
救亡图存近代语境下,晚清知识女性开始涉足诸如游记、政论等原为男性把持的文学类别。《妇女时报》倡导女性"游历",并为女性游记提供言说平台,这在中国女报史上实为首次。细读这些女性游记文本,可见其蕴含的生活史和思想史双重价值:就旅行方式而言,知识女性已由传统社会随夫随父宦游转变为以求学、求职、休闲度假等为目的的"独自"旅行;更为重要的,旅行书写是在媒介叙事的公共属性之外,开创了一个具有私人色彩的言说空间,而知识女性在旅行叙事中所刻意彰显的民族国家意识、现代知识、文明、卫生的自我身份,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近代政治文化对女性日常生活及私人叙事的深度嵌入。  相似文献   

7.
森林历来是无数散文名家在山水游记中重点描写的景观。在描写森林的过程中,作家不仅要细致地再现森林的外在美,创造寄寓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更要努力进入意境层次,即在具体的可感知的森林物象中感知宇宙,感悟历史和人生,把形而下的东西呈现为形而上的东西。在山水游记中,将写实美、诗情美、画面美、哲理美和语言美等融为一体是创造森林意境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井上靖曾四次访问新疆,并创作了大量新疆游记。井上靖在新疆的旅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他最为关注的是其"西域小说"发生的舞台,其次是新疆的文明古迹,再次是新疆的风土人情。他的新疆游记也围绕着其"西域创作"和西域兴趣而展开,因此带有较强的报告性和学术性。井上靖的新疆旅行激发了他又一次"西域创作"的热情,并对于他的西域观、历史观的完善有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戴小华的游记散文突破了既有的创作模式,明确地表现了"双声话语"特征:中国人话语与外国人话语,其中包括在审视视角上的中国人与外国人特征,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中国话语的习惯与外国话语结构的交融.在她的双声话语中,中国话语远胜于外国话语.她寻找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诉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散文发展到明朝末年,已进入衰微时期,可是此时的游记小品文却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独行文坛,另辟天地。本文主要分析了晚明游记小品文兴盛的原因,从内容、体制、语言等三方面探讨了晚明游记小品文的特点,并就其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游记创作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它特定的主流话语,十七年诗歌的主流话语便是诗人在创作中对自我的否定与清算,把自己的创作完全融入到政治的认同中。在这种认同中是作为诗的抒情主体个人性的消失,诗歌优美情致的消失。即诗人在对主流话语的认同中是以牺牲诗美作为代价的。诗人的艺术感受力在主导意识形态的浸淫之下不断萎缩,诗的创作不再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个体的独特创造,个人话语空间被标准化的政治语言所替代。在这种替代中,诗人期望成为称职的国家话语的承担者。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十年间,汪曾祺写下数十篇游记,充满着独特的山水情致。他徜徉在山水间总关注其人文内涵,常具有独特的幽默感。其游记具有诗的构思,常以诗句描绘山水景色,使游记充满诗意。他常以画意构图、将画境入文,使其游记常具有画趣。汪曾祺的游记自然、随意、清丽、淡雅,在当代游记创作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入新的标志性地理名片,天山在近现代以来的新疆游记中是一个绕不过的形象。从清末至民国前期,在天山与内地名山的类比联想中,寄寓了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和组成部分的地理象征与风景话语。民国中后期,更多民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将新疆称为中国"前门"、将天山视为中亚枢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更新了时人对于新疆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文人以"天山"为题名的诗集作品承接了这一文化传统,并从物产资源和劳动实践等角度进一步强化了"天山"在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中的风景话语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论宋代游记多样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宋一代,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多样发展的重要阶段。苏轼代表的心态型游记,陆游代表的文化型游记。以及众多的再现型游记,共同汇涌成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游记文体的这种多样化绝非偶然,纷纭繁复的表象之下深潜着历史的必然。 一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山水游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创作打开了新的领域,作品中充满了他对"不遇之景"的热爱和对自己仕途上不幸遭遇的感受,张扬着决不气馁、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这些特点和柳宗元的思想取向密切相关。身为思想家的他以儒家思想作为理想的标准,又吸收百家思想革新儒学,在借助佛道的虚静避世排遣心中的苦闷后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和强大的力量投入到对现实的关注中。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本质使得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具有了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诗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一次精神探索,也是诗人自己生命的一次艰难旅行.从对"死亡"、"承担"、"蜕变"、"沟通"等四个具有循环过程意味的关键词的思考出发,在人的寂寞与旷远的独特生命体验中,诗人完成了其对个体生命存在及其意义的认识,为中国新诗创造了丰富而深刻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身体研究在元理论层面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即建构主义和反建构主义,分别侧重于身体的象征意涵和感知意涵,即作为隐喻的身体和作为现象的身体。这种辩证认识论有助于审视传播研究如何进入和架构身体议题。一方面,传播学者将注意力投射在身体的主体性焦虑上,从媒介进化史和文化展演的角度出发,发掘了身体在场的技术语境和象征价值,这是对建构主义的反思;另一方面,在日益沉浸化和交互化的传播环境中,身体又被塑造为赛博格的新隐喻和超越话语的新物质实践,这分别是建构主义的延续和反建构主义感知的物质化转向。未来,传播学视域中的身体研究需要高度重视认识论问题,从学术现象讨论转向学术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文化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文化融合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世界旅游大潮中,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势不可当的。徐霞客旅游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以文化为内涵,他在其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较好地与当地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徐霞客游记》中体现的文化融合符合了当今这一潮流。今天如何在徐霞客旅游文化视角下看待出境旅游中外文化的冲突、交流和融合对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云南游记与民俗──兼论边疆游记对山水文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云南游记与民俗──兼论边疆游记对山水文学的贡献陈友康明清时期本土作者和外地作者所写云南山水游记十分可观。这些游记散见于有关文集和方志。因为方志的重点收录,留存至今的游记作品的数量远比其他形式的散文作品为多。从内容上看,由于它反映了一些独特的民俗、...  相似文献   

20.
从“民国机制”的角度考察现代游记的“社会相”,主要立足于民国历史场域与文学风貌的恰切同构:“社会相”的生成与民国时期旅行之风的兴盛、“风景”的社会化、近代交通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宪政理想与现实时局的矛盾,触发现代游记的社会关怀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批判倾向;而民国疆域的破碎性,则使现代游记的“社会相”涵容着不同的空间体验和价值取向;此外,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所营造的“车厢社会”,成为了游记作者管窥现实社会的“西洋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