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力--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对哲学的重新理解可以说是哲学史上和哲学观点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其核心思想就是“语言游戏”。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对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而且对语言学也有很深的影响。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占据维特根斯坦思想核心地带的,是其艺术气质而不是科学精神。对维特根斯坦而言,音乐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衡量精神事物的尺度;作为深层的精神背景,音乐深刻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的结构形式,其还有以音乐阐述哲学思想的偏好。新的思想方式必然伴随新的述学文体。维特根斯坦是出色的文体家,“语言批判”贯穿其思想脉络的始终,并赋予其哲学著作以长久的文学价值。维特根斯坦将哲学视作一种语言行动,即一场与语言的搏斗,由此而展开了以思其非思、以言其不可言的“诗化哲学”;后期维特根斯坦修正了“唯名论”思想,把语言从形而上学返回到日常生活的使用当中,使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基于语言“构成性”“生成性”双重结构的认识,维特根斯坦以“描述性”语言克服了“语言的空转”,立体呈现超因果思想的生成过程。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强度使自己成了未来知识界的智慧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现象学还原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最重要的哲学方法。本文的题目并不暗示着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有着同一种哲学(事实上他们的哲学道路非常的不同)。但是,现象学方法如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方法而不连系于某种具体的理论的话,它似乎恰好表明了历史上种种最重要的哲学的一种共同普遍性质,这就是,哲学最根本的工作是对观念系统(这些观念作为对全部现象的理解)的改革,这种改革集中表现为重新寻找哲学出发点,表现为对作为一切的基础的绝对无可置疑的原则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还原实质上总是现象学还原,或者说,现象学还原并不局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哲学还原的普遍形式。在本文中,我将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的方法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哲学结构,还将论证维特根斯坦所寻找的哲学出发点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就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不是被誉为康德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就被蔑视为哲学的破坏者。普林斯顿大学考夫曼教授写道,“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给哲学指出新的方向,但唯有维特根斯坦是两次做到了这一点”:作为逻辑学家和作为语言哲学家。美国哲学教授巴特莱第三(William Warren Bartley Ⅲ)在他发表他的维特根斯坦传记(德文版书名《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后,引起了维特根斯坦门徒们的公愤。因为巴特莱将他们的老师的形象描写得有“失人的尊严”。因为巴特莱虽认为除了波佩尔之外,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但也说他“不是一个很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说维特根斯坦是个同性恋爱者,“他喜欢放荡不羁的几乎无法控制的乱交”。1911年秋天,维特根斯坦认识了罗素  相似文献   

5.
高云鹏 《社科纵横》2014,(3):114-118
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中,一方面他用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概念代替其前期哲学中所强调的逻辑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他通过对科学与宗教的考查,也表明了对其前期哲学中所推崇的科学主义的反思。这两个方面都是其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表现,也都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文尝试对上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评析和回顾。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从语言游戏理论出发提出了生活宗教的概念,试图将宗教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库比特沿着维特根斯坦的道路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生活宗教理论.他以日常语言调查方法揭示嵌入日常生活的宗教,在此基础上,他描绘了一幅以太阳伦理学为核心的全新的宗教图景,并指出今天的真宗教就是热爱当下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私人语言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被广泛关注的主题之一.围绕私人语言是否可能,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争论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也就是将私人语言的私人性理解为一种与社会性、群体性相对立的个体性,私人语言的困境就在于孤立的个人无法超出个人的主观性来获得客观性.这个出发点在我看来是成问题的,在解释维特根斯坦文本的时候将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本文将首先揭示出这个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将尝试指出一种新的理解视角,也就是将私人性理解为一种与敞开性相对立的隐藏或封闭性.语言游戏在后期维特根斯坦那里是一种原初的生活形式的敞开,因此,私人的语言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性出自一种概念悖论,一种错误的语言观念,即由于语言的本性是一种敞开,谈论绝对封闭的、隐藏着的语言当然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问:罗蒂教授,当您谈到分析哲学“超越并取消了”它自身时,所指是什么? 罗:我的意思是,它最终自己废弃了自己,分析哲学以逻辑、语言、分析真理和观念分析的种种概念起家,却反过来又批判它们。因而,它的种种分析的后果是将自己的理论工具分析殆尽。问:在您看来,维特根斯坦、奎因和塞  相似文献   

