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当代中国官方与民间的法律沟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与作为小传统的民间法之间的冲突及其沟通机理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大、小传统间的冲突具有必然性,这种冲突的必然性取决于大、小传统各自所依赖的主体──国家与社会、所代表的利益——权力与权利、所表达的人性——社会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对立。以往,对两者沟通的学说及政策主要有三种,即:“地方性知识”与放任性沟通;“威权意识形态”与强控式“沟通”和“党派化政策”与劝教式沟通。这三种沟通方式虽然各有其效用,但都存在着明显的形成某一传统的霸权可能。只有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的各自自治及在此基础上的契约性法律,才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沟通大、小传统的最高理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超前论──一种虚妄的文化回应模式王南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它极其深刻地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无论现代化进程在什么地方发生,都不可避免地要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之中,迫使生活于这种紧张关系之中的人们对其...  相似文献   

3.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互斥还是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设 《探求》2006,18(6):63-68
一般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观点冲突、意见对立和互不相容的两种主张。本文在对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基础上,通过对两种理论的论题、独立性、历史关系等几方面加以分析,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分别揭示了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由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5月20—21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与会期间 ,来自欧美、东南亚和港台地区的学者与大陆学者就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社会分层、社区建设、人民公社制度等主要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简要综述如下 :1.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或曰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并非一个新问题 ,但仍是一个富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二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命运。有些学者认为 ,事物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孝意识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而产生,孝文化随着家庭养老的发展而发展。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人为,为人”的孝文化,始终与家庭养老相生相随,形成“我的大脑”与“我的身体”的“本原”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列宁“遗嘱”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原著解读基础上 ,深入探究列宁以“遗嘱”为代表的有关俄罗斯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建设关系思想。文章认为 ,列宁晚年侧重从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习惯层面剖析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的文化困扰、文化“脱节”现象 ,其结果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进程前资本主义性质的严重文化制约 ;列宁文化批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全党的重视 ,能否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俄国社会实际发展进程自觉进行有效的文化建设 ,关系着共产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 ;2 0世纪实践证明 ,“遗嘱”文化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社会主义执政党必须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曾强调,日本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日本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文化成果,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逐步实现传统自身的完善,建立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冲突·井存融合”的模式,以推进现代化。本文则试图从文化模式的抉择,来探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这个总课题。  相似文献   

8.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晓虹 《日本学刊》2004,(1):89-102
明治维新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日本的家庭制度、家庭形态、家庭功能和家庭观念都发生着蜕变与演化.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家庭关系经历了沿袭与改良相砥砺的振荡,由外而内的社会变革推动下的重建,由内而外的个体自觉驱使下的渐变.本文分三大历史阶段探讨了日本家庭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演进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机理,旨在揭示社会进步与家庭演变、个体发展之间的同构性与背反性,考察家庭领域内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相似文献   

9.
文化哲学: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哲学研究是 2 0世纪中国哲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比较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各种问题的提出和各种见解的冲突 ,总是集中于文化层面 ,现代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始终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所以 ,继五四时期的“文化热”之后 ,在 80、90年代 ,文化哲学又成为学术界重新关注的热点领域。文化哲学以其反思的深刻性、透视问题的广阔性、批判的先锋性 ,开拓了中西哲学与文化的比较领域 ,整合着各种不同方向、研究不同问题的哲学思潮和文化思潮。因此 ,对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进行问题透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化是在各种文化理想、文化冲突中的一种选择与整合 ,其现代性也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总体的比较中确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时间上大体上一致 ,但并不是遵循同一逻辑理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西文化剧烈的冲突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文学 ,它充满了内在的紧张与冲突 ,却又变动不居 ,其稳定与秩序充满张力 ,因而具有创造的活力和繁荣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与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在劳动和资本分析基础上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双层冲突论,构成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完整模式。“西方”与“非西方”世界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紧密联系的两面。仅从西方世界内部来看,其消费社会转型使“消费”、“社会关系”等上升为其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自然关系”等则相对退居其次,这导致其内部社会冲突的“去自然化”;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通过资本跨国流通把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的生产转移到非西方国家,则是将全球社会冲突“再自然化”的现实依据。“自然关系一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重构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本土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随着时日的推移,这种感觉逐渐加深,就有可能导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有人认为这种社会疏离在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犹如分娩时的阵痛一样。也有人怀疑以这种阵痛为代价而获得现代化是否值得。对此争论,我们尚无深入的研究来加以评判。然而,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疏离感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这里提出的问题是,这种疏离感是从何而来的呢?既然无所适从的现象是在社会进程中产生的,它的答案也只能从客观实际之中去寻找。让我们将传统的社会与现代社会作一概括的比较: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群众基础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家庭在基本上满足其成员的各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将所有成员凝聚起来组成“家门”。不仅如此,“家门”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准则,即家庭规范(或称家规)还被推而广之,不但宗族群体、亲属圈子都以此原则组成,甚至整个社会,国家都只是“家门”这一群  相似文献   

13.
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广文 《求是学刊》2001,28(3):19-26
进入 2 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将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由此在价值和现实层面将产生一系列矛盾和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在文化价值层面主要表现为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而从文化现实层面考察 ,其冲突则表现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追求的文化群体之间。它们既有矛盾冲突 ,又有融合借鉴。在这一表现过程中 ,中国文化亦将在新的价值层面开始新的整合 ,这也将是今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研究】关于文化学研究的通信冲突与融合 一一西学东渐片论社会文化当议论文化学说评价之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现状的宏观思考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试论文化人类学与训话学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文化机制当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人的现代化觉醒与蜕变 一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思考论传统何新本刊编料部1.58陆立德许苏民郑本法刘敏中吴琦幸许金声黎民邹广文1。412。42。132。203。43。134。44。154。23伟新刘何 陈晓明5.4刘春建寇家宜5.10 【生活方式研究】历史感、现代观念与世界意识 一一关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当代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 ,“冲突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 ,这种观点目前遭到了以巴伯和布鲁克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质疑与批判。本文从文化权威角度对这种反冲突论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论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市场经济社会最重要的两种组织,市场与企业要么是互补关系,要么是替代关系。传统西方经济学持前一种观点,即认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而现代西方企业理论则认为市场与企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或分工协调机制,其中的主流——“弱替代论”认为企业是与市场相对立的协调机制,而“强替代论”则认为企业是一种特别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正> 儒家思想和现代化的关系,这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讨论得很多,尤其是新儒家探索的中心问题。新儒家在海外是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思潮。他们坚信儒家思想在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中,仍然有它的价值生命;认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与中国现代化不但没有冲突,甚而还是中国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动力。他们为此曾有许多论述。如果说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这些新儒家的“中坚人物”,主要抉发儒家传统文化的生命价值,肯定儒家伦理精神有着普遍的永存意义;那么年轻一代的新儒家学者则把儒家  相似文献   

18.
<正> 1 现代化即文明化,或者说,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化进程的现代阶段。我们要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民主也是一种制度文明或社会文明。现代化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它们都属于“文化”)的发展,现代化是人类文化的系统进化。应当从现代文化学的广度和深度把握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下提前开始的,是在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比较与结合的过程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时代转换,"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反思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语境.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法律文化交流与冲突进一步加剧,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多样态的发展特点.可以预见,伴随着冲突与融合的不断扩大,法律文化全球化将成为世界法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文化全球化本质上并非生成一种普适的法律文化,而是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同质化与异质化、多元化与趋同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要保持民族法律文化的自我认同,正确处理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本土法律文化与外域法律文化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