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9,29(2):58-62
"后现代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品格,曾深刻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既包括对大陆电影传统思维、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美学深度的消解,同样也包括香港周星驰"无厘头"影片的改写、仿拟和王家卫"风格化"电影的空间化、碎片式的结构,以及世纪初中国电影从形式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形成"主体的消失"和虚拟镜像。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了中国后现代电影演进的阶段性,同时,还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后现代性的种种艺术构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市电影的艺术、政治、资本和边缘性这四个因素以国内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着协商和妥协,形成了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娱乐电影、独立电影组成的电影地形图。独立电影具有真实和边缘性的特点,真实使独立电影制作者关注城市现实主义和纪录片的技法;边缘性追求事实和特权,为制作独立电影努力从民间或海外引进低预算的财政支援。那些曾经对独立电影不太友善的资本和政治权力,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选择性的支援。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的独立电影制作者们与前辈不同,他们与权力机构和商业潮流以及国际艺术电影市场具有模棱两可的共生关系。他们具有一定弹性,不再与国家制度和资本敌对或者被它们吃掉。城市现实主义、纪录片技法和电子视频,通过活用"非—专业的演员"以及"专业的非—演员",独立电影制作者将新的现实和底层人民记录在摄像机里。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业在世纪末低潮和改革阵痛中艰难而又快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观念发生了剧烈的蜕变与革新。在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发展史也就是电影观念变革的历史。在电影观念的变革中,电影的美学形态、叙事形态、美学观念等也同时发生重要的变化。立足于中国电影工业观念、艺术观念、文化价值观念等几个重要方面,梳理总结这些观念变革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好莱坞影响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探求中国电影在电影观念剧烈变革和多元并存背景下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产业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借助国家强有力的保护,这种"政府+市场"的模式也是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范本。以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为导向的电影产业化之路,迅速扩大了电影产业的规模效应,但也产生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如,以大片为主,中小成本影片发展不足,影院观影群体过分单一等,并已经影响到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放开本土电影市场,随着"中美电影新政"的实行,国产电影遭遇到更大的市场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出台更多的政策保护国产大片,不如把功夫放在加强国产电影市场的完善之上。  相似文献   

5.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文化整体进入后现代语境阶段,人类媒介选择发生重大改变。卡通影像被再度关注进而衍化为统摄创作与审美的卡通化原则。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作为体现这一变化的大片类型,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映现了衍化的纹理。其类型生成、流变的历程与超能力奇观的银幕呈显,展现了"卡通化"作为商业美学原则独特的审美机制和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好莱坞类型电影市场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戏剧电影美学,而在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影响下的欧洲艺术电影创作中,故事性和戏剧性常常是被弱化或消解了的,这也导致其在市场上遭受冷遇、最终不得不向戏剧美学皈依的现状.好莱坞戏剧电影美学与中国历史悠久的戏剧理论通过市场的整合,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电影美学——“影戏观”.中国新生代贫困人生电影既蜕变于传统的“影戏观”,但是在市场的压力下又有策略性的背离,可名之为“新纪实影戏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影片的制作和运作两个方面,即影片的题材选择、情节架构、价值判断以及发行、放映的商业化。而主旋律和艺术电影在90年代出现这种发展倾向则是由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电影学界关于电影本质的论争的小环境,以及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自身原因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电影《长城》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商业电影的跨文化制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商业电影跨文化制作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个案历史的追溯,可以描述以冯小刚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跨文化电影制作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与好莱坞合作,初试国际市场的初期阶段;借鉴香港方式,探索多元类型化与大片制作的中期阶段;最终转向立足本土的创新,促生主流大片的后期阶段。其发展轨迹既印证了在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与全球接轨的时代,跨文化制作必然是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探索了"以我为主、汲取众长、多元制衡、回归主流"的运营模式与理念,其经验值得未来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制作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阶段;二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图像时代";三是90年代末迄今为止的"身体美学"阶段。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方面相互镶嵌啮合;另一方面又各具独立而鲜明的特色,构成了一种包含多层悖论式的相异面之间的融合文化,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相交织的特点,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冲突与融合的特征。未来的审美文化就发生于人与不断被疏离的自身的抗争之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独立电影虽然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在价值观念方面更自由、更激进,在电影主题方面思维更开阔,在叙事方法方面更前卫,但它仍然明显地表现出跟好莱坞电影相一致的作为信息产业的美国文化特色。由于成功运用了电子技术的新成果,又有效完成了消费意识与固有文化观念的相融,在跟好莱坞电影的卓有成效的结盟中,独立电影潜在的作用逐步发挥出来,将来产生的影响将更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1.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文化与好莱坞电影文化之间,建立了十分深厚、源远流长的互动关系。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一方面受到好莱坞电影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与好莱坞电影的交流、竞争中,逐步确立了带有自身鲜明民族特征的文化品格。可以说,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世界电影文化交流史上最富有学术价值的个案之一。今天重新审视这一关系,不仅会因中国社会文化的开放而获得崭新的现实内涵,而且有助于中国电影更为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电影市场的互动格局之中。2006年6月18日,由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第九届上海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的"日常生活"叙事蕴涵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寻找"日常生活"进入女性文本的艺术路径,考察其存在形态和本质含义,对评判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的思想与艺术得失,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电影植入式广告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在电影商业化程度最高并进行全球化营销的好莱坞,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其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品牌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越来越多地被植入好莱坞电影之中,成为中国广告业发展过程中的亮点之一,而这一现象也随着电影的热映引起了学界、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采用文献研究法,并佐以案例分析法,从电影植入式广告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品牌近年来植入好莱坞电影的情况入手,结合中国品牌的自身特点,提出中国品牌植入好莱坞电影的运营策略,包括增强品牌内功、运用植入技巧、提高品牌文化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5.
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是世界电影事业发达地区之一。1896年,即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香港就有了商业电影的放映活动,1901年香港建立了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1909年香港拍出了第一部故事片《瓦盆伸冤》,迄今已有87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香港摄制的华东语电影达8000部之多。香港华语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母体电影文化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拓展。香港华语电影以其鲜明的商业色彩取胜,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营销策略和管理方式:它的选材角度与视听语言,它的制作、发行及宣传方式,它的明星制度与迎合观众的心态,无不以商业赢利为目的。正是由于香港华语电影的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  相似文献   

