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城市化的概念是城市化理论的灵魂,城市化的内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对于城市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制度城市化以及从综合性的角度对现有城市化的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梳理和评论,并对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等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以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调了农村城市化在整个城市化战略中的重要性 ,论证了小城镇的区位优势、经济结构以及小城镇在实践所显现的作用。在小城镇的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扩大小城镇数量的同时 ,要注重提高小城镇的质量 ,把小城镇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内在地结合起来 ,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及对周围乡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使小城镇在城乡之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报告共分三部分。首先,在综合概括城市化定义后,着重分析了重庆城市化现状的特点和问题,促进城市化的机遇,有利条件及其重大意义;其次,预测和提出了重庆2020年城市化的目标及重庆城市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最后,较全面提出了加速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思路、政策和措施。这对于领导制定加速重庆城市化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重庆城市水平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反思与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象征和标志。工业时代的文化与农业时代的文化之间剧烈的碰撞,必然通过城市化发展的曲折演绎表现出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一波三折,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影响至深,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生产发展与社会劳动就业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外向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历来都偏重于内力的研究,例如,侧重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步伐;乡村、城市的人口流动状况;政府的地区性经济政策以及新城市建设规划等内力因素的营造,我们称其为内向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但是在资本、人力、技术和市场走向"全球化"的情况下,新的国际分工已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及经济活动急剧增长与集中的主要动力.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在1978~2003年间的城市化,体现了这个新动力.其城市化发展可以概括为"外向型城市化"模式,本文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生命力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就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口普查的职业登记资料,文章重新测量了城市化水平及其空间差异,根据城市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指出工人的增长幅度对城市化进程有重大影响。文章强调了就业结构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当前, 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也给我国农村的建设和 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文章深入论证了城市化与农村地区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 认为只有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加快农村经济振兴与社会进步, 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从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农村非 农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推进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现状和基本特点,进而着重强调了我国城市化应“走大中小 城市(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和发展小城镇对促进中国城市化的意义。文章最后从民政部的角度,提出 了推进中国城市进程的三条措施,这对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乡村与城市是构成人类文明演化的阴阳两极,是人类文明演化“种子信息”的携带者。农业文明时代是乡村文明信息充分显化时代,也是东方文明鼎盛的时代。近代以来是城市文明信息充分显示的时代,也是西方文明复兴走向世界的时代。迈向城市与乡村两极信息充分显化、城乡融合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一种世界大变局、文明大转型的背景下,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城乡共生发展新文明之路,不仅顺应中国发展趋势,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大趋势。中国乡村振兴对世界乡村发展启示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乡村振兴对当今世界单级城市化矫正具有不可替代重大作用;二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的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世界乡村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带来新思路、新希望;三是中国乡村振兴对世界多样化文化复兴与生物多样保护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四是中国乡村振兴之路对发展中国家跨越“文明鸿沟”具有重大启示;五是中国式扶贫对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陷阱具有重大借鉴价值。总之,坚持走符合本国特色发展道路,是世界所有国家都要走的路,也是中国发展之路对世界发展最重要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象征和标志。工业时代的文化与农业时代的文化之间剧烈的碰撞,必然通过城市化发展的曲折演绎表现出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一波三折,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影响至深,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生产发展与社会劳动就业的矛盾。从实际出发,中国应坚持走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分工与城市化:一种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 ,加快城市化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古典经济学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所作的描述 ,对分析阻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我国应选择何种城市发展战略以及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起的作用都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逻辑的分析,发现城市类型转换、产业结构变换、城市化过程、城乡资源流动、城乡关系这五个层面相互作用,导致城乡关系的演变。运用比较经济史的方法研究了原生工业化国家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资源的流动,认为商业部门的发展在中国城乡资源流动和城乡关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国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剔除市场的作用,依靠政府将农业剩余强行转移到工业部门,形成了城乡隔绝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部门的迅速崛起使问题进一步深化。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这种趋势,依靠政府来做也是极其困难的。据此提出了中国走出城乡关系困境的统筹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我国"半城镇化"的最根本因素。土地城镇化先行,许多失地农民被迫上楼、进城务工,但是政府关于农民进城后生活的各种配套政策却并不完善。农民进城后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无论是农民自己还是城镇市民,都把进城农民当作了"过客",而非城镇的"主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其进城后的生存能力,并且要发展以农民为本、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农村文化,使农民进城后在生活上、心理上更易融入城镇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分治体制,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个人、城市社区以及农村社区三方面分析影响进城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推动进城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适应城市化的要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的城镇工业化推进的经典理论不同,在具有旅游资源禀赋的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依托旅游业等特色支撑产业的发展可以较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通过对云南昆明市团结彝族白族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论述了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并就目前团结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城镇化健康的城镇化道路,是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分析了河北城镇化面临着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差距已经严重超出合理限度、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并从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河北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方面指出打造河北城镇化新局面的战略举措,健康城镇化道路是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土地城镇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者互促共进、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对山东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2006~2015年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整体上处于失调状态;从区域角度来看,半岛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鲁中地区土地城镇化则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二者失调的状态区域差异特征也非常显著。两者失调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超前而人口城镇化滞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城镇化融资的财税激励,城镇化扩张的土地财政依赖,城镇化投资的晋升激励,是土地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而二元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福利支出责任的抵触情绪,农村家庭和农民个人因素的影响则是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关键因素。确保进城农民迁徙自由化;推进农民土地财产物权化;健全市民化资金挂钩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化供给水平是促进山东省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三农”问题成为时代的焦点,加快城市化进程显得尤为急切与必要。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化对我国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熵权法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对四川省18个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按得分高低进行归类。结果显示:目前,四川省城镇化水平质量不高。未来,四川省的城镇经济建设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软环境建设、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横隔着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双重城镇化率的存在,源于与资本原始积累相依存的城乡二元体制与要素价格剪刀差。通过该制度的设计,人为地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以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这种城镇化模式还有发展的空间,当农村劳动力供求出现“拐点”,这种城镇化模式就难以为继,客观上要求必须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取代传统的城镇化。用户籍人口城镇化取代常住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我国对外来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过渡性措施,或作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过渡性措施。但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其利益最大化的模式,是既保留农村户籍又持有城镇居住证。这就决定了双重城镇化率将存在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