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润涛 《西域研究》2013,(1):23-32,140
新疆建省之前,基层改置郡县的建设已经展开,尤其是新疆北路的郡县制建设,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东部,以巴里坤为行政中心,将安西道从哈密移驻于此,而后建立镇西府.西部以伊犁为中心,最初仅驻扎伊犁将军,后建立伊犁直隶厅,并从理事同知改为抚民同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发展最快,呈现出行政力量上的扩展.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设立都统,在军政体制上获得与伊犁将军相对独立的地位,同时,安西道改为镇迪道,并设立迪化直隶州及所属县分,让乌鲁木齐在郡县制建设上也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2.
清代塔尔巴哈台地区设立厅级行政区划的时间至少应追溯到光绪八年,而非目前所认为的光绪十四年。该地乾隆三十一年所设的"管粮理事抚民同知"已经具有了建置厅的实质,但因其以佐贰的身份和"借调"的形式任职而未被清廷认可。之后改设的"粮饷理事通判"经过光绪初年的几次演进,到光绪八年已经完全具备了建置厅的外延与内涵,应视为建置厅。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八(1773)年开始纂修,历时十三年之久,才告结束.它是我国历史上编纂工程最浩大、数量最多的一套丛书.对这部举世闻名、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确有充分了解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王希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统一新疆后,伊犁、乌鲁木齐成为重点建设地区。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于伊犁设立将军,总统天山南北两路。三十八年(1773年),又于乌鲁木齐设立都统,统辖东至哈密、巴里坤,西至库尔喀喇乌...  相似文献   

5.
康基田,字仲耕,号茂园,山西兴县人.他生于清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二八年)病逝于嘉庆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乾隆一朝.他踏上仕途后,先后在江苏、两广、河南任知县、知州、通判、同知、知府等地方官.在任上,他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建学院,发展教育等政绩,不断得到重用和提拔. 他的才能被上层领导集团所重视,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对运河漕运和黄淮水患尤为重视.几次出巡,都把巡视河防列入日程.因此,康基田以治水专家得受重用.以后三十余年,他辗转于黄河、  相似文献   

6.
清代伊犁户屯与以往的民屯相比,不但承垦者更加多样化,而且本质不同,因此将户屯等同于民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户屯因主要以户为单位承垦而得名,承垦者包括商民、户民、绿营眷兵分户子弟和为民遣犯等四类。开办时间一般认为是乾隆二十八年,但不排除乾隆二十五年的可能。户屯初为理事同知管理,乾隆四十五年以后转归抚民同知。文中还分析了清代户屯的管理和扶植举措,探讨了户屯的水利和规模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清词·顺康卷》曹贞吉词补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贞吉,字升阶、升六,又字迪清,号实庵,并因其书房名珂雪斋,后亦号珂雪。他于明崇祯七年(1634)正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县莲池里,清康熙三年(1664)举进士第,授内阁中书舍人,历任徽州府同知、礼部仪制司郎中、湖广学政,康熙三十八年(1698)十一月初四日以疾卒于里。贞吉初以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清代哈密厅建置沿革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讹误和缺失。哈密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所设的粮员,至乾隆七年(1742)改派同知或通判以后,已经具备了政区厅的核心要素。哈密在清代西北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清朝中央、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四方权力交汇的节点,清政府不仅直接管辖部分哈密事务,还通过调整该地的事权归属,使三个大吏之间相互制衡,借以平衡西北地区的权力配置,维护边疆安全。  相似文献   

9.
乾隆查处新疆贪污大案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乾隆后期,清廷接连查处了新疆发生的多起政府官员贪污、走私、受贿等重大案件。其中情节特别严重的案件有三起:一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案发的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私采私贩玉石案;二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案发的哈密通判经方私亏库  相似文献   

10.
陈增(1756——1829),字退轩。甘肃皋兰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他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次年上长安参加举人考试,落第而归。后来,大概又去应过两次乡试,都未考中。“功名落拓”的遭际,无疑给他的心神以很重的创伤。此后他绝意不再走仕进这条道路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陈增二十五岁,经历了一场兵燹之灾。在这次战争中,他家受害惨烈。从他的诗“无物尚留兵燹后,有家都付战场中!”(《春日过旧居》)可以想见其“生计倾覆”的情景。 其后数十年间,陈增是一直闲居在家的。他因为得不到仕进的机会,才退而过闲居生活,做“隐君子”的。“早谢飞鹏志”,“潜居与性宜”,恐怕未必是心里话吧。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常有的矛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简论     
司马光中进士后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庆历四年(1044年),司马光丧服期满,任武成军判官。人为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史馆检讨,太常博士、直祕阁,编修日历。应庞藉的征聘,出为郓州学官、并州通判。嘉祐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知谏院,从此当了七年谏官。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奉命设立书局,编集《资治通鉴》。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御史中丞。因与王安石不合,于熙宁三年(1070年)秋,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相似文献   

12.
宋代在科举考试中设置监试官制度源自五代后周之制。南宋在延续宋初发解试监试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在类省试、省试别头试和省试大院试中设置监试官。嘉定十三年(1220),宋廷首次在省试中设置监试官,并任命了监试人员。省试监试官由同知贡举改任,地位高于同知贡举,且全部以台谏官充任。宋代省试监试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专职化发展过程,先以台谏官临时监督考官的违规行为,再以台谏官出任同知贡举监督其他考官,最后将以台谏官出任的同知贡举改名为监试官,专门负责监督其他考官。  相似文献   

