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群鬼》是易卜生的名著,国内外都有评论家对它进行过评论,但基本上都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进行解读。然而若从社会生态伦理的视角对该剧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讨论,则可得出:由于社会生态伦理的失衡,剧中人物都处于自我迷失状态。他们想要找回迷失的自我主体性,可往往走错了方向,离开自我主体性越来越远。其结果是,使得人物原本光明灿烂的心理状态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黑暗笼罩的破碎心灵,冰冷而寒碜,不断地发出阵阵祈求的呻吟:“太阳。太阳。”  相似文献   

2.
西南山地民族因家屋形式与社会结群方式的特殊性,聚落形态需从聚落与家屋两个层面共同考察。本文以一个桂东北苗族山村为例,梳理了18世纪至今家屋规模及其组团方式的变迁,以国家政策变更划分了聚落演变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清末民国、1950—1970年代和1980年代至今。在这三个时期内,由于土地制度、基层社会管理和仪式规范的差异,聚落形态和社会结群方式经历了从大家屋的家门聚落、庙宇祭祀到小家屋的姓氏杂处、宗谱编纂的变化。这一案例研究一方面回应了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以家屋为控产机构的论述,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仪式变迁在社会结群功能中的灵活性。国家治理方式对于物质空间(土地、建筑等)与非物质文化(祭祀、编谱等)的影响力明显不同,因此以聚落考古学的整合视角来综合考察两者,成为重建社会历史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传统亲情缘分和信息博弈是中国文化中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在信息的强作用中,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一般是对称的,在信息的弱作用中,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可能会不对称,导致不平等关系,成为社会道德风险形成的根源.按照"势→时称→群→和谐"的演化发展规律和信息量与信息势的等价关系,最好的社会网络关系是"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关系",由此构建的社会群包含最大信息量,具有最大信息势,从而储藏最大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4.
社会距离是衡量群际关系状况的重要指标,依据2014年“南京市城乡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从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接触的角度分析了市民与农民工间的社会距离。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社会距离影响更为显著,农民工受教育年限越长,主观阶层地位越高,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越小,而市民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对农民工施予的社会距离大;群际接触也有助于消减二者之间的隔离,促进相互融合,其中,社区参与程度、他群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对于两类群体的距离感影响均显著,居住环境只对农民工影响显著。如果具体到通婚意愿,社会经济地位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农民工,群际接触对于改善市民对农民工通婚意愿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7省13市的抽样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对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群际关系有不同的作用,亲密关系和同事关系的交往有助于缩小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而邻里关系对社会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越小;人际信任度越高,交往频率对社会距离的影响越大。这表明群际交往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制度支持和亲密关系等客观条件,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6.
"鬼"与"魂"是克木人对超自然存在物中两个最为基本的分类,"鬼"因"魂"而生,却又对"魂"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文章通过对克木人关于"鬼"与"魂"的生成、转化机制及其与之相关的修复仪式等方面的描述与分析,认为克木社会中的"鬼"似乎已成为一个无法借助一般仪式加以消除的存在;基于维护社会秩序之需要,"鬼"须与巫术相配合才能实现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华南学派关于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有些观点与方法在清水江流域的观察中受到了某种局限,尤其在探究家族与家族的制衡关系所呈现出的地方社会建构张力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家族之间“结盟”的“拟血缘化”聚落家族对地方社会的“有序化”显得尤其突出。潘寨“永镇村中”碑展现出清末的五个姓氏“结盟”的“拟血缘化”历程,呈现出民间信仰在地方社会建构“有序化”的一个案例。其间,我们发现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不仅仅是乡村的“自律”与“自觉”,在其背后还存在着国家在场的“国家权力”,这不仅是地方社会建构的背景资源,更是地方社会有秩序化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城市化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空间聚集形成各式各样社会关系的融合过程。利用云南省企业员工调查数据,着重考察就近转移少数民族的社会资本重构过程及其与汉族的差异,发现省内迁移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动后社会资本所发生的原有关系流失、断裂,新型关系重组、定位的特征,带有乡村和少数民族"双重"身份和差序格局烙印。城乡与族际的群分特征共同作用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为城乡之间与族际之间以"排他"而维持异质性,同乡与族内同质性均因"内卷"而强化。相比汉族,少数民族流人动人口在城市具有业缘关系强度不够,社会交往层级下沉的特性,这是国家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政策领域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初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与王弘撰、李柏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初关中遗民诗群主要由以王弘撰、孙枝蔚、李柏等人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和以青门七子及其子弟为代表的故明宗室成员构成。由于受地域文化 ,尤其是受世代相承的关学的影响 ,这个诗群创作中的理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与此相联系 ,诗中所体现的关中地区所独具的自然景象与人文精神 ,以及那种不以唐宋为门户 ,以朴实自然为旨归的作风 ,在清初遗民诗界、乃至整个清代诗坛均有其独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饮食文化作为一套符号象征体系,其食物选取、制作工艺及相应的文化实践,是特定群体的生态智慧与系统性社会配置机制,且不断与所依托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使得饮食文化结构的变迁亦成为诱发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本文选取位于珠江上游的水庆村(贵州省荔波县茂兰镇)为田野点,通过分析当地水族酿造九阡酒的工艺流程与相关实践,指出珠江上游各族群因应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套以糯食为主的饮食文化,与珠江流域淡水资源的稳定性相辅相成。然而,本文也指出,在传统稻作农业的现代变迁与转型中,当地糯食性饮食文化正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这极可能引发对整个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苗族古歌作为一种神圣化叙事,其内容不仅仅反映了苗族历史的过程,而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伦理规范和维系社会秩序等方面。苗族古歌中的婚姻伦理与规则既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还是苗族民众的生活理想。苗族古歌在一定程度上是苗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对过去历史的集体记忆,但其作为“活态”口传艺术,最为核心的是在伦理、价值等方面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苗族古歌为苗族古代经典,作为无文字社会的口传经典不同于文字的经典叙事,苗族古歌具有民众性、日常性和表演性。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不仅反映了清水江苗族的祖先记忆、族群历史,而且是苗族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其“开亲歌”和“苗族贾理”即为苗族伦理观和社会规约的经典性口传文本。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主要从苗族的家与家族、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和人与人的社会伦理、社会规约等方面规范着苗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并模塑清水江苗族的经济社会结构。现代化以来苗族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苗族伦理观与社会规约的变化,苗族行为准则的“文本”开始由口传经典转化为国家法律与制度,苗族古歌也从“日常生活”状态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13.
文书复原是文书研究的起始步骤,"缀合"即是完成这一关键环节的一种广为应用的研究方法。从对文书之物质载体的关注出发,可以对三组广受学界关注的清水江契约进行缀合。无论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文本离散,还是人为对文本的刻意分割,都可以通过文书的重新拼缀向研究者提供更为丰富完全的信息,从而进行更符合文书原貌的讨论。对于残片及其缀合的关注,实际上指向的是一种对于契约文书的"物质性"(materiality)的关注。其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者完善文本信息;另一方面,契约文书研究的物质性进路之于人们对传统契约之运作机理的理解无疑是极为关键的。  相似文献   

