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汉兴 《学术探索》2014,(9):103-108
刘熙载是晚晴一位涉猎很广的美学家,其书法理论收在《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之中。刘熙载的美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书法美学思想也不例外。刘熙载将儒家的"中和""狂狷""乡愿"引入其书法美学思想,使得其理论极富文化底蕴。细细品味《书概》、《游艺约言》,能够使读者深入到文化的层面去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评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王鍾陵虽然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书法写作实践和书法鉴赏传统以及丰富的书法理论资料,但是在一个新时代中建构书法美学体系,并不是对这些资料加以归类和简单的分析便可以做到的。我们所处的当前这个社会一文化的转型时代,要求也提供了研究者们以...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庾肩吾的《书品》与孙过庭的《书谱》主题思想以及在书法品评史上的地位分析与比较,力图发掘并揭示出书法品评审美视角的变化及其规律。庾肩吾的《书品》,标志着书法品评审美视觉定位的真正形成;孙过庭的《书谱》,建立了以大胆的抒情哲理与严格的艺术语言规则相统一的书法美学体系。如果说庾肩吾的《书品》是书法品评在审美视角方面的首次定位的话,孙过庭的《书谱》则是对书法品评在审美视角方面的重大提高和发展。庾肩吾的《书品》与孙过庭的《书谱》在书法品评的理论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建 《殷都学刊》2001,(2):106-109
艺术风格与艺术思想研究是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途径.赵之谦书法美学思想形成于他的哲学思想,外化为其独具风格的创作.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主体为拙朴浑厚、古茂清新;儒道互补,佛理深渗.  相似文献   

5.
在艺术之园,有一璀灿夺目的花朵——书法艺术。这是生长在中国肥土沃地上的独特的奇葩。然而如何深刻地认识这一艺术的美学价值,或者说,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书法艺术,这是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们孜孜探求而未穷尽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同志的《书法美学引论》(1987年6月宝文堂书店出版)对这一  相似文献   

6.
综观中国书法美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后现代历程,在还没消化现代性美学思潮的同时,许多学人还在为书法这门古典的美学有无现代性等问题纠缠不清的时刻,又匆匆催产出后现代的果实。在跨越新千年之后,书法美学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均呈现急剧隐遁的迹象。显然,中国书法美学的复杂性远远超越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对书法美学在现代性应激下作出的反应作细致的梳理,有助于探究其更为复杂的内核。  相似文献   

7.
我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发表的关于庄存与的论文中,对《春秋正辞》的思想特色与历史意义作出了说明,对其书法方面却没有论及。而书法历来是《春秋》学尤其是《公羊》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说《春秋正辞》从内容上具有不重微言,只讲大义的特点,与《公羊》学存在差别,那么,就讲求书法而言,则与《公羊》学如出一辙。从书、不书、当书而不书、不当书而书、常所书、偶所书等所谓《春秋》书法中,以推见圣人之义,是《公羊》学阐释《春秋》的特色,也是其与《左传》、《谷梁传》的区别。庄存与不仅在《春秋举例》与《春秋要指》中论列了这些书…  相似文献   

8.
李巍 《人文杂志》2004,(3):127-130
《书谱》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通变思维 ,从书法创作的准备、构思、表现及启发诸阶段 ,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书法创作中所体现的艺术规律的普遍性和特异性 ,尤其是对启发阶段灵感产生原因和特点的深层探讨 ,奠定了中国古代书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而且也是著名的大书法家。他长期研读碑板,并师法《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云峰山》等秦汉书法,形成雄奇飘逸,苍劲浑朴的书风,被人称为“康体”。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变革的九十年代,古典美学研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当代美学研究的沟通将是深化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古典美学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古代美学的理论材料,而要面对更丰富更活泼的美学发展现象,尤其是一些以物质形态存在并保留至今的古典美学材料,如建筑、雕塑、工艺品、服饰、家具等等,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创造经验。总结这些丰富而活泼的审美创造经验,会使我们感到古典美学理论的生命力,同时又感到它给当代美学的现实发展提供了理论材料和遗产的借鉴。我读过台湾美学家蒋黝先生《美的沉思》一书,就深深为该书丰富而生动的美学材料所吸引,同时又感到它  相似文献   