16.
金鸡百花电影奖得奖者揭晓,和台湾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是同一天,两份名单同时反映目前两岸三地一个共同现象:作为电影工业的重要资产,"明星"的分量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光以电影拍摄数量计算.内地无疑第一。大片与独立电影加起来每年生产200部以上.香港不到50部.台湾更少.仅15部,让人担心修读电影的年轻人的前途。电影的拍摄数量对于"明星"的生产有莫大影响——至今还被华人观众津津乐道,以至奉为神祗的港片巨星.有哪一位不是冒起于港产片全盛的八九十年代?中国明星的长征,始于上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明星"在上海被成功仿制后.如李丽华、蝴蝶、阮玲玉、周璇、白光等。50年代内地影人南下,连带把片厂和明星两种制  相似文献   

17.
世界电影业正在重新洗牌,好莱坞一家独大的格局即将终结,宝莱坞、华莱坞等并存的世界电影多极态势开始形成。华莱坞电影业的发展繁荣是对大中华地区整体力量崛起的自然反映。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华莱坞拥有飞速发展的丰富资源,拥有改变世界电影格局、推进文化输出、重塑国家形象的巨大力量。华莱坞电影界及其学界必须奋起直追,在制片、发行、播映以及营销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同世界接轨的运营模式;电影业在继承和革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同世界接轨的共通价值和独有模型。华莱坞试图追赶和超越好莱坞,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取代它的位置,而是与各国共同努力不断丰富世界电影艺术,着力建设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通过电影的形式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极化和世界电影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第六代"电影导演成了电影理论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实质上"第六代"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并不像法国新浪潮、"第五代"那样构成一个独立的电影运动."第六代"不只是一个"代"群,它包含了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两个群落.在精英文化、主流话语和市场经济的三重压力的挤压下,6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在对"第五代"建构的文化屏障的突破中呈现出一种飘泊者的电影主题冷峻、执拗、悲剧人生和自我放逐.而7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却是以回归和皈依的面貌出现的,这是对主流电影和市场价值的双重皈依.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中文和外文两个部分,其中中文是主体。中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零星的,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政治、历史和工业的原因,三地的中国电影研究在一段时间内都以本地区作为重点,同时对其他地区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加以研究。在方法上,大陆电影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主要切入点,到八九十年代则转向以美学、文化和工业为切入点;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研究以工业、历史和类型作为主要关注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岸三地的电影研究对彼此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在新世纪, “华语电影”这一超越政治边界、涵盖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新概念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以外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在欧美以英文发表的成果居多。它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并对本土研究产生影响。今天,中国电影研究(或 “华语电影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
关  相似文献   

20.
 “巨片”、“大片”的出现及其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好莱坞20世纪70年代中期甚至之前更早的历史。《宾虚传》、《音乐之声》、《埃及艳后》等影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现,是好莱坞针对派拉蒙案判决之后电影环境的变化以及为实现与全民普及了的电视进行竞争的策略性产物,并由此奠定了宽银幕、立体声、高投资、大场面和超级明星演绎的超级奇观的大片模式。至70年代中期,伴随着市场营销以及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愈益重要,一种被贾斯汀·怀亚特称之为“高概念”的电影出现了。从此,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运作模式被明确确定下来,并在《大白鲨》、《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高概念”影片中被发扬光大。在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系统中的核心与关键。在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全方位发展阶段、新世纪国际化运作阶段和主流文化新发展阶段四个时期之后,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创作已日渐壮大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与好莱坞“高概念”大片相比,大营销的不足与高科技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巨片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中国电影巨片的未来,必须重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多元化、多类型建设以及数字化高科技的应用开发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