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西方冷战对战后东南亚华侨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开始介入东南亚华侨问题,并制定了相关政策。美国不仅运用各种手段,诋毁中国共产党,鼓吹“中国威胁论”,还极力阻止东南亚华侨子弟赴大陆升学。东南亚国家也顺水推舟,以反共反华的名义,变本加厉地迫害华侨,制造了一系列反华排华事件。东南亚华侨被深深卷入冷战旋涡。  相似文献   

2.
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1945~194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华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然而,美国的援助并未能挽救国民党政府的败局.通过对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制订、实施过程所进行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揭示出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失败是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这是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援助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美国文化霸权建立有一条明显的轨迹。美国文化霸权建立的手段主要有:1.运用政治强权,加强意识形态攻势,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2.利用中央情报局实施全球文化霸权战略;3.以好莱坞电影为工具,输出美国意识形态、美国价值观与美国生活方式;4.二战后,在欧洲以德国为基地,在亚洲以中国为重心谋求文化霸权。而冷战时期美国谋求文化霸权的主要对手是苏联,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文化霸权是在与苏联争霸中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泰国国内政局不稳,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急于向美国寻求援助.但战后初期泰国只处于美国对外战略的边缘地位,因此美国拒绝了泰国的援助请求.随着东南亚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提升了泰国在东南亚所处的战略地位,确立了对泰国的援助政策.美国对泰国的援助大大加深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程度,为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美国的冷战战略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5.
美国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苏联共产主义在亚洲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新中国废除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梦想的铁托模式在中国落空,美国走向对华遏制。战后美国实施对印支非干涉政策,即既不帮助法国亦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但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以及法国在美国东西方冷战中的重要性致使美国转向对法国印支事务的干涉。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将南韩、台湾、日本纳入美国的太平洋反共体系,将亚洲提高到和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东亚冷战思维。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对印支事务的介入以及东亚反共体系的形成最终导致美国东亚全面冷战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经济体,然而,二战摧残下的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一片萧条之中,为保持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美国在全球推行经济多边主义,同时,又恰逢冷战的国际背景。腐败无能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亚洲大陆的垮台,自然使得美国不得不抛弃中国而在对亚洲战略的重心方面另选盟友。而日本在世界贸易的恢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冷战中尤其在亚太地区冷战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美国不得不在亚洲扶植一个重要的太平洋盟友,将对亚太经济政策的重心由中国转向日本。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制定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最终援助失败。美国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的失败,是美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有重大影响,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思想存在激烈冲突。追溯美国战前与战后初期的对苏政策,意识形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冲突是美国对苏发动冷战的主要原因,这段历史对当今中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随着东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逐渐凸显,美国越来越深地介入这一地区,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与目标也由此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不过,它还是有脉络可循的,可将其分层为“生死攸关的利益”、“重大利益”和“次要利益”.这三重战略利益与目标框定了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作为的轻重缓急与优先次序,提供了指导美国东亚战略运行的北极星与基本坐标轴,它们的战略运作皆指向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的护持.这不仅有助于澄清这些可识别的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利益清单之间的利害关系和平衡关系,还有利于我们把握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实质与精髓.  相似文献   

10.
冷战与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缘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发展援助政策在冷战高峰时期形成,它成为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本主要探讨美国发展援助政策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冷战在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深刻理解战后美国的外交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91年以来,随着前苏联解体、部分档案的解密,国内外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美国史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1.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2.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3.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以下新观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对朝鲜政策思想形成的角度观察,朝鲜半岛冷战萌芽于1944年。战后初期,在美国政府眼中朝鲜半岛的重要性更多地表现为展现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橱窗"。正因为如此,两次美苏联合委员会会议期间,美国才难以与苏联达成一致意见。不过,美国绝非导致朝鲜半岛冷战爆发的唯一因素,韩朝分立政权的建立及其意识形态对抗更多地应被视为美苏两大外部势力与当地左右翼四者间交叉互动的必然产物。朝鲜半岛冷战进程还昭示出,冷战起源研究应同时关注全球冷战、地区冷战和国别冷战,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东西方意识形态分歧,有时第三世界国家当地政治势力对局部冷战的发生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孤立主义是美国二战前长期坚定不移的外交政策;政治(外交)、军事上避免对外部事务的介入应是孤立主义外交的基本内容.据此,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应始于19世纪20年代,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孤立主义外交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二战期间美国曾宣布支持各国民族自决权利,欲以美国的自由价值观为标准反对欧洲传统的殖民制度,但战后建立新世界秩序的需要迫使美国对印支实行既不干涉法国的印支事务又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的两面性政策.由于越南民族主义者的共产主义特点以及胡志明明确加入苏联共产主义集团的声明最终打破了美国梦想的东方“第二个铁托”模式成为现实的可能,特别是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和法国在美国全球冷战中的重要地位最终使美国转向全面介入干涉印支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认为战后苏联同西方盟国战略合作基础消失,导致在各个方面的对峙,并逐渐走向冷战.世界力量发生改变,两极格局形成,人类对世界大战的认识,意识形态的对抗,都对冷战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进行剖析,从一个侧面窥测美国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东南亚处于亚太矛盾的聚合点,对中美两国而言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中可以看出,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华政策虽然时有变化,但有较强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7.
战后美国军事当局依据JCS 1607号文件对德实行严厉的管制政策.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1947年7月美国军方发布JCS 1779号文件,开始复兴德国经济.1949年5月联邦德国在美国的策动下建国.朝鲜战争期间,1950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 82号文件,正式决定重新武装西德.1951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 115号文件,加快推动包括西德在内的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随着美国对德政策的转变,西德与西方国家建立起平等的盟国关系.正是借助于冷战兴起的背景,西德在战后迅速摆脱战败国受压制的地位,发展成为西方阵营中一个自立、自主、自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意识形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明 :美国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并不单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要用意识形态来号召西方国家团结在它的阵营中 ,但为在对抗中取得优势 ,又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合作。冷战结束后 ,为遏制中国的崛起对美形成挑战 ,美国又举起意识形态的旗帜 ,拿“人权”大棒打压和妖魔化中国。可见 ,意识形态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不过是一件工具 ,要视各个时期国家利益的需要 ,来决定其在对外政策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亚洲战略构想,二战结束初期便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美苏全球冷战政策的全面展开,及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逐步取得胜利,迫使美国逐渐调整其亚洲冷战政策。1948年10月正式确立日本取代中国成为其在亚洲的战略伙伴,来抗衡苏联及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本文通过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形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受意识形态因素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战后初期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以来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援助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一政策是在战后紧张的冷战形势下形成的。其实质是通过这种经济的手段拉拢发展中国家 ,引导其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从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影响扩大的目的。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和分析为什么美国自冷战形势缓和后减少发展援助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