11.
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意境”的构成而言,邓以蛰认为有“形”、“意”两个基本因素;其次,结合书法意境的基本构成,邓以蛰就书法意境美的生成问题,紧紧抓住书法形象抽象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发。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是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文化史上,欧阳修是一位儒学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及文坛领袖。他虽然不以书法创作著称,但对书法也多有论述。他的书法理论著作有《集古录跋尾》十卷、《试笔》、《笔说》、《砚谱》、《试笔诗》、《学书诗》等。其中,《集古录》是一部金石资料汇编,所收碑刻,...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序言中首标“三境”之说.联系金氏的《西厢》评、唐诗评、古文评,可以看出,“三境”说的观点贯穿于金氏一生的文学批评之中,成为富有美学意义的基本指导思想.剖析“三境”说,有助于我们认识金圣叹美学思想“杂糅三教,一以贯之”的特点.一 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中,以庄周、屈平、司马迁、杜甫、施耐庵、董解元(后又改为王实甫)为文学史上的“六才子”,并概括其创作特色道:此其人,……心之所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办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学这一学术门类的讨论,本文不拘泥于正统西洋美学之历史性根源与学科性格的探究,亦即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术规范或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活动,而是从人性之普遍特质上反省,吾人面对感性对象,在主观上共有的官能活动与感性反应.本文尝试以传统儒家文献,包含《论语》、《孟子》、《荀子》、《礼记》以及《孔子家语》为依据,考察其中与美感活动有关之感性作用、美感对象以及美感境界.  相似文献   

15.
1964年《单向度的人》一书的发表,立即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并为马尔库塞带来了巨大的声望,成为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他系统地阐明、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真实境遇,控诉了“技术社会”对人的压抑,发挥了他早期哲学的泛美学思想,以美学救世主义作为他的理论总结。本文旨在对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及其美学救世主义作一点批判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郭振华所著的《艺术家族与微观美学》一书,已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于1993年10月出版发行。《艺术家族与微观美学》一书共27万字,游弋于文学、美学、音乐、影视、建筑、舞蹈、书法七个领域,探(臣责)钩深,所证乃为规律性的揭示,一点一滴皆以心理科学为依据。它使美  相似文献   

17.
尹旭 (1 942 .4.1 2出生 ) ,美学家 ,书法家。号天白 (亦作笔名 ) ,山东省邹平县人。宁夏著名美学家、书法家。 1 96 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现为宁夏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专业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宁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并为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宁夏作家协会会员。早年从事诗歌创作 ,而后转向美学理论及文艺理论研究 ,自 1 980的以来主要研究书法美学问题。现已出版《书法美》、《中国书法美学简史》、《书法线条的发现》及《天一堂随笔》等书。发表哲学、美学、书法学、文学等论文及…  相似文献   

18.
《书谱》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艺美学崇尚变易的思想精髓,在论述书法艺术创作时,强调书法创作技巧表现与审美天趣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原则,主张书法创作应注重各种审美元素的调和,重视情感注入和情感表达,并提出了"五乖五合"论、"三时"说和"老境"说以及"察拟"之道和"精熟"之道等一系列融入了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多采而又精辟深刻的美学思想命题,从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书法创作审美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道家美学思想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热门而艰深的课题。作为既通晓西方美学思想 ,又透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大家 ,王向峰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思想研究。新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老庄美学新论》一书为他所主撰和主编。作者以广博深厚的知识为底蕴 ,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 ,全面系统地论析了自己对老庄美学思想的洞见 ,独具只眼地阐释了对老庄美学思想的见解 ,它必将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园地增添新的亮点 ,给当下沉溺于外物追求的人们吹来阵阵警醒的、润泽心灵的清风。  《老庄美学新论》体现了作者关于老庄美学的理论建构之新。…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1813—1881)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清末著名文艺批评理论家。他著的《艺概》一书,早已蜚声文苑,为时人所推重。清代学者江顺诒许其所论“多中肯綮”,此实为文苑之公论。刘氏谈艺,范围甚广,自文、赋、诗、词曲、书法以至经义,皆有专论,都以“概”字取名,分为六编,《艺概》为其统称。其中除《经义概》为论“制艺”(即“八股文”),内容陈腐不足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