9.
"论证性的哲学"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有立场"的哲学传统,其语言使用上的特色是立足"真"与"假"对立的一分为二传统;"描述性的哲学"去除语言使用过程中包括形式逻辑在内的一切前提条件,诉诸一种不断自指或返回自身的"中性"语言,这种语言从古老的语言悖论现象中获得了巨大的启示,消解了各种人为划定的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哲学敞开了崭新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0.
唐杰 《浙江学刊》2006,(2):70-74
有一种观点因颇具说服力而相当流行:自从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问题之后,以笛卡尔式自我反思为特征的“意识哲学”便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础。这在二十世纪哲学流派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胡塞尔现象学。关于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和现象学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倪梁康先生与张庆熊先生几年前曾有过一场争论,①彼此相持不下。而随着国内近来对维特根斯坦在其思想转型期的所谓“现象学阶段”的关注和研究,以上这种观点再一次凸显出来。②本文认为,胡塞尔现象学从未试图用一种私人语言来进行现象学描述。作为一门尘世的学问,它需要能被所有人传达和理解。它从未试图创造一种专属于自己的“现象学语言”,它所使用的语言正是我们每天所言谈与理解的日常语言。然而必须承认,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以及维特根斯坦对自己所尝试的“现象学语言”的否弃,向胡塞尔现象学所提出的真正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使用一种公共性语言进行现象学描述所必然带来的解释学前设,与现象学还原所要求的彻底性,两者之间不矛盾吗?胡塞尔是否把捉到了这一问题,他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的?由此现象学描述、现象学方法还有怎样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从"本体论"被尊奉为"第一哲学","本体思维"就被视做哲学的当然运思路径。然而,本体思维是一种"梦想型"的思维,它着眼于物之"是其所是"的知性追问,必然错过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存领悟。本体思维的终结意味着哲学思维路向的转折。哲学思维路向的当代性尝试之一,是确认"伦理学"先于"本体论"而成为"第一哲学",以"打破存在的自鸣得意"。"伦理思维"作为一种"关系思维",更多地将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包容的、对话的、参与的理念或精神带到哲学运思中来。哲学终结之后如果还有"第一哲学"的话,那就是"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江怡 《求是学刊》2006,33(1):39-45
身心问题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也被看作形而上学问题的主要内容。但自从20世纪初的一场哲学革命之后,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抛弃,身心问题也被英美哲学家们看作思辨哲学的最后堡垒而被抛弃了。由于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因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工作,哲学家们愈加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心灵活动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对心灵问题的研究正逐渐成为英美语言哲学发展的最新形式,“心灵哲学”被看作是语言哲学的核心。而在这个领域中,他心问题则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思想相似性或亲和性逐渐成为西方学界关注的话题.最近出版的一些传记文献表明,维特根斯坦熟悉康德哲学,并深受影响.而就<纯粹理性批判>和<逻辑哲学论>而言,我们也能够聚焦于各自为知识分别划定的经验的界限和语言的界限、分别展开的理性批判和语言批判及其后果,来探讨两人思想的深层结构和伦理学旨归.他们都建立起存在论意义上的"逻辑",并借助这一工作确定了哲学批判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4.
论维特根斯坦的宗教哲学思想王志成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的目的是“为思维划定一条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维的表述划定一条界限”①,通过划定界限就可以明白大量的哲学问题是建立在误解我们语言的逻辑之上的。因此本书的意义也就...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兴趣上,西方哲学已经历了从"观念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变,而受制于科技发展倾向的21世纪哲学,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从"语言图象"的时代向"图象语言"时代转变.语言在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形形色色的、广义上的虚拟数字图象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趋势清晰表明语言的局限,即习惯心理所认为的语言再现视觉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个意义上,随着"印刷术文明"的衰落,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媒介"不使用语言"却能传达更丰富的、"言不尽意"的意义.语言的作用并非消失了,而是人们突然意识到,语言的本质,是一幅并不能实现指向外部事物功能的元图象,语言成为图象或者一种图象的语言.也许人类将培养起对图象的抽象能力,或许人性将因之彻底改变,人类的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将随之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16.
关德娓 《学术交流》2003,(6):134-136
语词意义理论问题是维特根斯坦毕生关心的问题。因为前期遇到了许多理论上无法解决的难题 ,后期他转向了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以求摆脱理论上的困难 ,经过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日常语言哲学这个新的流派。维特根斯坦及其追随者们认为“当语言休息的时候 ,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于是将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词意义理论是语言学的哲学表述 ,是从语言学角度得出的哲学结论 ,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语言学味道。  相似文献   

17.
格义、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来自于这一问题的生发历史.马克思哲学的义理之格创造了中国哲学的哲学语境,并且赋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特点:它以民族主体性的自觉守护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并且在开启民智的大众化哲学普及运动中,完成了以时代为背景的中西文化的对接.它的意义不在于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不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个陌生的国土和民族中得到扩张,也不在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如何"颠覆"了旧有的传统,从而完成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未竟之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格义"的种种努力,其意义在于开创了一个民族传统中从来没有过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开启了理想与现实对话的平台,它使中国在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获得了新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18.
章雪富 《浙江学刊》2003,1(1):71-76
英国的近代经验主义传统演变成现代实证主义之后 ,开始以一种貌似科学的态度寻求关于哲学的重新界定 ,试图清除哲学的形而上学幻想。然而 ,实证主义却把形而上学转换成了心理主义哲学。这就是说 ,在实证主义传统中 ,形而上学不是终结了 ,而是有了新的形式。后期维特根斯坦一反他早期的实证主义态度 ,既反驳罗素的物理主义的心理哲学 ,又深入地批评了休谟、马赫和他自己的早期心理哲学主张 ,即将“心理”本体论化、神秘主义化的倾向。心理哲学构成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本主题。从对心理主义哲学的批评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可以说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现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与欧洲大陆唯理主义传统的合流。  相似文献   

19.
直观与语言分析——重温图根德哈特对胡塞尔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分野与融合,这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倪梁康先生的文章"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对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争论的追思"重新挑起了这个话题,并且将争论的焦点放在方法论之争上.当代德国哲学家图根德哈特以现象学研究而成名,之后又以语言分析对抗现象学的直观,通过回顾他对胡塞尔的批判,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出,意识哲学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20.
逻辑与怀疑--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4,31(5):46-51
“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为思想的表达划的界限 ,逻辑与怀疑同构其中。实在论、遵从逻辑语法的语言记号、记号的指谓前提是构造《逻辑哲学论》的脚手架 ,但它们因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非现实性而表达着《逻辑哲学论》的怀疑 ,《逻辑哲学论》所内涵的怀疑及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承诺决定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主题 ,从而成为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