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拓展了人们的言论自由空间,也带来了伦理边界失守、网络谣言滋生泛滥的难题。网络谣言的产生,既有其社会原因,也有网络传播内在特点的因素,某种程度上讲,这是言论自由与公共责任、法治以及政府公共治理之间的博弈。要建构自媒体的伦理保障机制,需要充分发挥自媒体的"自净"功能,更要从政府层面有科学合理的引导措施,实现"他净",通过国家、社会、公民的联动与合作共治,最终实现"网络善治"。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言正在对政治传播系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流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政府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认识网络流言.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区别对待网络流言和谣言,善于利用网络流言的舆论监督功能了解民情,及时监测舆情,把握先机,避免流言向谣言转化.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到实处,有效应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公民新闻”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以具有代表性的微博为例,分析了自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平民化的现代社会中,敏感性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简单化的价值判断只会妨碍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无法揭示谣言信息传播的社会机制,不利于人们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来规避、化解谣言。基于此,需要首先明确界定网络谣言的内涵与外延,指出其具有遮蔽事实与揭示真相的双重可能。进而分别从谣言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生成的群体动机,认为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是网络谣言传播、繁衍和选择的社会机制。最后,针对治理网络谣言的"寒蝉效应"困境,应该正确处理网络谣言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依法处置危害严重的网络造谣者,切实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鸿沟,最终避免群体性、危害性网络谣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日益普及,为政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宽广、便利的平台,对政府的舆情引导、信息管理,媒体责任道德及民众的信息甄别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政治谣言的泛滥,对社会政治文化、民众政治心理、社会政治稳定甚至国家政治安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通过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公民和媒体联手,提升自身公信力、疏通官民沟通渠道、完善监管与法律体系、重塑媒体责任、引领公民政治参与素质提高,使网络更好更多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参与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构成。在当前自媒体非常发达的背景下,自媒体所拥有的强大技术和丰富资讯对使用者产生了一种“赋权”效应,即不仅扩大了公民参与的范围和广度,也提升了公民参与的层次。但这种“技术赋权”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参与权利资格与权利行为的矛盾和割裂。需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制度框架,对公民参与权的保障方式进行反思,在认可公民参与权民主价值的同时,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界定与规范;加强自媒体权力的引导,增加公民社会参与的方式和路径,实现公民参与权提升与网络环境净化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7·23温州动车事故的发生催生了大量的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谣言场域建构的过程,政府、媒体、受众在这一场域中展开话语协商.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既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网络谣言的“介入者”,其介入行为对网络谣言产生了相反的双重作用,这是大众媒介扮演的多重角色导致的结果;网络谣言的受众参与行为包括了传谣和辟谣行为,其共同点在于试图以谣言为话语来解答问题争取权利;政府在事故解决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成了网络谣言爆发的导火索,然而,政府又针对网络谣言给民众进行了“预防接种”,并成功设置了“安全阀”,维护了整体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网络谣言与政治沟通内涵的分析,指出公众参与和信息沟通分别是政治沟通的理念与机制,阐释了二者对于网络谣言治理的意义,由此揭示出政治沟通与网络谣言治理之间的逻辑关联.以政治沟通理论中的信息沟通与公众参与为视角,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对地方政府“打击网络谣言”的现状作出检讨,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地方政府网络谣言治理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司法权的性格及其构成的解读,结合媒体监督的优缺点,旨在探讨司法权的舆论监督制约机制在自媒体时代下如何建构,提出应当吸收传统媒体监督的优点,防范"媒体审判"的缺点,发挥自媒体的长处,积极引导公民个人对司法权的理性监督。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的成熟发展为公共卫生谣言快速而广泛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谣言的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用户的转发等分享行为.以新冠肺炎为例,大量谣言遍布在社交网络中,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分享行为,基于个体在谣言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从社交媒体用户的需求满足与个体特征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方法(N=353)对影...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微博等新的舆论表达形式快速膨胀,网络舆论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手段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入手,分析了其优缺点,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新媒体作用、开展网络舆论监督、使网络舆论监督成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武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意在分析阻碍当前舆论监督的不健康因素,以拓展舆论监督空间,建构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的新平衡。文章首先陈述从三权分立到"第四权力"政治思潮的演革,分析美国历届总统使用大众传媒、应对舆论监督的经验教训,阐述中国共产党对于舆论监督的基本立场和当前的主要政策,指出并分析当前影响舆论监督的不健康因素,并对克服这些不良现象、加强对舆论监督的科学管理提出五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反腐败的独特优势,而其真实性、偶然性、侵权等问题又制约了这种优势的发挥。这些问题都有制度成因,如何进行制度构建是网络舆论监督反腐的关键。这种制度构建有三个维度,从网民层面看,基于有限实名制的自律和基于法律规范的他律同等重要;从网媒层面看,应尽快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建设机制、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媒体间协作与创新机制;从政府层面看,应着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机制、舆情快速反应机制、事件调查督办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舆论监督时代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介载体的变革,中国的舆论监督实际经历着前、中、后三个时期。本文试图梳理历史脉络,对三个时期的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人们参与法治建设、交流讨论典型司法案件、表达观点的平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司法过程和裁判结果不可避免地受到舆论影响。目前我国舆论监督体系缺乏制度规范,对司法独立产生了负面影响,阻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网络舆论对司法的监督与司法权独立具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同价值目标,决定了必须在舆论和司法之间培育起健康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寻求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良性互动,既保障开放的舆论空间,又坚持司法权独立运行。  相似文献   

16.
强有力的党外监督是推动党内监督完善与发展的基本力量。党外监督主要包括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等。其中舆论监督在防治腐败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腐败贪官都是在舆论监督中现出了原形。但我们现行的舆论监督体制却存在不少复杂的问题。包括舆论监督的自主权相对较小,舆论监督的法规不够健全,舆论监督的公正客观性缺乏监督等。为此,我们要加快改革和完善舆论监督体制的步伐,把反腐败纳入法制的轨道,并加大新闻媒体对反腐败监督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通信设施与软件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舆论监督与引导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涉腐舆情日益成为微时代廉政舆论生态的晴雨表,因此,在微时代加强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很有必要。网民数量倍增、政务信息公开、移动终端网络互动、官民廉政微舆论场融合,这些都为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网络语言暴力、新媒体用户异质性、网络政治谣言、无序"人肉搜索"等,又给新时期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带来了挑战。在推进政治新常态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网络涉腐舆情引导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络涉腐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是媒介的基本功能,舆论监督生态是在媒介生态视角下研究舆论监督与其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舆论监督生态平衡对媒介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舆论监督生态应遵循限制性因子规律与独立性、依存性规律。目前,我国舆论监督生态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公众和媒介自身都有必要增强环保意识,优化舆论监督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舆论监督生态。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爬取的方法,对近几年的121条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词云图、语义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的特征分析进行语义挖掘。挖掘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了解阻碍网络舆情防控与治理之因。文章提出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论治理机制、健全传播者和接受者引导与培育机制、完善网络舆情法制与追责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的多元联动共治机制。以期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有效监管,整治网络谣言乱象,较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在Web2.0飞速发展的时代,以网络和手机终端为发布平台的微博,凭借其短、平、快等优势,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微博舆论场”,成为了社会公共表达的全新平台,在公民参政、民主表达、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的非理性、监管制度的缺失等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见不鲜。构建一套科学的网络舆论暴力治理机制,需要推行微博实名制、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感,建立科学的舆情研判与调控机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行为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