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劼人文学创作与法国自然主义的关系,对于理解李劼人的文学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无论在其历史小说的模式上,还是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在李劼人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李劼人的历史书写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的因素与气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李劼人是法国自然主义精髓的真正呈现者。  相似文献   

2.
李劼人在不同时期谈起文学,多例举清末民初文学的例子.他在晚清报馆的文学历练,符合清末民初以报人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代专业小说家应运而生的现实情形,这表明了一种并非是在中国新文学内部发生的,而更多是与清末民初文学实践的关联.并且,由这一关联及其延续带来的李劼人作品面貌的整体取向与底色,使其在地域历史的文学书写上,有着异乎寻常的宽广性与人文性,最终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个性与边缘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劼人是一个极富特色的川籍作家。本文从分析其“三部曲”入手,认为李劼人“三部曲”语言艺术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地方色彩之外的三个方面的独特性:一、细腻和谐的人物语言;二、凝练精当的描写与叙述;三、外冷内热的情感潜流。文章对其独特性逐一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李劼人小说是成都民俗的活化石、变迁史和多棱镜,对研究清末民初成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劼人在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叙事艺术上的贡献,首先是自觉接受唯物史观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其次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深化;最后,是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他的创作表明,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李劼人历史小说叙事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在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叙事艺术上的贡献,首先是自觉接受唯物史观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其次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深化;最后,是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他的创作表明,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李劼人是我国现代知名的川籍作家.在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艺思潮的关系中,他与法国自然主义之间"先研究后化用"的关系是非常独特的,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李(?)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三部曲的环境描写问题作了探索,认为李(?)人三部曲在环境描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时代性,浓郁的地方性,空间的细致、真实和准确性,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描写手法的开放性等。  相似文献   

9.
李劼人是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具体表现为对人和人的命运的关注,开放、自由的妇女婚姻观,和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此前的李劼人研究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其文学作品上,从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角度的研究不多;第二,对1949年后李劼人的活动则少有探究.这除了政治上把握的难度外,很大程度上或与李劼人在此后的"角色"转变有关.倘将他这一段经历轻轻带过,对其作品的认知恐怕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是史诗性的作品。这三部连续性的历史长篇小说,其结构受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影响,创作方法却是民族式的──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人物鲜明。对这样融古今中西为一体的、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价值的优秀之作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以及文学的“思想状况”是新世纪以来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作家主观参与下产生的,这种“主观思想”和文学的“思想是不是相同?文学的思想该如何理解以及文学创作中如何渗入这种思想?这种“思想”的现实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表达?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梳理并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浓浓的成都情结,是李劼人小说独具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了李劼人成都情结的成因及表现,认为蜀文化的熏陶、丰厚的生活积累、独特的人生体验、对家乡的绵绵深情、法国文学的影响,是形成李劼人小说成都情结的主要原因。在作品中成都情结主要表现为:用成都话,写成都人,言成都事。  相似文献   

14.
李劼人历史小说与川味叙事的独创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劼人开创了以民间生活的风俗画来反映重大历史变迁的先河 ,艺术虚构的灵动性与历史框架的坚实性结合得较为融洽 ;叙事结构汲取了摆龙门阵与川剧帮腔的特点 ,叙事语调带有川味的讽刺幽默 ;人物语言和描叙语言均有浓烈的巴蜀韵味。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地理学因素对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背景作用。拟从湿地背景催发“白洋淀诗歌群落”诗歌情怀、燕赵文化渊源确立“白洋淀诗歌群落”诗歌生命基调、地缘优势打造“白洋淀诗歌群落”封闭而开放的诗歌美学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开拓“白洋淀诗歌群落”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以李劼人为个案来反思"三十年代"文学史书写中的流派构架所存在的缺失.同时,试图以"川西作家群"的表述方式来打破李劼人在文学史书写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以李劼人为个案来反思"三十年代"文学史书写中的流派构架所存在的缺失。同时,试图以"川西作家群"的表述方式来打破李劼人在文学史书写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李劼人小说的空间艺术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具有自觉的空间意识,他建构的成都空间具有真实、精确的审美价值,空间景观具有表意功能,结构形态具有空间美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空间思维特征,这为现代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袍哥文化在巴蜀近现代社会盛行,这使得袍哥语汇逐渐演变成为巴蜀方言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显示其生命力;李劼人小说创作注重巴蜀地域特色,巴蜀方言俗语是他小说创作地域特色的重要反映,而其中滋生于近现代巴蜀的袍哥语汇也是其明显表现;在李劼人的小说创作中,袍哥语汇的大量使用对李劼人近现代巴蜀袍哥人事的表现、袍哥文化的表现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巴蜀特有的民俗与语俗。  相似文献   

20.
从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到风光无限却寂寞惆怅的蹉跎老人,郭沫若的文学观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文学观念所包孕的范围在逐渐缩小,作家创作才能趋于钝化,艺术生命亦渐萎顿。郭沫若所走的文学道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从胎动腹中到苦涩青春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