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雄浪  张慧颖 《民族学刊》2014,5(3):20-26,116-117
产业集聚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现象。产业的集聚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的竞争力,反映出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指标模型,对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变化作出评估和比较。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时期,为了寻求更为有利的生产经营地点,抢占市场制高点,西部民族地区要利用自身在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以创造后发优势,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逐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增强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何雄浪  张慧颖  毕佳丽 《民族学刊》2013,4(6):1-8,89-90
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了SWOT分析,并对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科学判断。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部民族地区没有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相对比较特别的地缘优势,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青海省36个产业近年来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不仅找出了导致产业非有效的原因,而且通过产业在有效前沿面上的"投影"分析,找出了非DEA有效的产业转变为DEA有效时,在投入和产出中的关键因素及其改进目标.进而表明,青海省各产业不仅要在投入的资源利用率上下功夫,更要促使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之间达成良好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分析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探索以及取得的成效,认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发展集体经济相辅相成。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利用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以及组织优势,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和人才力量,促进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为基层治理的有效进行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助力基层组织发展地方经济和组织动员群众。因此,应把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同实施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深度融合起来,立足乡村特色、结合西藏实际、遵循经济规律,发展高原优势产业,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以产业兴旺推动西藏基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集中体现了刑事诉讼的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在对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8.
罗淳  和勇 《民族研究》2004,(1):27-37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一直是经典人口学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的纵横向观测分析指出 ,在过去 2 0年间 ,云南各民族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不尽相同 ,人口转变进程也快慢不一 ,具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六个层次 ,并从中揭示了导致云南各民族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几种人口学动因 ,基此阐发了所获启示及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9.
张玉荣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22,13(4):19-26, 133
厘清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并了解其比较优势的演变,对于发展当地制造业,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四次经济普查数据,运用静态、动态区位熵指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年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正向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技术制造业营收持续下降,中、高技术制造业营收上升,低、高技术行业用工人数上升;食品制造、酒饮料茶制造、木材加工、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行业比较优势显著,且持续增强;纺织、文工体娱、化学纤维、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虽仍处于比较劣势,但呈现追赶态势。西部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夯实产业基础,融入“一带一路”建设、RCEP等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国内区域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数字经济等方式推进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陆九天  肖韶峰  丘斌  陈灿平 《民族学刊》2022,13(2):35-49, 137
随着新一轮通用技术变革的深入,新业态、新模式层数不穷,数字就业形式正逐渐发展为新的就业选择,这给传统劳动力就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扩大就业机会、缩小群体收入差距提供了契机。本文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出发,给出了数字技术对就业决策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第二期数据,通过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和机制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的数字就业效应差异,重点考察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数字就业决策上的特殊表现。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数字技术对就业决策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引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影响大小上,少数民族人口的数字就业效应略低于汉族人口;适度的宗教活动更有利于少数民族人口从事数字就业活动;数字技术还能使得少数民族男女得到更好的就业分工;且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城乡和族群间的数字就业效应差距日益缩小,但目前仍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状态;此外,跨族群的社会资本积累和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本积累将更有利于少数民族人人口的数字就业决策。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民族人口城市化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艾 《民族研究》2006,16(2):30-38
本文以民族为基本单位,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51个民族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各个民族的人口城市化率存在巨大差异,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近20倍,城市化水平的民族差异远大于其地区差异。文章分析了影响各民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发现,各民族人口的城市化率高低,与所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以及所在地区的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比例或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特色外经贸:西部民族地区对外经贸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外经贸发展的严重滞后,是其整个经济裹足不前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外经贸,它是西部民族地区外经贸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迎接和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以产业为先导,努力扩大特色产品出口,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边境经济合作,在特色资源开发和国际旅游业上做文章,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为西部地区对外经贸和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之下 ,贵州省应当着力加强法制建设 ,以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贵州法制建设应从法律体系和法律法规内容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法律法规的内容应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立法、利用外商投资的立法、旅游区的环境保护立法和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立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社会、经济、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互动过程的角度 ,阐述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后果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原因。文章对西部民族地区在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农牧民应得收入漏损、收入稳定增长预期模糊等两大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 ,全面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方针 ,努力做到四个创新 :经济发展思路创新、经济社会结构创新、经济体制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刘晓红 《民族学刊》2022,13(1):20-31, 13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迈向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重大部署,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本文以马克思的人本管理思想为指导,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本逻辑;基于人本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内生发展能力,梳理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依据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投入特征与产出效果,将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作为培育人本价值实现能力的投入因素,提出落实重大政策的对策建议;将服务国家需要作为提升人本价值实现能力的产出效果,从质性研究分析服务国家需要的主要效果。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在西部民族地区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17.
阿青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1):127-131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民族地区政府与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边界和利益目标,如何强化政府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责任,明晰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利益边界,构建适用于民族地区的经济伦理是现阶段理论研究的要务。  相似文献   

18.
王庆  赵晴 《西藏研究》2007,(2):103-106
川西藏区地处四川省西部,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区域成为藏、汉、羌、彝等民族的聚居地,成为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交汇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个体,特别是承担着振兴民族教育事业的各位藏族中小学校长们,在面对相对艰苦的自然环境、相对贫乏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面对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在个体心理控制源上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呢?作者采用罗特(Rotter.J.B)编制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126名来自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地区的藏族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该地区藏族中小学校长的心理控制源在总体上倾向于内控性;2、其内控性在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地这三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3、被测试的藏族中小学校长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