13.
清代康熙统一台湾之后实行边俸之制,台湾各级官员任期三年。雍正七年(1729)实行选官协办制度,台湾道员、知府、同知、通判、知县任职一年之后再派员协办半年,雍正八年调整为任职二年之后再派员协办半年,随后再经微调,至乾隆八年(1743)基本上回到康熙时期任期三年的原点,从而取消了协办制度。协办制度是清政府考虑到在台湾任职较为艰难的实际情况,而优待体恤赴台官员的变通办法,是清代台湾选官制度的一场小试验、一个小插曲。协办制度的推行,表明清政府对台湾的重视及其对选调赴台官员的慎重,是强化理台政策以加强治理台湾的重要表征。康雍乾时期如此重视台湾,又如此想方设法加强治理台湾,可见如某些论者所谓清政府前期"消极治台"之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安徽金石略》的作者赵绍祖是安徽泾县人。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一生“专力于经史百家,下至碑版书画之属,罔不钩考决择”①。赵绍祖一生清贫,没有担任过显赫的官职,曾经在滁州和广德州当训导,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因为不忍放弃学问而辞官。七十岁那年,他被举为孝廉方正。在当时的安徽布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的形成和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八(1773)年开始纂修,历时十三年之久,才告结束。它是我国历史上编纂工程最浩大、数量最多的一套丛书。对这部举世闻名、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确有充分了解之必要。一、《四库全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纂修经过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凡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相对繁荣的阶段,几乎都曾以国家之力编纂大型图书,借以总结封建文化的成就、炫耀文治、强化封建统治。清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编辑的类书,以三国时期魏文帝叫王象等编的《皇览》为最早,以唐代《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  相似文献   

16.
1 通判,据《事物纪原》卷六和《职官分纪》卷四一记载:“唐五府长史理府事,余府州通判而已”;《嘉定镇江志》卷一六也载:“唐有别驾,通判列曹”。五代时,南唐燕王宏冀任宣润二州大都督,方讷“以浙西营田副使通判军府”。这些记载说明了通判一词具有全面负责的含义,还不是职官名称。到宋代,通判才作为一个固定的职称,普遍设置于各个州府。 宋太祖建隆四年下湖南,即命刑部郎中贾玭等任湖南诸州通判。次年,又诏翰林学士陶谷及殿中侍御史黄师颂等四十三人,于现任、前任京官、幕职州县宫中各举才能可任藩郡通判者一名。四十三个州府,几乎包括了五代保留下来的藩镇州府的全部。此后,宋政府又逐渐在其他州府设置通判。如乾德三年在眉梓等州,开宝四年在广州,平江南后在处州,陈洪进纳土后在泉州,均先后派任通判。可见,宋初通判随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新疆商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乾隆二十六年至道光八年(1761~1828年),这一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商屯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部的巴里坤、乌鲁木齐及所属州县及伊犁一带。第二个阶段从道光八年至同治二年(1828~1863年)。这一时期由于南疆政局的需要,商屯在南疆也逐步开展,但规模不大。到了清末,战乱多发,社会动荡,新疆的社会经济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商屯这一屯田形式也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8.
谈到《四库全书荟要》,便会想起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闰三月,当高宗敕令修纂四库全书时,他已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皇帝了,深恐全书浩瀚,如果稽延时日,怕有生之年,必难亲睹全书之完成,于是萌发了浓缩四库全书的意念。进而于同年五月初一,颁发一道谕旨称:“全书卷帙浩如烟海,将来度弃宫廷,不啻连楹充栋,检玩为难。惟摛藻堂向为宫中陈设书籍之所,牙签插架,原按四库编排,朕每憩此观书,取携最便,著于全书中,撷取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盖彼极其博,此取其精,不相妨而适应助,庶缥缃罗列,得以随时流览,更足资好古敏求之益。著总裁于敏中、王际华专司其事,书成,即以  相似文献   

19.
周际华,字石藩,贵筑(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嘉庆六年进士,先后在贵州遵义、都匀任教,河南辉县任知县,陕州任知州,江苏兴化、高淳、江都任知县,兼泰州知州。他一生从教、从政,从政时注重办学校、兴教化。在学术上,有著作《家荫堂汇刻》一套,其中《省心录》、《学庸指掌》(增订)等为其哲学著作,他建立了一个以“实学”为特点的思想体系,在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本文主要探讨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彭端淑,字仪壹,号乐斋,四川丹棱县桑黄坝人。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享年八十一岁。丹棱属眉州,历代人才会萃,两宋时人文之盛,莫盛于蜀,蜀莫胜于眉。天下以文名者六家,眉州得其三,苏洵、苏轼、苏辙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互为雄长;以史名者三家,丹陵得其一,李焘与司马光、袁枢相为表里。 彭端淑出身丹棱望族。先世宋时曾为御史。祖父彭万昆曾为简州(今简阳)判官,后擢都督佥事,父彭珣为清雍正朝贡士。彭端淑幼而颖异,十岁能文,弱冠后益潜心于学,力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