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健 《社会福利》2003,(10):61-62
弱智患儿的主要症兆是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其特点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由于福利院的弱智患儿多为父母所遗弃,出生资料缺乏,加之福利院医疗资源有限,因此这类患儿的康复工作开展比较艰难。通过对福利院弱智儿童的症状特点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康复对策,可以为他们的康复训练及特殊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周炜 《社会工作》2009,(11):39-40
案例背景 案主老夏,男,1957年出生,高中学历。曾是某国企的职工,80年代末准备去日本打工,遂辞职,后因故耽搁。为了生活,老夏开始学会修车和开车,并且自己开办了修车厂,女儿也在此时降生,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口子过得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3.
增进感情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求于人。  相似文献   

4.
仲青 《社会工作》2009,(9):55-55
我女儿在美国读小学。2008年11月,我去参加女儿班上的秋季派对。在派对上,我遇到了一个特殊的孩子。那是一个患有高位截瘫的黑人男孩,坐在轮椅上,头被一个宽松的塑料套固定在椅背上,两只胳膊被固定在扶手上,脚被塑料套固定在踏板上。这个男孩的左手手指可蹦微微挪动,轮椅的控制板就安装在他左手下。  相似文献   

5.
在本文中,我检验了关于统一以来德国外交政策争论中的正常化这一概念的使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诸如尤根·哈贝马斯等左翼知识分子倾向于批判正常化这一理念,转而偏好一种基于对以往纳粹时期所应承担责任的德国例外主义的形式。一种建立在正常化理念基础之上的外交政策首先与频繁使用军事力量相关,这一点恰恰是右翼所提倡而左翼所反对的。因此,正常化成为了联盟能力的同义词。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例如埃贡·巴尔等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开始使用正常化这一概念来指代一种建立在主权以及追求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外交政策。在德国已经出现针对这一外交政策正常化的现实主义解读,并形成共识,但这并不足以捕捉到统一以来联邦共和国在外交政策领域的复杂转变。  相似文献   

6.
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本文拟以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为背景,以中日民间往来为主线,对在中日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LT贸易”的形成、发展作一分析,以纪念为中日复交作出历史贡献的“掘井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家庭作为分析单位,运用社会分层及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将家庭的社会地位分为家庭的财富地位、权力地位、声望和文化资本地位,分析了家庭社会地位的不同方面对子女早期社会化的理念、目标以及方式的影响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的骨子里,夫唱妇随天经地义,女人看起来都很卑微,男人则很高大。以前作为女性只能相夫教子,成功的多为孟母一类,那也算得上女子中的精英了。而今认识一女子,在她口中竟能说出:“我的老公叫娃娃。”  相似文献   

9.
《东西南北》2012,(1):17-19
[专家视点] “老漂族”溯源 专家们普遍认为,“老漂族”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的强烈的家庭观念密不可分。“父母觉得有义务尽全力支持他们,因此有许多老人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汕头党校副教授杨玉民说。 与国外的父母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不同,虽然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已成主流,老父母自可享受自己的人生,但是年迈的父母们依然觉得有义务“养育”孩子,至少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再加上和孩子甚至孙子生活在一起这样美好的愿望,很多老人甘愿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5)数据的分析,参照于男性社会参与,在个体基本特征以外,主要从"婚姻家庭生活"与"工作经济状况"两个维度对当前中国女性的社会参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参与整体水平较低;在女性社会参与的类型表现上,政策支持类和志愿公益类的社会参与相对最多,行动组织类和意见表达类的社会参与较少;女性社会参与受到个体基本特征、婚姻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性别比较发现,女性社会参与更多的受到婚姻家庭生活的影响,男性社会参与则与工作经济状况联系更为紧密。结论表明,虽然当前中国女性更多的从"家庭内"走出,但其在"家庭外"的社会参与依然更受到家庭生活的"牵绊",这与男性有很大不同。因此,要在社会参与层面追求性别的平等化,仍需要在倡导女性自我价值实现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婚姻家庭生活上予以保障,以此协调缓解女性面临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从而使女性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力量,推动中国女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半岛新生活》2004,(12):21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穿衣、吃饭等生理需求都是人的基本需要,当我们身边的一些男人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一种正常需要,并且能乐在其中,那也未尝不是一种城市风尚。  相似文献   

12.
特殊教育,顾名思义,即针对特殊群体,采用特殊的教育手段,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我国一般泛指针对盲、聋、哑及弱智儿童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般由特殊教育学校来完成,如盲校、聋哑学校及启智学校等。  相似文献   

13.
一、小组活动的背景媒体报道和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游戏成瘾对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已产生很大影响。包括对学习、日常生活规律、心理状态以及对人际交往和对大学生社会化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救助保护流浪儿童"郑州模式",是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创新的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体系.这个体系采取全天候开放式救助点、固定救助亭、流动救助车、类家庭、家庭寄养、技能培训、网站服务、跟踪回访、高校社工合作、定期评估等多种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救助保护.  相似文献   

15.
陈茂荣 《创新》2012,6(1):37-40
中国模式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热点,对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学者们各执己见。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中国人民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针对时下关于中国模式的热议,笔者通过概述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徐延平 《社会福利》2014,(10):61-62
针对普遍存在的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缺少精神关怀的情况,黄山市徽州区丰乐社区推出了“走读式”日间照料服务,采用白天在社区里享受生活照料、健身休闲等服务,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方式,来充实空巢老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家庭养老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弱化,主要原因是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社会竞争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社区养老的覆盖面太窄,发挥作用小;社会化养老还存在着接受的问题。该地区农村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05,21(6):153-155
家庭及家庭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使人有了家庭性。家庭性是家庭及家庭关系在人身上的体现和反映,它包括两个方面家庭行为和家庭精神;五个层次性关系婚姻化、人际关系伦理化、血缘关系亲属化、消费家庭化、家庭关系泛化。家庭性有四个特点第二获得性、二重性、普遍性、永恒性。家庭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特征及其社会化塑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与核心是塑造人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被人们普遍推崇和肯定 ,并由国家所倡导和推广的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应具有良好的要素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与标志特征。要塑造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必须坚持文化整合、系统合理、现实超越、整体优化、创新开放的基本设计原则 ,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塑造机制、市场塑造机制、政治塑造机制和文化塑造机制  相似文献   

20.
小非 《社会工作》2011,(8):60-62
调查表明,我国逾六成家庭存在啃老现象。当前,啃老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啃老族的种种行为让社会尴尬。立法禁止啃老,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还是立法泛化,将道德问题上升为法律?有识之士称,当下的民生压力,逼着许多年轻人必须啃老。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