14.
清水江文书是反映贵州清水江流域苗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民间史料文献,具有文本数据的独特性和文献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本文详细分析了清水江文书前五十年研究成果的类型,总结出三个阶段一个中心的研究特征,并对清水江文书的后续研究和清水江学的研究,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间分布式保护模式作为解决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困境的新思路,自2007年提出以来至今,其理论基础、前期准备已趋于成熟,进入初步实践阶段。本文就清水江文书民间分布式保护模式示范点建设的目标、步骤、机制建设、数据库建设等问题进行阐述,反思、总结实践初期的经验教训,从清水江文书民间分布式保护模式的实践层面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清水江流域系我国南方人工营林基地之一,明末以来,这一地区林木贸易大盛,留下了一大批山场买卖、山场租佃、山林管护、林木买卖诸内容的林业契约,逐步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20世纪中期以来收集、整理蜂起,研究成果颇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对近六十年来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收集、整理、研究诸类成果进行梳理,以服务于当前我国西南史地之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逻辑:以清水江治理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跨越行政管辖区的公共问题日益增多,传统以地域为边界的管理方式在治理这类公共问题上捉襟见肘。治理区域问题的各类主体都存在着内生性的不足,从而需要常态的治理区域公共事务的机制,以保证区域公共事务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治理区域公共事务的关键在于受区域公共事务影响的利益相关人能够组织成相应的供应单位,该供应单位必须选择利益相关人表达偏好的方式,在利益相关人之间分摊成本的方法,并选择相应的生产单位来生产治理区域公共事务所需要的公共品。  相似文献   

18.
社会财富的基本性质、实体与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本位世界"是经济学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社会财富具有四个基本性质:人类有用性或效用性、劳动性或稀缺性、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财富实体与物理学中的光一样,也具有两象性,即自然物质和对象化劳动这两个实体,其中对象化劳动是财富的社会实体,构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标准,社会财富可以划分为: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生理财富与心理财富、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与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  相似文献   

19.
清水江流域系我国南方重要的营林基地之一。历史上,这一地区森林茂密、木材种类丰富、林木买卖频繁,很早就留下了一批官私文献,引起了学界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学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民间林契的整理研究上,对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存在严重不足,为此对清水江流域林业历史文献展开分类系统梳理,并就建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做出全面述评,这对我国西南地区林业史、经济史,民族史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