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启明 《民族论坛》2010,(10):58-59
<正>"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回族青年,我深深眷恋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回维乡热土,立志要用毕生的赤诚与奉献报效家乡、造福桑梓……"1995年9月16日,刚刚大学毕业的黄杰,怀着绿叶对根的情意,果断放弃留在省城工作的优厚条件,毅然申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创新基本点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道路;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以争取人心为核心任务;走精准化发展的民族团结教育路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创新基本路径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逻辑理路和社会实践方面。  相似文献   

3.
民族团结以民族平等为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结果.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卓有成效,表现了巨大的优越性.所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创造出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对于实现新疆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观点,他们不仅分析了影响各民族无产阶级之间团结、联合的因素,而且还阐述了各民族无产阶级间怎样才能真正地团结起来;其次,本文还论述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巩固国防等方面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民族团结的内涵与本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理论渊源,回望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发展脉络.通过对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以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政治方向;以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为战略地位;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共同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  相似文献   

7.
<正>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莲玉在9月24日召开的湖南民族团结进步十大新闻发布暨《〈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解读》首发座谈会上指出,近些年来,特别是2009年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开展以来,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事业亮点纷呈,但还要从三个方面下点工夫,以进一步推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一是要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机制。《若干规定》解读的出版发行和民族团结进步"十大新闻"评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民族团结上提出要争取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并要加强同全世界人们的团结.对于如何搞好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邓小平认为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其次要消除民族隔阂,而实现经济现代化则是各民族团结的经济保证.  相似文献   

9.
周爱明 《民族学刊》2023,(9):117-125+165
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作为指导解决民族问题和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它不仅承接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还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民族团结理论。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对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促进我国统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西藏作为我国民族问题较为突出且复杂的地区,毛泽东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对外坚持驱逐帝国主义势力,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对内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始终秉持“一家人”合作友爱精神,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解放少数民族地区。这是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西藏地方)中的成功实践,对于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经典的社会团结理论中认为:社会团结按照在历史上的存在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前工业社会中是以集体意识作为维护纽带的机械团结类型为主,工业社会中是以劳动分工形成的有机团结类型为主。劳动分工打破了原有的机械团结,形成了有机团结,但是也存在反常分工,社会危机的根源是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社会团结在涂尔干笔下得以可能。结合当下分析中国的民族团结,根据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启迪,试探性地对中国民族团结何以可能进行思考,以期为中国民族团结事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四个认同"是新形势下我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与民族团结和谐文化的内核,将推动我国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对他们开展增强"四个认同"意识的教育,能够从思想基础、情感基础、文化基础与理想信念基础四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与政治意识,进而增强高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南宁民族团结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的表达是多样的,互动论是其中之一。广西首府南宁是民族互动的一个空间,壮汉互动是南宁民族互动的主旋律,经济上,你种稻来我种菜;文化上,语言交流五神共奉。从南宁壮汉经济和文化的互动中,可见互动是民族团结的一种内涵。  相似文献   

13.
14.
詹全友  周旻 《民族论坛》2013,(8X):36-38
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四地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开展的国家认同观教育表示满意,四个认同非常强烈。但是,外因如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有待提升、国家认同观教育不足,内因如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等差异会导致国家认同观出现差异。为此,应进一步利用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家认同观终身教育,并加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发展党团员就显得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四地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开展的国家认同观教育表示满意,四个认同非常强烈。但是,外因如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有待提升、国家认同观教育不足,内因如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等差异会导致国家认同观出现差异。为此,应进一步利用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家认同观终身教育,并加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发展党团员就显得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论坛》2013,(9):27-29
湖南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实施“四化两型”的富民强省战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湖南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坚持开展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逢十周年庆典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大力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民族团结工作经验,围绕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是一个立意高远、观点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主要由地位论、基础论、目标论、方法论、途径论和保障论六大内容构成,准确把握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家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指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从物质与精神同措并举做好人的工作的方法途径以及坚持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政治、制度、法治的保障措施,具有严密的内在发展逻辑,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实践品格,通俗的话语范式等显著特征,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内在规律和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四方欢聚和风暖,万里高歌盛事多。2010年2月26日,湖北省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武汉举行,80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98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他们当中,有来自偏远山区的民族工作者,有发挥余热的退休工人,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援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和政策的基本观点包括加强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原则;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与资产阶级民族观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之一;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有三个纽带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要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要建立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有效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20.
牟强 《中国民族》2019,(11):22-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对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山东实际,勇于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山东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