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94-198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悄然进入微时代。微博等社会媒体的出现,使虚拟生存呈现出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速度瞬时性、传播方式多样性、传播内容随意性等新特征。微传播的这些特点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系统而全面地分析这些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务实的治理方案已成为当下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王兰生 《理论与现代化》2000,(12):F002-F002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它不仅包括经济、军事、人口和国土等物质“硬件”,而且包括国家的战略意志、国民精神、民族文化力、对政府的支持力和社会凝聚力等精神“软件”。目前各国都把增强意识形态的认同力作为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在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当前,由于受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种意识形态要想得到人们的认同,必须同时具备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的条件。针对这三个条件,我们应该主要从提高民众的认知水平、增强理论的指导意义和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三方面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我国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理解、认可、同意、接纳乃至欣赏、尊崇.它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过程.在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化、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社会多样化和个性特色化发展等一系列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少年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西化、形式化、边缘化、概念化、教条化、书本化、符号化等倾向,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构建、接班人培养带来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
教育制度与意识形态认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寻找教育制度与意识形态认同在当下的困境,揭示出其中的遮蔽与失落,通过教育制度与意识形态认同各自本质的初步探索,以期进行两者之间关系有意义的建构,旨在寻求一种出路.  相似文献   

6.
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体现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公众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中国现代化稳定发展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道德约束: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科学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规律,密切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问题,积极整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思潮,正确调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才能不断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其中情感认同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目标。情感认同以其倾向性、感染性和稳定性的内在特性,成为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心理根基。情感认同的作用机理表现为能够有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凝聚力和践行力。从优化路径看,必须在利益满足中激发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在政治仪式中增进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在网络空间中深化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在文化浸润中升华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9.
新兴技术背景下,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的热搜在信息内容更新、聚合热点事件和信息反馈上相较于其他门户网站和专门类APP具有独特优势,其强大的热点信息生成和推荐机制越来越贴合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上热搜、看热搜已经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热搜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议程设置来推动热点事件延伸,影响舆论生成、公众价值判断和政治参与。显然,热搜是内容生产和意义生产的重要场域,作为大学生虚拟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双向影响。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感官体验、话语情感、议程设置、象征思维等方面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负面影响表现在催生或加深了诸如“长尾效应”——微观对抗宏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权威;“茧房效应”——信息聚集极化,阻碍主流意识形态正向引领;“景观效应”——虚假“仿像”,扰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因此,在路径优化上,需要加强“长尾效应”风险防范,破除热搜信息壁垒,深刻把握“数字景观”发展规律,让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大潮中顺势传播,于“润物细无声”中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叶以来爆发的第三次科学革命提出了诸多科学研究纲领,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并实现了人类科学思维方式从实体思维、能量思维向信息思维的转换。在诸多科学研究纲领中,体现着信息思维特色的信息科学研究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当代信息科学的发展首先在世界本体存在论的意义上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并在哲学一般抽象的层面上,展示了一种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双重存在和双重演化的全新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期,由于社会意识多样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民众对其接受也呈现出依从性接受的趋势并出现了政治认同危机。依从性接受和认同性接受在受众的认知图示、利益驱动、情感依赖和行为实践这四个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执政党要满足民众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使之实现从依从性接受到认同性接受的转变,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2.
亨廷顿"美国国民特性"论强调,作为立国根基,文化传统比意识形态更为重要。这虽然是一个基于美国国情得出的结论,但也启示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当代中国国家认同中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文化认同是文明根柢,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建构,两者缺一不可,相反相济、相辅相成地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红色标语是一种具有政治教化属性的传播载体,与革命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红色标语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时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权组织和法律制度建设,使苏区红色标语规约在革命意识形态下,同时努力做到红色标语形式的通俗化和内容的日常化,再凭借红色标语独特的表达技巧,最终顺利将革命意识形态传输给广大民众,由此获得了民众对革命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进而实现了苏维埃运动中最广泛的民众参与。革命年代红色标语在动员民众上的成功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主体认同反映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如何。新时代以来,尽管党和国家对于意识形态建设孜孜以求,效果明显,但是认同不力的情形屡有发生。究其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以思想剃刀揳入意识形态认同,不难发现巨大的研究空间。思想认同、政治认同、话语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客观前提,情感认同是思想认同、政治认同、话语认同的内化结果,同时也是将三者转换为实践认同的催化剂。实践认同以思想认同、政治认同、话语认同为客观条件,以情感认同为主观条件,实践认同是前四大认同的行动表现,也是检验这四大认同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五大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筑牢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之基。  相似文献   

15.
李永娜 《学术论坛》2016,(4):125-129
“微文化”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特性不仅改变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还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模式,从而挤压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话语空间。这与技术对文化的侵入所导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以及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分离密不可分。为此,必须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加速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进程,转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通过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方式与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实践意识,它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通过"召唤亡灵的行动",以不变的革命口号的形式掩盖变化的内容,利用传统观念和教育等机制发挥作用,是制约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之一.因此,无产阶级不仅要争夺政治权力,而且要争夺意识形态的统治权.与资产阶级从过去寻求精神力量不同,无产阶级从未来"汲取诗情",通过自我批判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18.
印度古代胜论派哲学关于四大极微的理论和九种实的观点明显具有多元实在论的本体论性质.其和合句义论、声无常论、因中无果论等学说则具有整体涌现论的复杂系统理论的性质.胜论哲学认为感觉的发生是业(运动)、德(对象的性质)与意(意向)的合,声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这些思想又与当代信息哲学关于认识的信息中介论的相关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网络催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型塑着青年网民的价值观。为了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治理质量,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富有包容和认同特质的发展思路。"忧""优"并存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分""隔"之势,但又生成了"和""合"的双向诉求,需要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嵌入阻力,寻找二者融合发展的共生共融之道,从而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能够持续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网络生态的优质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密切,是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归属认同,它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在国家发展中把人的力量凝聚起来的重要功能。利益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重点,意识形态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