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子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张杨是以家庭题材、父子关系读解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第六代青年导演的代表.对张杨电影研究,评论界普遍认为其通过父子关系从叛逆到认同的过程,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实则"认同"只是现象,其实质是张杨以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多重文化视野,在展示多元文化景观下父与子关系丰富性、生动性的同时,反映了艺术家的深刻矛盾与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导演张杨已融入主流电影行列。他的电影创作遵循非常宽泛的艺术理念———艺术与商业并重。分析他所拍摄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和《昨天》三部影片共同的叙事和表意旨趣: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这是小制作电影个性鲜明且颇有韵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电影导演的文学观是电影导演对电影剧本的选择方式、选择手段,处理方式、处理手段,以及从电影剧本到电影作品制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风格追求。张艺谋电影作品文学观的核心内容是“摒弃原创,以‘我’为本”。文学作品是他电影创作的源;在他人的作品中安顿自己思想的魂;凸显个性,强化女性形象,喜好北方环境。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电影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本身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的产物。以让·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昆丁·塔里迪诺的经典作品,从其作品的题材、内容、手法、技巧、元素、风格等各个方面,分析消费暴力与暴力美学、消费幻觉与破碎结构、消费标签与杂烩情节、身体消费与人物调和之间的关系,反思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引申出对于当今中国电影行业消费现状和受众消费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谢晋,中国电影的"红烛"。谢晋一生,百分之九十九的光照和暖意都留给了中国电影,他的作品"光合作用"了中国几十年几代人的社会记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他都是唯一一个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民族电影"的作品缔造者。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6.
导演蒂姆·波顿的作品无疑是当今哥特电影的楷模,其作品中的哥特质主要表现在诡异的拍摄手法、童话式的叙事结构、高贵而阴郁的人物塑造以及摇滚与交响乐相融合的独特配乐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风格独特,他一贯追求最极致完美的视觉效果,不断创新和发展电影特技,创造富有想象力的特效艺术,同时,又注重特技效果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他对剧本和特技运用的独创性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导演,他们有的已经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有的才刚刚起步完成自己的处女作。他们身上没有清晰的代际特征,观察世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维度,但他们的电影作品中却流露出共通的"原乡"意识,在讲述世界和表达自我方面体现出某种相似性。新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原乡"既是地域的原乡,也是民族的原乡,更是人类的原乡,因而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建构起了别具韵味的地域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9.
贾樟柯导演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灰色的青春题材,还是耐人寻味的寻找意识,都体现着他对当下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注,也构成了他作品主题的关键因素。贾樟柯以这种独特的思考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对整个社会变革的深刻思索,并引发越来越多的人看清当下现实。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作品的特殊光晕(aura),解释他何以能够凭保守的姿态赢得普遍的赞美。希望在解读了小津电影的根本情节、主要色彩和精神结构后,能够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小津何以不再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的审查机制,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中国电影是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舆论的审查中发展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管理,现行的电影审查机制对当代中国电影中诸如新生代导演及其作品的制约和规训作用不容忽视。21世纪以来,审查制度也以一种特殊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并促进了中国电影类型化的进程,并在客观上引导了部分电影作品的市场化,尤其是新生代导演进入体制内的尝试。从产业政策和电影文本等方面梳理和分析这一现象,并对中国电影审查机制对新生代导演作品类型化的影响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题材内容上有着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日常性”类似的特征,这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征则与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性”相似。前者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而后者则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挣脱“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宏大历史叙述”方式后自由表达的结果。当然,由于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承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致使“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艺术境遇方面与二者相比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只是当我们在共时的层面将他们进行横向审视时,仍然能够发现其“日常性”与“作者性”方面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3.
贾樟柯作品对于时代有独特意义,他给电影带来了另外一种表现途径。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及其青年亚文化是贾樟柯关注的中心。这一代人面临着社会经济高速转型,因此焦虑与不确定性就促成了对身份的寻找和发散性的表达方式。导演把他年轻的主人公置身于对本土与全球,政治往昔与当下大众文化之间的地域/空间纠葛之中。这种空间想象和时间变迁的创造性作品用例证说明了本土中国是如何抗争以及适应社会的转型,电影导演又是如何在独立与主流规范之间跨越。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个性与大众接受是艺术创作者难以解决的矛盾,两者兼顾需要艺术创作者选择适当的方法。在电影界,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获得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就是他采用了几种方法很好地调和了其中的矛盾,本文就此考察他的几种电影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问题,历来是电影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大陆电影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上座率不高,这引起新老艺术家的极大不安。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晋1997年初回上虞老家过年后发现电影院已不复存在,观众已不看电影,感触颇深。他在肯定了探索电影的创新之后,尖锐地指出其与观众脱离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国际电影节上的奖杯不能弥补国内市场萎缩的沉重代价,并大声疾呼:“中国的电影艺术家真的该惊醒了!”谢晋的话的确发人深省。电影不能没有艺术,也不能没有观众。台湾导演李安的作品可算是一种尝试,他的成功可给大陆电影…  相似文献   

16.
电影取材于生活,而作为现代生活主要方式的城市生活则成为电影的主要表现对象。电影所表现的生活总会涉及城市的部分,其中包括城市历史、城市风俗、城市文化等。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一是作为风景和单纯故事背景的影像;二是作为情感倾诉对象寄托的意象;三是作为现代生活寓言的象征。伍迪·艾伦作为电影表现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典型代表性导演之一,他的四十多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在他出生和成长的纽约拍摄的。纽约既是伍迪.艾伦电影的主要背景,也是伍迪·艾伦的电影标志。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城市形象是相同的,而导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不仅展示出城市这个单纯的电影影像所显现出来的不同意象和象征意味,而且达到表现城市、剖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背景:2005年岁末,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一时间让电影院座无虚席。2006年年初,由胡戈根据电影《无极》改编的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强势出击,其关注度、搞笑度远远超过《无极》。如今,陈导演就此事准备起诉胡戈,认为他的作品侵犯了《无极》的著作权。随后各界众说纷纭,一场口舌之争上演了。  相似文献   

18.
梁赞诺夫近年电影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俄罗斯电影蓬勃复兴的潮流中,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导演牵动着人们的目光。他就是艾利达尔·梁赞诺夫,他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仍然活跃在俄罗斯电影第一线的老导演。他的电影创作连接了两个时代,对考察俄罗斯电影的变化和发展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罗伯·莱纳是好莱坞著名的演员、制片人、导演。以演员起家的他已经出演30多部电影,但成名却因1984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摇滚万岁》(This Is Spinal Tap),至今已执导20余部电影。深刻独到的人生见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别具匠心的角色塑造、美轮美奂的音画效果,罗伯·莱纳向人们呈现了一个魅力非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香港众多的电影导演和类型片中,杜琪峰和他的黑帮电影在香港电影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杜琪峰从另类暴力美学、悲剧性的宿命、女性角色缺席三个方面,将香港黑社会电影从暴力展现带入社团文化时代,给影迷们以永恒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