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李孔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44-46
很多人都在批评传统语文教育,每每谈及都要加以口诛笔伐。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中国语文有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对前进道路上发展中的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过去的东西我们要很好地吸收消化,懂得扬弃,学会为我所用。这里从写作角度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6.
张春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71-72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可以与父母、同学以及其他自己亲近的人,进行长时间的对话交流.具体而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阐明自己的观点。但到了习作时,却总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作文与对话、交谈相比,二者带给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同:前者是“要我说”,后者是“我要说”;前者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后者则没有太多限制;前者面对的说话对象是极具权威的老师,后者面对的则是一般倾听者:前者要考虑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和成绩,后者则没有太多顾虑……众多的因素.导致了孩子们“恐惧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作文心理环境.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描述生活.抒发真情。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具体操作起来过于简单化的并不少见。许多教师急于求成,“速成”意识较浓,希望学生多出作文,快出作文,出好作文,导致学生以《作文选》中的题材为依据,这篇搬过来,那篇套进去,“无感而发”。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能力,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14.
15.
李燕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表达,二是交流。表达性与交流性决定习作是人生命体验活动的一种方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感 相似文献
16.
17.
蒋丽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6-1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论述,不仅符合时代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写作的自身规律。因为“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作文中儿童自由表达,既发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因此,“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在课堂上让他们尽情地衷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毫不留情地丢弃八股语言的面具,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用富有真情的个性化语言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给以心灵的放飞,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
杨焕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一、对现状的思考
目前学生高考作文出现的贫血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词句越来越华丽,情感越来越淡薄。感情真挚的文章少,说假话空话的文章多;有创造力的文章少,模仿套用的文章多。问学生,学生则说见到作文题无话可说,只好搜罗脑子里积累的片断,按照老师教的框架生拉硬扯,东拼西凑,像填八股文一样填完。这种状态下,当然写不出情感真挚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20.
以前,同学们都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写作文,今天给你一次自由选择的权利,想一想,你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把它写下来。选什么内容去写,可根据同学们自己的意愿而定。写人记事要做到:选材真实有趣,叙述具体有条理,中心要明确;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记叙,恰当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想象作文,选材、立意要充分体现创新意识,但切忌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要以实实在在的事物为基础,以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想象、创新。但这次作文要求中仍有“不自由”的成分,是对所写内容的约束和限制,目的是使所写的文章更规范、完美。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行文时不宜忽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