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前提: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积极转变观念,推动角色转换 2003年,<救助管理办法>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建立了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这一转变让许多职工不能接受.  相似文献   

3.
在收容遣送制度改革为救助管理制度之后的五年里,常德市救助管理站不断拓展新思路,提升救助理念,努力推进救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把救助工作当作是政府解决民生、维护民益、促进和谐、稳定发展的重点工程。这一战略得到了本地政府的支持和市民的认同,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救助管理站主责、社区参与的救助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式废除了强制性收容遣送制度,建立起自愿性社会救助制度,标志着中国儿童福利服务对象由传统的孤  相似文献   

5.
1982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收容遣送作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采取的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收容遣送时时围绕着社会救助的性质上下波动、发生偏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群众的不满。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实施新的《城市生活无  相似文献   

6.
2003年8月1日以来,海南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民政部以及省政府等有关救助管理政策、法规,履行救助管理工作职能,切实承担起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职责,及时废除了过去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建立起以“自愿求助,无偿救助”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2004,(8):25-26
设置救助站点 建立点线面结合的救助管理网络 为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得到救助,广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实际出发,设立5个救助站和14个救助咨询接待点,通过"5站14点"的动作,理顺了救助工作"入口"环节,建立起覆盖全市范围的点线面结合的救助管理网络:一是将原有"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和"萝岗分站"改造为萝岗救助总站和市区救助分站(增城市以及番禺和花都两区分别设救助站),具体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04,(12):27-28
2003年8月以来,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迅速实现了由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的制度跨越,辽宁省的主要做法是:做到"四个到位"创建良好条件 由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转变,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辽宁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正式实施,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以来,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及各救助管理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由收容遣送制度到救助管理制度的平稳过渡,贵州  相似文献   

10.
2003年6月,国务院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成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全国救助管理站经历了撤消、减员、转制、根据需要新建等艰难和痛楚的变革,目前基本完成了新旧制度的顺利转换和平稳过渡。一年多来,全国共救助74万多困难群众,有的地方在有些方面还取得不小成绩。但不如人意的是,全国各大  相似文献   

11.
赵长贵 《社会福利》2002,(12):28-28,29
近年来,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流入社会的少年儿童呈直线上升趋势。据吉林省桦甸市收容遣送站的统计,1998年救助流浪少年儿童7人,1999年增至10人,2000年救助12人,2001年救助24人,今年1至6月份已救助7人。因此,对流入社会的少年儿童搞好救助、教育、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因人因地制宜 开展救助疏导工作 对需救助、保护的流浪少年儿  相似文献   

12.
李平 《社会福利》2009,(4):46-47
自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废止以来,政府便不再强行禁止城市流浪乞讨行为,取而代之的是以"自愿求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救助管理制度,这在客观上默许了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存在.于是,我们的身边渐渐地多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蹲坐或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靠他们的腿和嘴来向这个社会索要物质与金钱.  相似文献   

13.
废除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实行关爱性的社会救助制度,是政府加强和改善社会行政管理的一次改革和重要行动,也是政府履行职责,增加公共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的一条途径和措施。"自愿求助,无偿救助"是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则。解决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存问题是政府推行亲民爱民政策的体现,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拥护。  相似文献   

14.
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中的人性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前权  叶蓓 《社会福利》2004,(11):31-35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381号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新办法的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2004,(8):30-31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一年。变强制性收容遣送为关爱性救助管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新的救助制度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解决社会困难群众生活问  相似文献   

16.
一、处理好学习法规与执行法规的关系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救助管理制度是由收容遣送制度转型而来的一项民政工作全新业务,正确地学习和执行国家有关救助管理法规和政策至关重要。2003年6月国务院发布第381号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相似文献   

17.
启动制约流浪儿童救助瓶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鞠青 《社会福利》2004,(2):32-37
制约救助瓶颈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究竟是强强制还是自愿存在争议。 按照1982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对流浪儿童的收容和遣送可以带有行政强制色彩;而按照新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救助流浪儿童方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救助管理任务一直都较为繁重。新型救助管理制度实施以来,浙江省救助管理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实现了从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到关爱性的救助管理的平稳过渡。同时,积极探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由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机制的转轨,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然而,在救助管理实际工作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把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的范畴,强化部门职责,加大依法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张华林 《社会福利》2004,(10):53-54
坚持自愿原则,不强迫救助对象。自愿是新的救助法规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传统收容遣送工作的一个显著区别。过去,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收容遣送回乡,现在,是流浪乞讨人员请求并表示愿意接收救助时,救助站才可以实施救助。如果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要求离开救助站,救助站不得限制。至于没有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有一个引导机制。该站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这一原则,当救助对象向救助站自愿求助时,对符合条件的,由救助站无偿提供救助,不向受助人员及其家庭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当受助人员放弃救助、自愿离站时,救助站尊重其选择,及时履行手续,让其离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